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工人日報》報道,通過OTA(在線旅游)平臺預訂酒店,已成為很多人的首選。但有的OTA平臺將非五星級酒店標上了“五鉆酒店”“金鉆酒店”等字眼,實際品質卻并不如人意,部分消費者到實地后倍感失望。
年少不知套路深,錯把五鉆當五星。不得不說,從報道來看,有些平臺上的“五鉆酒店”挺有迷惑性:你點擊“選擇價格/星級”按鈕,出現(xiàn)的就是“四星(鉆)”“五星(鉆)”等選項;搜“五星級酒店”關鍵詞,也會冒出很多“五鉆酒店”來;許多“五鉆酒店”的網上圖片,也高端得不像“快捷派”……
但是,“星”和“鉆”讓人傻傻分不清楚,甚至拿“五鉆”冒充“五星”,無疑是魚目混珠。當一些消費者奔著五星級酒店而去,結果住上的卻是貨不對板的所謂“五鉆酒店”時,他們恐怕很難不生出踩坑之感來。從某投訴平臺上的內容看,反映OTA平臺的鉆級酒店評級與酒店設施條件、服務水平不符的投訴帖不少。
事實上,早在2019年8月,由文旅部發(fā)布實施的《包價旅游產品說明書編制規(guī)范》和《旅行社旅游產品質量優(yōu)化要求》兩項旅游行業(yè)標準中,就對把旅游酒店描述為“國際五星”、“當?shù)匚邈@”的做法予以限制。也就是說,“五鉆”不能亂標。
這倒不是說,OTA平臺或其他機構不能給酒店打分評級,而是這些市場化評級不能故意跟星級混淆。
酒店星級評定有著嚴格標準,原國家旅游局發(fā)布的《旅游飯店星級的劃分和評定》中就明確,只有在總體要求、前廳、客房、餐廳和吧室、廚房、會議康體設施、公共區(qū)域七個方面通過了考核,才有可能評為四星級和五星級酒店。這當中,獲評五星級酒店的前置性硬性指標,更是高達84個。
毋庸諱言,當前的星級評選并未覆蓋所有酒店,迄今仍有些國際品牌和國內新興高端品牌并未參與評選,有些酒店自我定位甚至比市面上的五星級酒店更高。此前有酒店為了標榜自身的高端奢華,就用上了“超五星”“七星級”等說法。
據(jù)了解,國內酒店數(shù)量目前已超過40萬家,而掛牌的星級酒店不到1萬家。在此背景下,出現(xiàn)更多元的評價標準去彌補星級評定的不足,也很正常。一些OTA平臺參考星級酒店掛牌標準,結合酒店綜合設施設備、客戶入住點評等因素,抑或是跟會員和積分系統(tǒng)打通,評選出鉆級酒店,本無可厚非。
但一個底線是,不能故意將自有評價體系和星級評定混淆,而應進行必要區(qū)分。根據(jù)文旅部的規(guī)定,住宿場所等級為非官方評定的,應對評定機構進行特別說明,如“ 協(xié)會/ 同業(yè)公會/ 網站等評定”,并應有有效證據(jù)證明。鑒于此,將“鉆”混進星級標識中,顯然有違規(guī)嫌疑。
此外,對平臺而言,為了避免虛假宣傳,在評選“五鉆酒店”時還應嚴格標準,確保酒店名副其實,讓獲評的“五鉆酒店”配得上那個“鉆”字。若是酒店實際品質跟消費者期待值之間落差太大,那由此而來的不信任感勢必會影響酒店、平臺信譽。
說到底,平臺對酒店評級不是不可以,但起碼應該規(guī)范、清晰、明確,秉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去評級,目的也應該是更好地服務用戶,而不是忽悠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