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六七十年,是很多老一輩人難忘的記憶。
在那個艱苦卓越的時代受某些因素的影響,雖然國內經(jīng)濟有了一定氣色,但是民眾生活依舊比較困苦,大眾的生活水平也較低,可以說百姓為了提高生活水平也是想盡辦法。
那么,在六七十年代,老百姓家的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呢?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回顧一下,看完以后讓人淚目:我們一定要珍惜糧食!
早飯
小米稀飯紅薯粥+咸菜
早餐,很多時候都是吃小米稀飯紅薯粥,猛的一聽好像還不錯,但是這可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一般鍋里下入的小米都比較少,煮出來可以說清的見底。所以鍋里會放入一些紅薯,這樣也會增加飯的粘稠度,為了能夠讓飯吃起來更有“嚼頭”,有的人家還會再放進去一點在地里挖的野菜,讓飯吃起來更有飽腹感。經(jīng)過長時間的熬制小米粥基本上都比較黏糊了。
咸菜:這個年代的咸菜一般不會有太多的調料,制作也很簡單,將蘿卜切條,然后放入大量的食鹽就算腌制好了。這樣的咸菜吃起來不容易壞耐吃又下飯,據(jù)說配上一塊能喝一碗飯。
午飯
熬白菜+窩窩頭
熬白菜是那個時代最常吃的午飯配菜。一般炒菜用的油是豬油,平時也是舍不得吃,用筷子頭挖上一指甲蓋大,然后將切好的白菜帶菜幫子和葉子倒進鍋里,直接翻炒,鹽也會放的比較多,熬熟的白菜,配上玉米面窩窩頭。而這種窩窩頭并不像現(xiàn)在的窩窩頭一樣吃起來軟和好吃,而是又硬又難嚼,里面還會參點野菜,營養(yǎng)上自然也大打折扣。
偶爾的中午飯,也會吃上一碗面條,但大多處都是在碗中加上很多面湯,這樣吃起來更有飽腹感,小孩子也都是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就消滅光了。
晚飯
白菜小米湯+紅薯面野菜餅
聽老一輩的人講,晚餐的時候小米白菜湯是他最常吃的,就是在小米粥里放一些白菜幫子,然后熬到一定火候,如果家里沒有咸菜的話,就會在鍋里放點鹽,晚餐吃這樣的主食自然是吃不飽的,所以也會烙餅。
不過是用紅薯面摻野菜做的餅,將紅薯切片曬干磨成粉,然后活成糊糊,再把切碎的野菜葉子放進去烙成餅,這種紅薯野菜餅有時候口感并不好吃,因為有的野菜會有點苦,但是配上稀飯喝的話也能減輕苦味。
零食
在六七十年代零食可謂少之又少,但是孩子們還是非常期待的,長輩們也會想盡辦法制作,春天野地里的槐花,榆錢,夏天的知了猴,土蝎子,秋天的柿子,桑葚,野果,冬天里炒黃豆都是小孩子們難得的零食。媽媽曾說那個時候最開心的就是過年的時候,生產(chǎn)隊殺豬,就可以吃上幾頓葷腥解解饞。
正所謂:人間有味是清歡。那個年代的人們雖然生活艱苦,但是生活純粹快樂,吃的東西也都是不摻假的,沒有添加劑,如同輕盈見底的稀飯一樣照的日子清透。人們的欲望也少,吃完飯,大人們聚在一起撈著家長里短的事兒,孩子們則玩著自己DIY的玩具相互追鬧,月上樹梢,伴著蟲鳴蛙叫進入夢想,而現(xiàn)在的人,無論是走路還是吃飯,都是低頭刷著手機,其余事情于他無關。
那個年代的生活和現(xiàn)在無可比擬,我們能發(fā)展到現(xiàn)在也實在難得。大家一定要珍惜今天的生活,珍惜糧食。不知道你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嗎?你還記得當時自己的一日三餐吃的是什么嗎?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