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上了解了奉先殿的歷史以及奉先殿內的鐘表展覽,下面走進寧壽宮區(qū)域的珍寶館。
珍寶館
珍寶館位于故宮博物院東北部——寧壽宮內,設在寧壽宮的皇極殿西廡、養(yǎng)性殿、樂壽堂和頤和軒里。
珍寶館區(qū)域
記得當時參觀鐘表館和珍寶館還要另外買票。當時好像每人十塊錢還是多少錢的票了。
珍寶館
珍寶館位于故宮博物院東部,設在故宮東北角的皇極殿西廡、養(yǎng)性殿、樂壽堂和頤和軒里。
珍寶館簡介
說到珍寶館,咱們先從故宮博物院說起。
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此前故宮稱為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居所。紫禁城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從開始興建到今天走過了600多年的風雨歷程。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這座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根據(jù)當時臨時政府擬定的《清室優(yōu)待條件》,遜帝溥儀卻被允許“暫居宮禁”,即紫禁城后部的內廷。當時的政府決定,將熱河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和沈陽故宮的文物移至故宮前半部的外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陳列所。
當時,宮中大量文物丟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嚴重關注。
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后,修改對清皇室優(yōu)待條件,將溥儀逐出紫禁城,同時成立“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負責清理清皇室公、私財產及處理一切善后事宜。
1925年9月29日,“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制訂并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臨時董事會“協(xié)議全院重要事物”,由董事嚴修、盧永祥、蔡元培、熊希齡、張學良、張璧、莊蘊寬、鹿鐘麟、許世英、梁士詒、薛篤弼、黃郛、范源濂、胡若愚、吳敬恒、李祖紳、李仲三、汪大燮、王正廷、于右任、李煜瀛等21人組成。
又設臨時理事會“執(zhí)行全院事務”,有理事9人。
下建古物館、圖書館。
李煜瀛為臨時董事兼理事長,易培基任古物館館長,陳垣任圖書館館長。
“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曾對故宮文物逐宮逐室地進行了清點查收,事竣后整理刊印出《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共6編28冊,計有9.4萬余個編號117萬余件文物。
據(jù)1925年公開出版的《清室善后委員會點查報告》一書所載,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包括三代鼎彝、遠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書法名畫、宋元陶瓷、琺瑯、漆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匏、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家具等等??芍^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于此。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
為此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分別組織人力繼續(xù)對文物進行整理,并就宮內開辟展室,舉辦各種陳列,還編輯出版多種刊物,公開資料,進行宣傳。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人文薈萃,極一時之盛。
經(jīng)過一年的緊張籌備,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并通電全國,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這個也是故宮珍寶館最初的雛形來源。
珍寶館,是從百萬件故宮藏品中(繪畫、青銅、陶瓷除外)遴選出各類精品而設立的展覽專館,以展示清代宮廷文物珍玩為主,是故宮博物院歷史上展出時間最長的常設展區(qū)。
北京故宮珍寶館1958年開館。是故宮博物院重要的常年開館的陳列館之一。與鐘表館一道以展示清代宮廷文物珍玩為主,并同書畫、陶瓷、青銅、工藝品等各館共同組成故宮陳列體系,與古建筑原狀群展示相互輝映。
珍寶館是一座寶庫,有各色寶石,閃閃發(fā)光的金銀器皿,珍珠翡翠,還有金絲鳳冠、象牙玉雕,各類珍寶舉世無雙;最為突出的是有一座鎬多塔,重達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的負責人介紹,故宮珍寶館自1958年開館以來曾經(jīng)進行過四次大規(guī)模整修,這次修整前,館內設施陳舊、采光不足,展柜密封不夠,塵土對展覽的效果和文物保護都造成嚴重危害。 據(jù)介紹,新的珍寶館,從皇極殿和寧壽宮搬遷到了皇極殿西廡、養(yǎng)心殿、樂壽堂和頤和軒,但和原來的珍寶館同在一個大院子里,觀眾們很容易找到。
