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都是堅定不移的唯物主義者,唯有你,我希望有來生?!?/p>
周恩來在病榻上握著鄧穎超的手,虛弱卻清晰地說出了這句話。
實際上,歷史上并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周總理曾說過這句話??删退銢]有這句話,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愛情仍叫人不禁心生羨慕。
在一張真實的老照片上,頭發(fā)花白的鄧穎超抱著周恩來的骨灰盒嚎啕大哭。她曾說,在她死后,要將骨灰放在周恩來用過的骨灰盒里。最后讓后人將她的骨灰撒在周恩來骨灰所撒的地方,與他一起守護祖國的大好河山。
這對革命戀人攜手走過51年的風霜雪雨,他們的愛情直到現(xiàn)在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可誰能想到,最初相識的時候,周恩來與鄧穎超兩人并沒有太多情感上的交集。而周恩來與年歲相仿的張若名卻志趣相投。在包擴鄧穎超在內(nèi)的所有人眼中,他們兩個是“金童玉女”“天生一對”。
可最后周恩來卻選擇了看似貌不驚人的鄧穎超,放棄了才華出眾的張若名。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就要從他們的相識開始說起。
天資聰穎,勤學上進
周恩來曾回憶說:“我的思想是顫動于獄中”。在將近半年的牢獄生活中,周恩來沒有向不公低頭,他不斷向獄友講述馬克思學說,也將自己的經(jīng)歷與所學真知深度結(jié)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在那個波詭云譎的時代,誕生數(shù)不清的青年俊杰與革命先烈。其中不乏許多“巾幗英雄”。她們因為特殊的個人經(jīng)歷和社會關(guān)系,將自己的人生價值上升到了文化層面。
例如宋慶齡、江青、關(guān)露、丁玲、張若名等。其中前兩位聞名于政壇讓人們熟知,接下來的兩位是當時的知名作家。唯獨最后一位名聲不顯,很少被人所提及。
圖 前排左一張若名、四排右二周恩來
但周恩來在獄中時,他們兩人僅僅一墻之隔。他們是患難與共的獄友,是有著共同思想追求的戰(zhàn)友,更是親密無間的友人。
按理說有這層關(guān)系,那這位張若名女士或多或少都會在歷史上留下許多痕跡,可為什么如今提及周恩來身邊的女人,人們就只能想到鄧穎超這位總理夫人呢?
這就與張若名的人生經(jīng)歷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
張若名于1902年出生在河北,她的爺爺是當?shù)厥赘?,父親張紹文曾任高官。如果單論家庭背景的話,張若名絕對是含著金湯勺出生的富家女。
但在那個年代,他的父親始終有著“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所以從張若名一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和她的母親在父親心里的地位就已經(jīng)一落千丈。
圖 | 張若名
在那個年代,有錢人三妻四妾習以為常。他的父親也沒能免俗。在她六七歲剛上初小的時候,張紹文就娶了二房,她和母親在家里的地位更是一降再降,淪落到受冷漠以及歧視的地步。
對于這樣的情況,她的母親張伯英雖然心中不滿,但是在她的概念里,女人就是要遵守“三從四德”,即使是丈夫?qū)λ龠^分,也要如同奴仆一般逆來順受。而母親與父親之間巨大的地位反差,也讓年幼的張若名感覺非常地不適。
每當母親在夜間以淚洗面時,張若名的內(nèi)心都會受到很大的刺激。也是在那個時候,張若民就在心里發(fā)誓,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后靠自己生活,然后再削發(fā)為尼,決不能受男人的欺負。
這也為她日后的果敢剛強,不畏強權(quán)的性格埋下了種子。
不過也并非所有的男人都如她父親般重男輕女,封建迂腐。比如她的二伯張禔仁。張禔仁·不僅對張若名疼愛有加,還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一直支持著小侄女的學業(yè)。
直到后來他遷至天津行醫(yī),還帶著小侄女一起去天津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張若名才有機會在1915年考入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預科。并于第二年升入該校的第十屆正科學生。
入學之后,張若名秉承著“學習自救”的態(tài)度,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年級五十多名學生中,她40多項課程的成績均在前五名。被譽為“五魁首”之一。
與此同時,張若名也有了更大的舞臺。
她的寫作才華開始展露頭角,開學沒多長時間,學校的校友報就先后刊登了她三篇文章。在眾多志同道合的同學之中,張若名與小她兩歲的鄧穎超最為投機。
圖 張若名(中間)與鄧穎超(左二)在天津女師讀書時的同學照
因為兩人身上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以至于當初年僅十幾歲的兩人,竟然會產(chǎn)生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的感覺。
在學習上,她們格物致知、勤于思考,是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們還關(guān)心時事,心系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作為當初思想最為進步的一批人,張若名和鄧穎超積極地籌建學生組織,團結(jié)同學閱讀進步書報。
話題涉及國家局勢、民主自由、男女平等等諸多方面。
甚至就連擇偶觀都出奇的一致。后來鄧穎超曾在回憶中說“如果恩來當年不堅持獨身主義,那若名是他最理想的愛人。”
青年才俊,金童玉女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巴黎和會上的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卻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待遇。消息傳回國內(nèi),國內(nèi)一片嘩然。
張若民與鄧穎超更是第一時間在校報上發(fā)聲呼吁:“吾同胞從此上下一心,振起精神,謀國家之進步!”
