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jīng)·第九章》
公元263年,曹魏三路大軍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蜀漢后主劉禪投降,蜀國滅亡。鄧艾作為滅蜀第一功臣,可謂立下了很大的功勞,然而蜀國滅亡僅僅幾個月,鄧艾就被殺害,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滅蜀之戰(zhàn),立下首功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鄧艾率兵三萬余人,由狄道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余人,進攻武都,以切斷姜維退路;鐘會率主力十余萬人,欲乘虛取漢中,然后直趨成都。以廷尉衛(wèi)瓘為鎮(zhèn)西軍司馬,持節(jié)監(jiān)鄧艾、鐘會軍事。
雖然曹魏實力明顯強于蜀國,但有崇山之險,鄧艾進至陰平,欲與諸葛緒合兵南下。諸葛緒不從,領(lǐng)軍東向靠攏鐘會。鐘會欲專軍權(quán),誣告諸葛緒畏敵不前,將其押回治罪,隨即統(tǒng)領(lǐng)大軍南下,被姜維阻于劍閣。劍閣素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稱,姜維憑險據(jù)守,鐘會攻劍閣不下,無計可施。當(dāng)時魏軍因軍糧不繼,鐘會準(zhǔn)備退兵。
鄧艾上書說:“如今賊寇大受挫折,應(yīng)乘勝追擊。從陰平沿小路、經(jīng)漢德陽亭,奔赴涪縣,距劍閣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派精悍的部隊直接攻擊敵人的心臟。姜維雖死守劍閣,但在這種情形下,他一定得引兵救援涪縣。此時,鐘會正好乘虛而入。如果姜維死守劍閣而不救涪縣,那么,涪縣兵力極少。兵法說道: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今進攻其空虛之地,一定能打敗敵人?!?/p>
十月,鄧艾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zhuǎn)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鐘會也派部將田章等跟進。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余里無人煙的險域。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途中,糧運不繼,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隊走到馬閣山,道路斷絕,一時進退不得,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鄧艾率軍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將馬邈。
馬邈投降,在成都的劉禪和群臣大驚失色,于是派諸葛瞻率軍抵擋。結(jié)果諸葛瞻在綿竹戰(zhàn)死,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攻陷雒縣,逼近成都。蜀漢后主劉禪驚恐失據(jù),感到大勢已去,在主降派勸導(dǎo)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綬,并寫信到鄧艾那里請降。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劉禪又派人去前線命令姜維等投降,姜維等得到命令,便到鐘會軍中投降。
居功自傲,得意忘形
從司馬昭滅蜀的軍事部署來看,鐘會才是前線總指揮,但鐘會被姜維擋在劍閣之外,甚至已經(jīng)萌生了退軍的想法,如果不是鄧艾出其不意,偷渡陰平,此次伐蜀之戰(zhàn)恐怕將以失敗收場,因此鄧艾此戰(zhàn)可謂立下了潑天的功勞。
司馬昭控制的朝廷下詔褒獎鄧艾的功績,稱贊他“雖白起破強楚,韓信克勁趙,吳漢禽子陽,亞夫滅七國,計功論美,不足比勛也”,并策封鄧艾為太尉,增加封邑二萬戶。封其兩個兒子為亭侯,各得封邑千戶。要知道鐘會當(dāng)時也只是被任命為司徒,増邑萬戶,這其實是肯定了滅蜀之戰(zhàn)鄧艾的功勞是最大的。
在如此巨大的勝利面前,鄧艾變得有些得意忘形。他先是擅自循東漢將軍鄧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劉禪行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對蜀漢群臣,則根據(jù)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們?yōu)槌⒐賳T,或讓他們領(lǐng)受自己屬下的職務(wù)。
并且常常顯示夸耀,引以為榮。他曾對蜀國士大夫們說:“諸位幸虧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吳漢(東漢開國功臣,殺了很多降人)這樣的人,你們早被殺掉了。”他還說:“姜維自然是一時的雄杰,但與我相遇,所以窮途末路。”有識之士見他如此矜夸,背地里往往嘲笑他。
鄧艾給司馬昭寫信,建議在蜀國操練水師,為以后征吳打下基礎(chǔ),又說要封劉禪為王,讓吳人歸心。司馬昭不高興,回信說,事情該匯報還是要匯報,不能獨斷專行。鄧艾自恃功勞大,回信說:大將在遠方,有利于國家的事,該做就要做。目前的形勢,不能太過拘泥,這樣容易失去機會。我鄧艾欽慕古人的氣節(jié),不會避嫌而損害到國家利益。
擅權(quán)遭妒,蒙冤而死
信件的來往經(jīng)過劍閣,被鐘會截下。鐘會是個野心家,大軍在手,加上投降的蜀軍,早就蠢蠢欲動。唯一忌憚的人就是鄧艾,于是在信件上做了手腳。他是有名的書法家,最善于模仿別人的字,就把鄧艾的信改得更加無理上給司馬昭,又把司馬昭給鄧艾的昭書毀掉,改了語氣寫信給鄧艾,從中作梗。
機會成熟,鐘會和監(jiān)軍衛(wèi)瓘,大將胡烈、師篡(鄧艾算是得罪遍了)等都上表說鄧艾要造反,司馬昭終于忍不住了,下令,用囚車把鄧艾運到京城來。鄧艾被抓,長嘆道:“白起被冤枉的事,又要重演了?!?/p>
鄧艾被抓不久,鐘會聯(lián)合姜維意圖發(fā)動政變,結(jié)果被魏軍殺掉,蜀中亂成一鍋粥。鄧艾的舊部趁亂追上鄧艾的囚車,把他和他的兒子都救了下來。監(jiān)軍衛(wèi)瓘曾和鐘會一起陷害鄧艾,聽到情況他馬上派部將田續(xù)追殺鄧艾,田續(xù)追上鄧艾父子全部殺掉。鄧艾在洛陽的余子也被誅殺,鄧艾妻和孫子被發(fā)配到西域。
死后平反,值得深思
泰始元年(265年),晉朝建立。司馬炎下詔書說:“從前太尉王凌陰謀廢齊王,而齊王最終不能保持帝位。征西將軍鄧艾,居功自傲,失去品節(jié),應(yīng)處死刑。但下達詔書之日,鄧艾遣散人眾,束手受罪,與那些貪生作惡的人,確有不同。今大赦可以還城。如果沒有子孫的可以為之立嗣,使祭祀之禮不絕。”
泰始三年(267年),議郎段灼上書,替鄧艾不平。 泰始九年(273年),司馬炎下詔書說:“鄧艾創(chuàng)立功勛,束手受罪而不逃脫處罰,他的子孫也淪為奴隸,我常常同情他們,可任命他的嫡孫鄧?yán)蕿槔芍??!笨偹闶菫猷嚢搅朔础?/p>
鄧艾的確是滅蜀的第一功臣,但他過于居功自傲,不但得罪了司馬昭,更是連一同伐蜀的鐘會、衛(wèi)瓘、師纂等人一起得罪,所以這些人才一起上奏說鄧艾要謀反。老子幾千年告誡人們的那句“功成身遂,天之道也”,看來鄧艾是沒有領(lǐng)會到啊!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呂思勉《三國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