珍寶館就設在紫禁城的東北部一處獨立建筑群,是乾隆時期建筑群,是乾隆皇帝建造的太上皇宮殿——寧壽全宮。
咱們首先從寧壽宮的皇極門走起。
說到皇極門,先瀏覽一下位于寧壽宮區(qū)皇極門外南三宮后的九龍壁。
寧壽宮區(qū)皇極門外南三宮后的九龍壁
九龍壁是影壁的一種,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用于遮擋視線的墻壁,即建筑物大門外正對大門以作屏障的墻壁,俗稱照墻、照壁。影壁是由“隱避”演變而成。門內為“隱”、門外為“避”,以后就慣稱影壁。
故宮的九龍壁,壁長29.47m,高3.59m,厚0.459m,重達300多噸。是一座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
九龍壁,壁上部為黃琉璃瓦廡殿式頂,檐下為仿木結構的椽、檁、斗栱。壁面以云水為底紋,分飾藍、綠兩色,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下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端莊凝重。
壁上9龍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強的立體感。縱貫壁心的山崖奇石將9條蟠龍分隔于5個空間。
活靈活現(xiàn)
黃色正龍居中,前爪作環(huán)抱狀,后爪分撅海水,龍身環(huán)曲,將火焰寶珠托于頭下,瞠目張頷,威風凜然。左右兩側各有藍白兩龍,白為升龍,藍為降龍。左側兩龍龍首相向;右側兩龍背道而弛,四龍各逐火焰寶珠,神動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側雙龍,一黃一紫,左端黃龍挺胸縮頸,上爪分張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龍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龍尾前甩。二龍動感十足,爭奪之勢活靈活現(xiàn)。右端黃龍弓身弩背,張弛有度,騰挪跳躍之體態(tài)刻畫生動;紫龍昂首收腹,前爪擊浪,風姿雄健,它十分充分地顯示出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
同時九龍壁也是我國建筑成就的重要標志。
栩栩如生九龍壁
陽數(shù)之中,九是極數(shù),五則居中,“九五”之制為天子之尊的重要體現(xiàn)。
整座影壁的設計,不僅將“九龍”分置于5個空間,壁頂正脊亦飾9龍,中央坐龍,兩側各4條行龍。兩端戧脊異于其它廡殿頂,不飾走獸,以行龍直達檐角。檐下斗栱之間用九五45塊龍紋墊栱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蘊含多重九五之數(shù)。此外,九龍壁的壁面共用270個塑塊,也是九五的倍數(shù)。為了不損壞龍的頭面,分塊極為講究。只有悉心的設計,高超的技藝,才能達到如此精湛的效果。
九龍壁
而說到故宮的九龍壁,那還有一段傳說故事: 一塊楠木,巧瞞皇帝。
相傳在1773年,乾隆皇帝決定在皇極殿門前修建一座上為廡殿式的五彩琉璃照壁,俗稱九龍壁,以顯示皇家的威儀。九龍壁要用270塊七彩琉璃磚拼接而成。在那個時代,科技并不發(fā)達,燒制一件琉璃成品,要有數(shù)十件或者更多的廢品作為選擇的代價。
負責燒造七彩琉璃瓦的是工匠馬德春,他與其余的工匠們足足燒了四十九天,總算燒制成功,可是在安裝的這一天,皇極殿門前人來人往,突然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這可嚇壞了馬德春。一個小工匠呆在那兒,盯著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這塊琉璃瓦肯定是用不了了,他小心翼翼的撿起來,對周圍的人說:“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要講,誰要吐露一個字,可有殺身之禍啊!”馬德春想要重新燒制那片琉璃瓦肯定是來不及了,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著欺君大罪,眼看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冒險試一試。
九龍壁完工的消息,及時上奏了皇上。第二天乾隆就帶著幾位大臣前去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了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一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頓時覺得滿目生輝,不住贊嘆。
(圖片來源丨故宮博物院官方網(wǎng)站) 一塊楠木,巧瞞皇帝
他走到九龍壁前,細細的欣賞每一幅琉璃瓦上的巨龍,從東到西,一條一條的觀看。這可嚇壞了跟在后面的馬德春,乾隆皇帝來回看了三遍,心里很是喜歡,連連稱贊馬德春的手藝高超,并重賞五百兩銀子。送走了乾隆皇帝,馬德春那顆懸著的心也算落了下來。
馬德春為什么如此緊張呢?那是因為他移花接木巧補了九龍壁。馬德春為了補救那塊摔碎了的琉璃瓦,可真是煞費苦心。用了兩天兩夜的工夫,硬是用楠木雕成了一塊龍腹,并在乾隆帶著王公大臣前往觀看的頭一天才匆忙地安裝上!
