在全球化的今天,
文化交流融合早已不是新奇事
而其中一點就體現(xiàn)在
各國的建筑設計上
比如說白宮,不僅在美國
這樣類似的設計
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
它可能在上海
也可能在安徽
有的修得甚至比原版還宏偉
再像是之前河北看到
埃及有個獅身人面像
也想整一個,還整成“國字臉”
氣得埃及人跑聯(lián)合國投訴去了
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
復制在杭州的這座
還吸引了不少人打卡
當然山寨名勝、借鑒風格
這件事也不是只有我們有
這不,來看看外國人
是怎么運用中國風建造建筑的?
01
眾所周知,許多國家有唐人街
有的時候還不止一條
常被視為“中國風”最濃的地方
然后美國得州卻不滿足
于是決定在一個地方
把一大堆山寨的中國名勝
高度集中起來
而這個地方就是
休斯敦的“幸運之地”
占地約1.2公頃,
2017年開業(yè),運營至今
還沒進園,門口的石獅子
和兩邊的長城、天壇照片墻
就好像有點那種味道了
走進公園,一條街的
大紅燈籠高高掛
另一邊,臉譜掛滿墻
一件尊貴的黃袍
大鼓、躺椅
或者是各種各樣的
少林武者雕像,
滿足一下外國人的功夫夢
轉一圈,你可以依次看到:
各種縮小版的南海觀音像、
關公像、華表、還有駿馬
外加兩個彌勒佛
其中一個肚子還被摸掉了漆
看來各國人民都想沾點財運
所以也有金燦燦的財神
中國元素不可能缺少的
必定就是憨態(tài)可掬的熊貓
各式各樣的塑像
池塘邊都是肥大的錦鯉
吸引小朋友去喂食
走累了,還能體驗一把
由外國人拉的黃包車
這個園區(qū)的建造初衷
竟然是為了保護一批
復刻的“假”兵馬俑
6000個兵馬俑仿像
據(jù)說是用西安當?shù)仞ね了谱鞯?/p>
它們來自一個叫紫禁園
的中國文化博物館。
但是紫禁園運作了大約15年
就關停了,兵馬俑也被拍賣
最后大部分來到了休斯敦
除了微縮的兵馬俑之外
純手工打造的微型“紫禁城”,
也有重新展出
密密麻麻的小人兒
可都是些達官顯貴
緊致有序的戍守
倒像是一片祥和盛世
總之,你能想到的中國景象
都被“大亂燉”般堆砌在這個園子里
02
如果說“幸運之地”的
外國人中式審美有點奇怪
其實也并非所有外國中式建筑
都如此“不倫不類”
17、18世紀,歐洲狂刮“中國風”
當時中國的瓷器、絲綢、刺繡、
服裝、建筑等風靡了歐洲國家
雖然他們并沒有到達過中國
卻建造了不少中國風格的建筑
就始建于1789-1790年間
中國瓷器在當時
被西方貴族作為彰顯地位的象征
法國路易十四的“瓷宮”
一開始使用了大量的青白釉瓷瓦
除了瓷器,另外受關注的
就是中國的茶葉與飲茶習俗
在德國的寧芬堡宮就留存著
一座名為“寶塔樓”的中國茶樓
整個內裝飾都是模仿中國風格
包括非常有中國風味的
漆柜,花鳥畫壁紙和頂棚
德國人靠憧憬與想象力
建造出來的“中國風”建筑
還有無憂宮里的“中國茶室”
為滿足對神秘東方的幻想
在窗戶與屋頂上的制作了很多
留著八字胡的東方面孔形象
亭下是形態(tài)各異的人物
女子則穿著長裙,珠光寶氣。
既有東方的特點,也有西方的神韻。
皮爾尼茨宮
則展現(xiàn)了德國人眼中
更天馬行空的中國風
在其建筑內部,則滿壁都是
表現(xiàn)中國風土人情的繪畫作品,
包括中國式的花鳥,孩童,
宮殿內還收藏有很多
中國屏風、掛屏等外銷畫。
亦或是中西合璧的茶室
中國傳統(tǒng)布局大相徑庭。
但在細節(jié)之處,
卻反復使用的中式素材
瑞典也有一個“中國宮”
與法國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
宮頂仿中國宮殿裝飾并刻意雕龍
內部有中國的漆器屏風,
擺著中國陶瓷,
墻面和椅子面則是中國的絲綢
03
外國人的“中國風”
是對神奇的東方的憧憬
是一種想象的產物
從來都不是真實的“中國”
1762年英國倫敦的邱園寶塔
仿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而作
被稱為是當時最為相似的仿建
寶塔建造雖為中式
但仍然遵從了英國人的習慣
真正的中國國風古建
還得靠中國人來操刀打造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明軒
1980年竣工的明軒
以蘇州“網(wǎng)師園”里的
“殿春簃”庭院為藍本而建造的
是中國園林走向海外的開山之作
當時成功引起了國外的轟動
并帶起了一片園林熱。
美國波特蘭 · 蘭蘇園
紐約斯坦頓島 · 寄興園
加拿大溫哥華 · 逸園
德國法蘭克福 · 春華園
慕尼黑 · 芳華園
加拿大蒙特利爾·夢湖園
瑞士蘇黎世 · 中國園
德國 · 豫園
獨特的中國文化,
淡雅又不失大氣的建筑風格,
常聚集著不少外國友人參觀。
因為太受歡迎,
一些園林甚至成為了
外國人拍攝婚紗照的首選地點。
就連婚禮也在此一并舉行
產生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奇妙感
或許我們不難看出
中國文化建筑之美
早已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