彼時,在國家與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一群熱血青年心懷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挺身而出。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
作為思想進步的愛國青年,張若名和鄧穎超積極地投身于學生運動之中。
在巴黎和會上,西方列強沆瀣一氣,要將我國山東作為“禮物”送給日本。身為戰(zhàn)勝國的中國平白受此奇恥大辱。
雖然北洋政府據(jù)理力爭,拒絕簽字。可日本還是強行占了山東。這樣的結(jié)果導致國內(nèi)群情激憤,無數(shù)的愛國青年現(xiàn)身說法,指責北洋政府軟弱無力。為什么身為戰(zhàn)勝國卻還要遭受如此侮辱?
就這樣,1919年5月4日,著名的“五四運動”爆發(fā)了。
當日,北京13所大專學校學生3000余人自發(fā)集結(jié),聲討北洋政府黑暗、無能。眼看事態(tài)愈發(fā)嚴重,北洋政府竟對學生暴力鎮(zhèn)壓。還拘押了示威群眾32人。
此舉更是引發(fā)了國人不滿。
認為北洋政府不敢對列強亮劍,只敢對自己的人民拔槍。
消息傳到天津,無數(shù)的愛國青年義憤填膺,他們紛紛上街游行,罷工、罷課。以實際行動向政府抗議、加壓。在那個黑暗的年代,這些愛國青年就像是黑暗中的火把,傳承著愛國愛民的思想火種。
圖 | 五四運動
1919年5月25日,天津女師聯(lián)合其他幾所女校,共同成立了“女界愛國同志會”。并頻繁地舉行集會與街頭演講。向大眾宣傳進步思想,從而讓國人內(nèi)心覺醒。
6月18日,“天津各界聯(lián)合會”成立。張若名鄧穎超在擔任“女界愛國同志會”重要工作的同時,又一起挑起了“天津各界聯(lián)合會”的重任。
隨著愛國運動的不斷推進,張若名和鄧穎超也結(jié)識了越來越多的進步青年。其中就包括當時南開大學“學聯(lián)”的主要負責人,周恩來。
1919年9月16日,她們聯(lián)手創(chuàng)辦了一個20人的進步團體,“覺悟社”。周恩來還擔任了《天津?qū)W生聯(lián)合會報》的主編。
圖 | 天津?qū)W生聯(lián)合會報
為了貫徹男女平等的思想,“覺悟社”由十男十女組成。覺悟社是歷史上第一個男女組合的政治社團,也是“五四運動”中天津的領(lǐng)導核心。
當時的鄧穎超年僅十五歲,是整個覺悟社中年紀最小的。而在周恩來終生專用的稱呼“小超”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叫的。
只不過那個時候兩人并沒有男女之情,這只是一種前輩對后輩的稱呼。
在覺悟社中,鄧穎超,張若名還有周恩來等人一起分析時局形勢、研究斗爭策略、探討革新良方、策劃大型集會。
為了推動社會進步,喚醒國人熱血。他們平等、互助、互敬,攜手奮斗。
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下,男女混雜其實是最容易受詬病的活動方式。但為了團體更加堅定有力,他們打破了封建傳統(tǒng)觀念,聯(lián)合在了一起。
并且,覺悟社規(guī)定,禁止社員之間戀愛。周恩來更是帶頭宣布他的“獨身主義”。并以身作則,一心撲在愛國事業(yè)上。
后來鄧穎超在回憶中說,當時的恩來和若名是大家公認的金童玉女,一個帥氣堅定,甘為革命事業(yè)赴湯蹈火。一個開朗漂亮,天資聰穎。若不是恩來一直堅守獨身主義,他們在一起最合適。
可最后他們卻因“理念不合”而分道揚鑣,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攜手并肩,共克時難
11月16日,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了“福州慘案”。天津再次掀起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暴行、抵制日貨的愛國高潮。
1920年1月23日,天津?qū)W生聯(lián)合會日貨調(diào)查員在東門內(nèi)魁發(fā)成洋廣雜貨鋪調(diào)查私運日貨時,遭到了日本浪人的毒打。
而警察廳不僅沒有懲辦奸商和兇手,反而在第二天出動軍警毆打逮捕了馬駿、馬千里等20多名示威請愿學生和各界聯(lián)合代表,并查封了天津?qū)W生聯(lián)合會和各界代表聯(lián)合會。
反動當局的這一罪惡行徑徹底激怒了周恩來、于蘭渚等愛國學生。在“魁發(fā)成案”發(fā)生后,在周恩來、張若名的主持下,覺悟社于法租界維斯禮堂地下室連續(xù)召開秘密會議,最后決定在29日舉行大規(guī)模示威游行。
當日午后一時,周恩來、張若名、于蘭渚、鄧穎超等人率領(lǐng)南開大學、北洋大學、中西女學校等18所學校的五六千名學生高呼口號,展開示威游行。