如今,你只要站在這座寬29.4米、高3.5米的九龍壁前,從東數(shù)第三條白龍的身上有一塊琉璃磚瓦,就是當年馬德春用楠木雕成的,這既是智慧,更暗含著數(shù)十人的身家性命。
欣賞了精美絕倫的九龍壁,咱們從此走進皇極門。
皇極門南望是九龍壁
皇極門為隨墻琉璃門3座,坐落于漢白玉須彌座上
皇極門是故宮內廷外東路寧壽宮區(qū)之正門,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皇極門前有東西狹長的小廣場,其西側為錫慶門,西出不遠即景運門,東側為斂禧門,東出即南北十三排,正南為皇極門前的琉璃影壁——九龍壁。
皇極門北與寧壽門相對,過寧壽門為皇極殿,皇極殿后是寧壽宮,這種門殿交錯的獨特布局是清乾隆年間改建寧壽宮時形成的。寧壽宮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原為工字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將其前殿改建為皇極殿,原有匾額移至后殿,遂改稱后殿為「寧壽宮」,并在寧壽宮區(qū)最南端添建皇極門。
皇極門南向,為隨墻琉璃門3座,坐落于漢白玉須彌座上。3座門洞皆為券頂,上覆門樓,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五踩單翹單昂斗拱,枋、椽、斗拱等構件皆為琉璃燒制。正中門樓略高,稱正樓,兩側稍低,稱次樓。主樓與次樓的夾空處用規(guī)格略小的琉璃仿木構件做成略低于次樓的門樓,稱夾樓,黃琉璃瓦懸山頂,三踩單昂斗拱。兩次樓的外側同樣鑲砌兩座小型門樓,稱邊樓,琉璃瓦頂內側為懸山式,外側為廡殿式。主樓、夾樓、次樓、邊樓高低錯落,氣勢恢宏。每座門樓兩側皆有黃琉璃垂蓮柱,并向內挑出卷草紋斗拱雀替,故皇極門亦稱三間七樓垂花門式牌樓門。
皇極門形制獨特,制作精美,兼有門的形式與壁的特色,恰到好處地承轉了南面九龍壁和北面寧壽門的建筑風格,堪稱紫禁城內琉璃門之冠。
進入皇極門前面就是寧壽門。
寧壽門
寧壽門在皇極門北 寧壽宮區(qū)建筑的第二道宮門 黃琉璃瓦歇山式頂,面闊5間,進深3間
寧壽門在皇極門北,是寧壽宮區(qū)建筑的第二道宮門。這一區(qū)域原為明代一號殿舊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為寧壽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時,門制依乾清門制度改建,門名仍沿舊稱。
寧壽門為屋宇式建筑,黃琉璃瓦歇山式頂,面闊5間,進深3間。前檐正中3間建為敞廳,兩梢間下砌檻墻,上置三交六椀菱花檻窗各4扇,中安方格風窗。兩側山墻接八字影壁。后檐以金柱為界,明間和左、右次間設門,兩梢間以墻封堵,墻為素面飾砂綠邊。
門建于漢白玉石臺基上,中設丹陛,三出階,左右置鎏金銅獅各一。
門內設高臺甬路與皇極殿相連,周飾欄板。
寧壽門彩畫曾發(fā)生過較大變異。根據(jù)應有制度并參照門的歷史遺跡考察,早期建筑為金龍和璽彩畫,光緒朝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改為枋心蘇式彩畫,1979年重修時,恢復為乾隆時期風格。
寧壽門前的銅獅子
這對銅獅造型生動,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它們都是蹲踞在銅座或石座上,是鎏金的(鎏金就是銅器的表面涂上金和水銀的合金,經(jīng)烘烤后,水銀蒸發(fā),金就附著在器物的表面)。
這對鎏金銅獅在陽光照耀下,絢麗多姿,光彩奪目。銅獅都作張口露齒狀,似乎正在咆哮怒吼;頸上有髦,頸下系鈴和纓絡;肢爪強勁有力,顯示性格兇猛。
寧壽門前右面的鎏金獅子 小獅子作仰臥狀,口含大獅爪,充分體現(xiàn)母愛的溫暖
這對獅子,在右邊的,是雌獅,正伸出左腿戲逗小獅子。小獅子作仰臥狀,口含大獅爪,充分體現(xiàn)母愛的溫暖;
寧壽門前左邊的獅子是雄獅,伸出右腿,正在玩耍繡球
在左邊的,是雄獅,伸出右腿,正在玩耍繡球,使人聯(lián)想到我國傳說的獅子舞蹈動作,這些都充分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
寧壽門前的鎏金銅獅是清代造的,在銅獅的胸前或銅座上刻有“大清乾隆年造”的字樣。清代宮廷造辦處的“活計檔”中詳細記載了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皇帝命令造辦處將兩座舊天文儀毀掉,鑄造一對銅獅,以及乾隆四十年(1776年)將一對重七千六百六十四斤的銅獅安放在寧壽門前的情況。
寧壽門北望皇極殿
過了寧壽門就是皇極殿。
皇極殿
皇極殿正面圖 東為凝祺門,西為昌澤門。
