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不卡日本ⅴ一区v二区_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_天堂v在线视频_亚洲五月天婷婷中文网站

  • <menu id="lky3g"></menu>
  • <style id="lky3g"></style>
    <pre id="lky3g"><tt id="lky3g"></tt></pre>

    跟著《云岡十看》游云岡丨曇曜五窟的大佛

    去云岡看大佛,

    是不少游客隨口而出的游覽云岡的目的。

    云岡的大佛確實值得一看。

    以著名露天大佛為代表的曇曜五窟

    即是大佛最集中的區(qū)域。

    曇曜五窟位于云岡石窟群西區(qū)東部,是北魏開鑿最早的五座皇家洞窟。

    據(jù)《魏書·釋老志》記載:

    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tǒng)。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453),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于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以為馬識善人。帝后奉以師禮。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p>

    文中所述五個鐫刻出巨大佛像的洞窟,與現(xiàn)存并相毗鄰的第16、17、18、19、20窟等五座單室大像窟特征相近,頗為吻合,故名“曇曜五窟”。

    縱觀五窟,其設計之精、規(guī)模之巨、氣勢之大、佛像之偉,集世界佛教石窟造像精華、聚東西方雕刻藝術典范,成為公元5世紀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佛教石窟造像之一。

    五個大像窟之主像姿態(tài)并不相同,立佛像(16、18窟)、坐佛像(19、20窟)、交腳像(17窟)并存,這些造像都象征了北魏繁榮時期(公元5世紀)所流行的佛教意義。

    與此同時,將五個大像窟并列于同一水平線上,則是世界佛教石窟寺建造史上非常罕見的現(xiàn)象,呈現(xiàn)了特殊的藝術風格。

    1.露天大佛及其脅侍佛

    第20窟是云岡早期開鑿的曇曜五窟之一。其前立壁崩塌,使佛像顯露在外,故而又稱露天大佛窟。

    露天大佛及其東脅侍佛

    其佛首磨光肉髻、方圓面相、廣額豐頤、眉眼細長、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間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皆有胡須,眼中瞳孔為琉璃鑲嵌,大約是在遼代安裝。

    佛身挺拔壯碩、兩肩寬厚,著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質(zhì)地厚重,衣褶自然流暢,內(nèi)衣(僧祇支)輕薄貼體,整體疏密得當,雕刻工藝精湛。

    大佛神情莊嚴、慈祥泰然,結(jié)跏趺坐,雙手于腹間相會疊加,呈禪定手印。

    其姿態(tài)雄偉、氣宇軒昂、生氣勃勃,融合東西方雕塑藝術于一體,當是兼?zhèn)淞朔鹜印叭?、八十種隨形好”的造像珍品,也是云岡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曠世佳作,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大佛兩側(cè),原本各有立佛、立菩薩,呈三佛二菩薩之五尊像布局,可惜今天僅有東壁一佛獨立。

    東立佛磨光肉髻、圓臉大耳、深目高鼻,著通肩式佛衣,右手舉在胸前施無畏印,左手握法衣下垂,跣足立于蓮臺之上。其衣紋雕刻與造像特征極具西方藝術神韻。

    第20窟東脅侍佛

    2.第19窟主尊和東、西耳洞坐佛

    與曇曜五窟其余四窟的窟內(nèi)三佛形式不同,第19窟的三佛形象分別設置在三座洞窟之中,故稱之為“三窟佛”。

    中央主洞窟內(nèi)的主尊佛像著袒右肩袈裟,結(jié)跏趺坐,右手舉胸施無畏印,左手掌心向上握法衣于膝上,以表達佛法的強大無畏與傳承。

    第19窟主佛

    其東、西耳洞中的倚坐佛則呈現(xiàn)著完全不同的藝術風格:

    東耳洞佛像披“偏袒右肩”袈裟,衣紋厚重,整體形象古樸雄健,呈現(xiàn)了云岡早期造像風格;

    西耳洞倚坐佛著“褒衣博帶”服裝,形態(tài)端莊中透出些許秀氣,同時其頭光中秀骨清像式的人物雕刻及火焰紋樣式則明顯地呈現(xiàn)出北魏云岡晚期藝術特征。

    第19窟西耳洞佛像

    3.第18窟主佛及其脅侍佛、菩薩

    第18窟洞窟內(nèi)主要造像組合完整、對稱嚴謹。

    北壁中央立佛像身披千佛袈裟,氣宇軒昂;東、西壁的脅侍佛像對應而立,端莊肅穆,與主尊共同構(gòu)成了三世佛格局。

    主佛與脅侍佛之間,是圍拱在主佛左右的脅侍菩薩和十大弟子,二菩薩站立在高座之上;弟子像雕刻在菩薩頭肩之上,每面5位。

    這種以主尊大佛為中心,兩側(cè)脅侍佛、菩薩、弟子對稱布局、大小區(qū)分、成雙成對的組合方式,形成了一幅尊卑有序、構(gòu)圖完整的經(jīng)典畫面, 營造出極其神圣、莊嚴的宗教氣氛。

