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xué)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p>
當(dāng)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那個曾經(jīng)活潑開朗的小孩,突然變得不愛說話,過于懂事、過于討好、再也不開懷大笑的時候…
不要怪他,這一切的因,都在于父母。
淼淼是鄰家的一個小姑娘,比我家果果大2歲,今年上3年紀(jì)了。
前段時間在電梯里碰見她,跟她打招呼,她淡淡地“嗯”了一聲,頭埋得很低,直到走出電梯都沒有抬起來。
后來一段時間,每次在電梯里碰見她,總是怯生生的躲在電梯一角,沒有打招呼,也沒有微笑。
我不由得心里一震,從前那個活潑開朗的小姑娘,為何變化會那么大?
孩子自卑還是自信,全在于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要守住自己的嘴,多鼓勵孩子,才能培養(yǎng)出樂觀、自信的孩子。
孩子的自卑情結(jié),
起源于父母的對比
自卑的孩子,最常有的念頭就是:“我比不上別人。”
一個人的自卑膽小心理,99%都是在長期打擊、對比中形成的。
這種比較可能來自于你自己,也可能來自于你周圍的人。
我們之所以會有比較心理,主要來源于父母用“別人家的小孩”刺激形成的。
當(dāng)你習(xí)慣了這樣的比較模式之后,即便你長大遠離了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沒有了被迫比較,你自己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繼續(xù)沿用。
所以,不管你有多優(yōu)秀,在某些方面總有做得比你更好的人;
你總會有一種“比不上”的感覺,繼而引發(fā)內(nèi)心深處那種無力感和自卑感。
心理學(xué)家阿德勒說: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而這種自卑,是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yōu)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p>
但是過度的自卑,帶來的就是無盡的痛苦。
現(xiàn)在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處于巨大的競爭壓力之中。
不僅是被比學(xué)習(xí)、比才藝,也在比生活環(huán)境、物質(zhì)條件,甚至連父母自己都被加入競爭的行列。
當(dāng)你見到同一個班級里的學(xué)霸,不僅天賦異稟還很努力;
很多父母就難以掩飾自家娃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
久而久之,就會出現(xiàn)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己家的孩子,從而加劇了孩子在內(nèi)心中“比不上別人”的感覺。
在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其中一個高贊的回答便是,不停地和別人家孩子對比,讓孩子始終活在比較的陰影中。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和長處。
這種捧別人貶低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殺傷力巨大。
不僅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還會讓孩子覺得,“反正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如別人”,讓孩子從心底里產(chǎn)生自卑情結(jié)。
父母的打擊和否定,
正在奪走孩子所有的自信
很多80后,從小接受的教育便是打壓式教育。
曾經(jīng)有個調(diào)查,九成受訪者稱被父母語言打擊過,這個調(diào)查一度沖上熱搜。
父母明明是為了孩子好,明明比誰都愛孩子,可為什么總是用打擊和否定的方式,給孩子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傷害?
打擊不是教育,而是傷害。
從小就給孩子進行“否定式”教育,這個出發(fā)點雖然是好;
但是造成的后果,猶如一把匕首,深深地刺進了孩子的內(nèi)心。
父母們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各種否定、貶低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好;
這不是打擊式教育,只是打擊,更會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傷害。
父母的打擊和否定,會讓孩子覺得他一定太差勁了,深深影響了孩子對生活的信心。
從沒有被鼓勵過的孩子,你讓她如何自信?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經(jīng)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上,而缺少對孩子的贊賞。
家長隨口一出的一句否定,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心理暗示。
總是生活在父母否定中的孩子,容易自卑、做事沒主見、缺乏行動力。
一是,孩子變得自卑。
一味的否定自己的孩子,他們就會在內(nèi)心產(chǎn)生一種自卑情緒,習(xí)慣性的看低自己,從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父母越是否定,孩子越容易活成父母否定的那個樣子。
二是,導(dǎo)致心理疾病。
父母長期的否定孩子,孩子的心理就會產(chǎn)生偏差。
孩子產(chǎn)生偏差行為,在潛意識里,是做給最親近的、最愛的人看,是告訴他們“救救我吧,我不舒服,我很難受”。
可是這個時候,大多數(shù)父母偏偏注意不到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和發(fā)出的求救信號,只是看到了孩子表面行為的異常。
這種心理偏差得不到疏導(dǎo)就會憋在心里,時間久了就很容易導(dǎo)致抑郁癥的產(chǎn)生,更嚴重的還會誘發(fā)一些心理疾病。
減少孩子的自卑感,
從教孩子接納自己開始
父母的肯定,是孩子勇往向前的動力來源;減少孩子的自卑心理,從教孩子接納自己開始。
在教育心理學(xué)上有一個重要名詞,叫做“翁格瑪麗效應(yīng)”。
說的是,從前有一個叫翁格瑪麗的女孩,本來長得不是很美,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給她信心,鼓勵她:你很美。
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次照鏡子的時候,她都在心里對自己說:“其實,你很美”。
女孩也越來越美了。
翁格瑪麗效應(yīng),說的便是接納自己、多自我鼓勵、自我贊美,給人帶來的積極心理暗示。
教育也是如此。
如果家長能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言行,充分地肯定、信任、欣賞孩子;
傳遞給孩子正面的期待,那么孩子往往就會變得更加獨立、自信,越來越優(yōu)秀。
心理學(xué)家威廉·杰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贊美。”
無論孩子多大,最能治愈他們的,始終是來自父母的認可!
下面這兩條建議分享給大家,愿每一個父母,都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1、多肯定表揚孩子
父母的肯定和表揚,對孩子來說,就像夏天的涼風(fēng),冬日里的暖陽,讓他們感受到幸福。
當(dāng)孩子受到贊美時,能夠建立起自信,也會讓孩子更加勇敢。
但是一定要記住,不要那種泛泛地夸贊,表揚孩子一定要具體、注重孩子努力的過程;
讓孩子知道自己哪里最棒,讓孩子明白,努力的過程往往比結(jié)果更重要。
2、接納并支持孩子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越來越好,越來越優(yōu)秀。
但是作為父母,比起管教孩子,首先給予孩子的應(yīng)該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曾經(jīng)有一個小男孩,對著月亮開心地跳啊跳啊。
看到這一幕,媽媽好奇地問:“你在干什么呀?”
男孩指著月亮,興奮地說:“我要跳到月亮上去?!?/p>
面對男孩的童言無忌,媽媽沒有嘲笑和否定,反而笑著說:“很好呀,但你要記得回家吃飯哦!”
多年之后,電視上播放了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這個人正是當(dāng)年那個小男孩,阿姆斯特朗。
父母的支持,能讓孩子爆發(fā)出巨大的能量,甚至能逆天改命。
就如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哪吒,即使別人再怎么討厭他,他還是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呵護。
不斷傾聽孩子,給予陪伴,正是在這樣的呵護之下,原本注定成魔的哪吒,爆發(fā)出巨大的潛力,實現(xiàn)了逆天改命。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智慧的父母,總是以一種積極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你怎樣看待孩子,孩子就會長成什么樣子。
愿每位家長都能看到孩子閃光的地方,愿每個孩子都能在贊美中成長。
*每日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成長交流平臺,一個有內(nèi)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