皇極殿為寧壽宮區(qū)的主體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寧壽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一區(qū)建筑時,將寧壽宮改稱為皇極殿,作為乾隆皇帝歸政后臨朝受賀之所?! ?/p>
皇極殿位于寧壽宮區(qū)中軸線前部,與后殿寧壽宮前后排列于單層石臺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闊9間,進深5間,取帝尊九五之制。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前檐出廊,枋下渾金雕龍雀替。明間,左、右次間設殿門,余各次間下砌檻墻。后檐明、次間辟為殿后門,可達寧壽宮,余各間砌墻?! ?/p>
皇極殿建于青白石須彌座上,前出月臺。御路與甬道相接,直貫寧壽門,四周通飾漢白玉石欄板。月臺左右及甬道兩側各設臺階。殿兩側為垂花門、看墻,分別與東、西廡房相接,將院落隔為前后兩進。廡中開門,東為凝祺門,西為昌澤門。
皇極殿前的日晷
皇極殿前的嘉量
皇極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體現(xiàn)皇權的重要陳設。御道兩側各有六方須彌座一個,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鐫篆體壽字各三。石座中心有鑄鐵膽,每年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日,則改立燈桿于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實例,今僅存其座。另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曾成造并安設銅龜、銅鶴各一對,鼎爐兩對,今皆不存。
皇極殿前的萬壽燈燈座
皇極殿西側
皇極殿前天燈燈座
萬壽燈燈座燈桿
萬壽燈
萬壽燈主要承擔的是裝飾功能,重點體現(xiàn)的是美好寓意。燈樓即頂部的亭子,在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式樣,乾隆朝以前是彩漆六角重檐亭,至遲在嘉慶十三年以后是金罩漆圓形攢尖重檐亭,現(xiàn)在在乾清宮丹陛上與皇極殿丹陛上的萬壽燈座是六面體,正是為與六角形燈樓相呼應;燈樓的內部安裝六扇仙人風扇,即圍繞一個木柱嵌有六扇繪有仙人的扇面,這六扇仙人可以轉動,像走馬燈;燈樓下部有云托,即刻有云紋的半圓托;上有八叉蹲龍,龍口內有環(huán),可挑起燈聯(lián);為穩(wěn)固八叉蹲龍,其下還有弧形的支撐桿,形同戧木,因上面亦有云紋而稱云戧;蹲龍上對應有八仙人;燈聯(lián)正反兩面均有文字,共十六幅,每聯(lián)兩幅對仗非常工麗,歌舞升平、吉慶祥瑞等內容一一鋪排;為防止燈聯(lián)隨風飄動,設有墜風甜瓜式銅鼓,每聯(lián)一鼓;為穩(wěn)固整個燈桿,下面還有四根戧木、四個古銅銅墜。
皇極殿殿中四根瀝粉貼金蟠龍柱,頂置八角渾金蟠龍藻井,下設寶座,寶座下面分別有一對精美別致的太平像和甪端,品級僅次于太和殿。
殿內左置銅壺滴漏,右置大自鳴鐘,制作考究。
據(jù)清宮的《內務府奏銷檔》記載,嘉慶時為皇極殿鑄造銅壺滴漏,用銅3500斤,按四比六的比例,用紅銅條2100斤,倭元1400斤。
皇極殿內景
皇極殿里的太平像
皇極殿里的太平像
皇極殿的甪端
皇極殿內景 龍椅上方的軒轅鏡
皇極殿彩畫原為金龍和璽彩畫,慈禧太后六十壽辰在此祝壽,將外檐改為枋心蘇式彩畫。1979年重新修繕后,恢復了乾隆時期的風貌。
皇極殿為仿乾清宮制度改造。嘉慶七年(1805年)、光緒十年(1884年)先后修葺。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皇極殿行慈禧六十壽辰賀禮。光緒三十年(1904年)西太后七十歲生日前后,在此分別接見奧、美等9國使臣。慈禧死后,曾在此停靈、治喪。
皇極殿,康熙二十八年初建時稱寧壽宮,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時改名皇極殿。重修時把原來的寧壽宮匾額移到后殿。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已是一個85歲的老人,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紀錄,他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颙琰,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弘歷退位,作為太上皇。他在寧壽宮皇極殿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此時,乾隆已是86歲的老人,60歲的老人與他已有26歲的年齡差距,因此規(guī)定,參宴老人的年齡由60歲改為70歲以上。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時期。按照清廷慣例,每五十年舉辦一次千叟宴。在清代共舉辦過4次(僅有康熙、乾隆年間舉辦過)。