要求曹銳代電北京拒絕青島直接交涉、收回山東主權(quán)、催辦福建慘案、啟封聯(lián)合會、釋放刑拘代表。
但省長公署卻大門緊閉,學生們見狀遂在門口演講起來。就這樣相持兩個小時,里面?zhèn)鞒鲈拋?,讓學生派代表去見省長曹銳。
本著男女平等的思想,同學們當場推舉了周恩來、于蘭渚、郭隆真、張若名兩男兩女四位代表。
但軍警并未開大門,而是四位代表從門坎里鉆進去,進去之后非但沒有見到曹銳,還被軍警當場拘押起來。
而不知里面發(fā)生何事的學生們?nèi)栽陂T外演講,5時左右,一隊全副武裝的衛(wèi)兵突然沖了出來,
學生們見狀緊急外撤,卻被另兩隊衛(wèi)兵攔住去路。他們?nèi)姘鼑鷮W生們圍堵在一處,然后用刺刀、木棒等武器對手無寸鐵的學生們進行了血腥鎮(zhèn)壓。
一時間風云黯淡,呼喊聲、慘叫聲連成一片。當場就有50余名學生身受重傷,反動當局喪心病狂地制造了這場駭人聽聞的“一.二九”慘案。
周恩來、張若名等人則被保安警察隊武裝押解,最后被關(guān)押在警察廳。
關(guān)押期間,警廳司法科曾傳訊周恩來等人問話,均被他們巧妙地周旋過去。
后來,周恩來在警廳編寫了《警廳拘留記》,這部珍貴文獻詳實地記錄了被拘代表們在獄中的斗爭。
他們在獄中飽受折磨,警廳不允許審核人過來探望。就連病了都沒有辦法治療。
后來,全體代表絕食抗議,決心以死捍衛(wèi)初衷。
周恩來與張若名在獄中雖有一墻之隔,卻相互鼓勵,堅持斗爭。為防不測,周恩來將在獄中寫的兩篇手稿都交給了張若名保管,張若名也將自己的日記交給了周恩來。
盡管在獄中兩人交情漸深,可兩人都秉承著”革命就要獨身“的思想,都沒有向?qū)Ψ奖硎拘囊狻?/p>
后來,在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下,反動當局迫于壓力,終于將關(guān)押了半年之久的學生們悉數(shù)釋放。
在這次經(jīng)歷之后,周恩來、張若名等人的革命熱情更加高漲,決定遠赴法國留學,學習新思想,繼續(xù)進步。
可也就是這次留學,使得原本逐漸相交的周恩來與張若名最終漸行漸遠,分道揚鑣。
理念不合,分道揚鑣
張若名的理念在那個封建迂腐的家里,宛如倒進熱油中的水滴,炸起了千層浪。面對父母的反對,張若名選擇了離家出走。
之后她找到了周恩來,兩人于1920年11月7日一起乘上了開往法國的游輪。
張若名的語言天賦極強,不僅很快便能與法國人正常交流,甚至還達到了能夠撰寫法語文章的標準。除此之外,她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天賦,擔負起了為周恩來翻譯馬列書籍的工作。他們兩人正當青春,彼此之間漸漸暗生情愫。
并且在工作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其實革命與戀愛并不矛盾,甚至可以促進彼此的進步。想明白這個道理之后,兩人互相表明了心意。
圖 青年周恩來
兩人約定一起為了革命而奮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可愿望是美好的,現(xiàn)實卻是曲折的。
1924年,張若名的人生出現(xiàn)了巨大的轉(zhuǎn)折。在這一年,張若名宣布退出少共,當時已經(jīng)回國的周恩來得知后十分震驚,之后,兩個人因為理念不合最終導致分手。
而造就張若名退出少共的罪魁禍首,就是時任中共旅法支部書記的任卓宣,他不顧中共旅法支部秘密活動的原則,盲目的決定讓張若名參加”列寧逝世紀念大會“,并上臺發(fā)言。
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張若名被法國警察跟蹤、詢問,險些被驅(qū)逐出境。
在多方的壓力下,張若名最終決定退出組織,專心在法國求學。
周恩來把一生都獻給了革命事業(yè),所以他的伴侶肯定也會在革命戰(zhàn)友中產(chǎn)生。而張若名在退出組織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們兩人分手的結(jié)局。
時間一晃來到了1928年,周恩來也終于和理念真正相同的鄧穎超結(jié)為伴侶。而張若名也在1930年找到了相伴一生的伴侶。
尾聲
時隔多年,周恩來與張若名夫婦在云南相見,兩人一個是新中國的總理,一個是中國第一個法國女博士。
兩人見面后,周恩來說代小超向若名姐問好。三人共進午餐,相談甚歡。
可沒想到,這一面竟成了他們之間的最后一面。
1958年,張若名去世。
周恩來和鄧穎超得知后十分悲痛,沒想到他們曾經(jīng)珍愛的戰(zhàn)友竟然就這么離他們而去。
那個年代從來都不屬于上海灘十里洋場,更不屬于軍閥太太們的紙醉金迷。而是屬于無數(shù)敢于撕破黑暗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