    第18窟內(nèi)仰視

    4.第17窟主像及其脅侍佛

    第17窟是云岡早期曇曜五窟中唯一的交腳菩薩大像窟。

    北壁為交腳彌勒菩薩大像,東、西壁分別為大型坐佛盝形龕和立佛盝形龕,形成了嚴格意義上的三世佛組合:西壁立佛為過去佛,東壁坐佛為現(xiàn)在佛,正壁交腳彌勒為未來佛。

    第17窟西壁過去佛

    第17窟正壁未來佛

    第17窟東壁現(xiàn)在佛

    位居洞窟中央的交腳菩薩,身形挺直,端坐在須彌獅子座上。菩薩高大身軀之雙腿占據(jù)了窟內(nèi)大部分空間。

    西壁龕內(nèi)象征過去佛的立佛,佛像高肉髻,面相豐圓飽滿,比例適當,著通肩服裝,階梯式衣紋厚重貼體,舉右手施無畏印,五指伸展,掌心側(cè)向前,如“佛于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也”。

    東壁龕內(nèi)象征現(xiàn)在佛的坐佛,佛像高肉髻,面相豐潤飽滿,比例適當,著通肩服裝,衣紋厚重貼體。坐佛結(jié)跏趺坐,而雙手于腹間相會疊加,兩拇指尖相對,呈禪定手印。此龕大型禪定坐佛像保存完整、雕刻細膩、造型優(yōu)美,是云岡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5.第16窟主佛

    第16窟的主尊立佛像顏面長圓、波狀螺髻、深目高鼻、面容清秀、身材修長,褒衣博帶,立于蓮花座之上。

    第16窟主佛

    相較于曇曜五窟其他大像,第16窟主佛具有極其鮮明的特征:

    (1)風格獨特。與曇曜五窟其他主像的雄渾氣象不同,第16窟主尊立佛面相、身體略顯清瘦,頗具秀骨清風之樣,呈現(xiàn)北魏云岡中期風格特點。佛像衣著寬博厚重,衣襞平直呈階梯狀,整體形象呈“A”形,顯得寬大而飄逸,與云岡早期佛像之通肩式和袒右肩式袈裟明顯不同。

    (2)波狀縷發(fā)。曇曜五佛中,直接雕鏤出發(fā)髻的大型佛像僅此一例。其發(fā)髻的雕刻極具立體感,更加接近于犍陀羅藝術的寫實精神。發(fā)髻正面中央、上下,各有圓形寶珠和向右旋轉(zhuǎn)的花紋,與佛陀“三十二相”之“毛生上向而右旋”的記述相吻合。

    第16窟主尊立佛頭面部

    犍陀羅佛陀頭像(4世紀)

    (3)智吉祥手印。第16窟主尊之手形雕刻逼真,自然而圓潤,右手上舉胸前施無畏印;左手的拇指與中指相捻,無名指彎回,食指與小指微曲,為智吉祥印。釋迦經(jīng)過靜慮苦修而覺悟,其智慧進入無上境界,要將自己的法理宣告于世,此乃“智吉祥”。此手印與右手施無畏手印相搭配,構(gòu)成“釋迦說法手印”。

    更多云岡藝術之美

    盡在《云岡十看》

    王烜華、張旭云 編著

    180千字

    三晉出版社

    《云岡十看》首次將浩瀚的云岡文化資源進行了分類梳理,從十個不同的觀賞角度,用簡潔明了的文字和精美絕倫的圖片對云岡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珍品做了歸納,為我們游覽云岡、欣賞云岡、了解云岡提供了一部便捷寶典。

    鄭重聲明:本文內(nèi)容及圖片均整理自互聯(lián)網(wǎng),不代表本站立場,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管理員(admin#wlmqw.com)刪除。
    上一篇 2022年9月9日 21:23
    下一篇 2022年9月9日 21:23

    相關推薦

    聯(lián)系我們

    聯(lián)系郵箱:admin#wlmqw.com
    工作時間:周一至周五,10:30-18:30,節(jié)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