千叟宴圖
千叟宴是清宮中的規(guī)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響力比現(xiàn)在的春節(jié)團拜會還要大。
清朝四次千叟宴
1
康熙五十二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農歷三月,康熙帝六十壽誕,他在暢春園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年65歲以上年長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到京城參加。
康熙帝大宴群臣,歌頌耆年者功德,獎賞無數(shù)智慧老人,擺八百桌宴飲,各類菜肴種類幾百余種。
康熙畫像
宴會上,康熙做了簡短的致辭,大意如下:
我治理天下,要仁和為主。大家要以養(yǎng)老尊賢為美德,在家要孝敬父母,與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在社會上對其他人,如同對待自己的家里人一樣尊敬友愛。
三月二十五日、三月二十七日、三月二十八日三天,參加宴會的滿漢耆老多達6600余人,加上人數(shù)不詳?shù)陌似炖蠇D,肯定不下7000人,其盛況一時竟傳為佳話。
從這次千叟宴的舉辦,各地倡“尊”與“孝”道,掀起敬老愛老之風,可謂盛行。
2
康熙六十一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正月,康熙帝執(zhí)政60年,為了預慶自己70歲生日,舉行“千叟宴”以示慶賀。當時12歲的弘歷作為皇孫參加了這次宴會。
這次設宴的由頭是為天下太平,民生富庶。正月初二、初五,兩頓飯,地點是在乾清宮前面。兩次合計請了老壽星1020位。
在典禮上,按輩分尊老,排序座位,皇帝親自為老人祝酒,贈詩,宴席上詩句聯(lián)句頻出,堪稱中國敬老最大的雅事佳話。
《千叟宴圖》清·汪承霈繪,國家博物館藏
這次宴會上康熙帝的三杯酒,更是流傳千古。
宴會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是敬孝莊太皇太后,感謝孝莊的扶助之恩;第二杯是敬眾位大臣和天下百姓;當端起第三杯酒時,康熙說:“這杯酒敬給我的敵人”眾人愕然。
康熙為什么要向他的敵人敬酒?他說:“鰲拜、吳三桂、鄭經(jīng)、噶爾丹,還有那個朱三太子,他們都是英雄豪杰,是他們造就了朕,他們逼著朕立下了這豐功偉績。朕恨他們,也敬他們?!?/p>
敬敵人敬對手,他們是前進道路上的動力,也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劑。最后這一敬,顯示了千古一帝的氣魄和超過凡人的胸懷。
到如今逢宴三杯酒的習慣,代表了主人家的好客之情,相隔百年,習俗不改。
3
乾隆五十年
乾隆五十年(1785),這年乾隆恰好執(zhí)政50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
康熙時期,千叟宴宏大的場面,給年幼的弘歷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繼位后,效法其祖父,于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在坤寧宮也舉辦了千叟宴。
千叟宴資料
清人畫弘歷朝服像軸故宮博物院藏
整個坤寧宮內觥籌交錯,熙熙攘攘,計800席之多,不但有御廚精心制作的免費滿漢全席,所有皇家貢品酒水也都全免。
席間,乾隆召一品大臣及90歲以上者至御前,親賜飲酒。又命皇子、皇孫、皇曾孫在殿內依次敬酒。賜予大家詩刻、如意、壽杖、朝珠、繒綺、貂皮、文玩、銀牌等。
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百歲老人–郭鐘岳倍受賞赍,據(jù)說已有141歲。
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作了一個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根據(jù)上聯(lián)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lián)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歲??胺Q絕對。
清乾隆,郎世寧等繪《萬樹園賜宴圖》軸
在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們爭先恐后,一邊說著“多虧了朝廷的政策好”,一邊大快朵頤,狼吞虎飲。據(jù)說暈倒、樂倒、飽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數(shù)。
千叟宴這場浩大酒局,被當時的文人稱作“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4
嘉慶元年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已85歲,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紀錄,他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颙琰,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退位為太上皇。
他于嘉慶元年正月初四在寧壽宮皇極殿舉辦了自己的第二次千叟宴,盡管是嘉慶元年,但主持的還是乾隆。
由于60歲的老人與乾隆已有26歲的年齡差距,因此規(guī)定,參宴老人的年齡由60歲改為70歲以上。
千叟宴圖
宴會開始,中和韶樂奏響,在嘉慶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升上皇極殿寶座。
嘉慶帝親率領3056名銀須白發(fā)的耄耆老人山呼萬歲,為太上皇祝壽。面對著天下耆老為自己祝壽的場景,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心滿意得。
當時106歲老人熊國沛和100歲老人邱成龍也參加了這一次千叟宴,乾隆稱他們?yōu)椤鞍贇q壽民”、“升平人瑞”,賞六品頂戴,90以上老人梁廷裕等賞給七品頂戴,以示太上皇養(yǎng)老敬老之意。
千叟宴圖
飲饌觀劇結束后,與宴人員即席賦詩,這一次宴會后結集的詩作共有3497首。這一中國古來君臣宴會上的傳統(tǒng),在清代達到極致。
從象征意義上,這次宴會意味著乾隆時代宣告結束,中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也在千叟宴的一片喧鬧中畫上了一個句號,成了歷史上千叟宴的絕唱。
千叟宴吃什么
根據(jù)記載,宴會開始前,在外膳房總理指揮下,依照赴宴者官職品級的高低,預先擺設席面,盛器和肴饌都有顯著的區(qū)別。
皇極殿千叟宴宴會座次位置示意圖
宴桌分一等、二等:
一等為王公、一二品大臣及外國使節(jié)等,膳品是:火鍋兩個,“銀、錫火鍋各一個”,豬肉片一盤,羊肉片一盤,鹿尾燒鹿肉一盤,煺羊肉烏叉一盤,葷菜四碗,蒸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螄盒小菜二盤,烏木箸兩只,另備肉絲湯飯。
二等為三至九品官員及無官品的兵民人等,每桌擺“銅制”火鍋兩個,豬肉片一盤,煺羊肉片一盤,燒狍肉一盤,蒸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師盒小菜二盤,烏木箸兩只,同備肉絲湯飯。
千叟宴圖
宴桌全部擺完后,用宴幕一一蓋好,以保持飲宴食品衛(wèi)生,擺桌席八百張,僅參加傳菜服役的人員就有156人之多。
有學者依據(jù)中國第一檔案館藏的清宮內務府檔案“御茶膳房簿冊”作過統(tǒng)計,最后一次千叟宴,共消耗主副食品如下:
白面750斤12兩,白糖36斤2兩,澄沙30斤5兩,香油10斤2兩,雞蛋100斤,甜醬10斤,白鹽5斤,綠豆粉3斤2兩,江米4斗2合,山藥25斤,核桃仁6斤12兩,曬干棗10斤2兩,香蕈5兩,豬肉1700斤,菜鴨850只,菜雞850只,肘子1700個。
千叟宴圖
再據(jù)清宮內務府檔案“奏銷檔”記載,千叟宴每桌用玉泉酒8兩,800席共用玉泉酒400斤(每斤為十六兩)。同時為舉辦此次盛宴,內務府葷局還要燒柴3848斤,炭412斤,煤300斤。此外,還要購置3000根手杖。
千叟宴當中,宮廷御方善補之食材,被廣泛傳播后,幾經(jīng)研發(fā)重造,尚流傳于世。
除了吃喝之外,乾隆皇帝還大行賞賜參宴的耆老們。當時,凡預宴的文武官員,各賞如意一只并加賜綢緞。兵丁匠役和無職銜人員,70歲者各賞10兩重養(yǎng)老銀牌一面,75歲者賞的是15兩重養(yǎng)老銀牌,80歲是20兩,85歲是25兩,90歲以上是30兩。
榮祿墓出土太上皇帝御賜養(yǎng)老牌
理論上講,這牌子可以直接當銀子用,或者兌換成銀子用。
“御賜養(yǎng)老牌”是乾隆親自設計并督造,用清廷最具成色的大內庫銀鑄成,此舉意在尊老養(yǎng)老?!坝n養(yǎng)老”四個字,由當時的軍機大臣兼大學士阿桂親書。
乾隆銀制養(yǎng)老牌,在歷史上一共發(fā)放過兩次,即乾隆五十年與嘉慶元年(宮殿名稱分為“皇極殿”實心鑄造,“太極殿”空心錘蝶)。
乾隆皇帝本來的想法,是讓此類銀牌可以流傳下去,但事與愿違,此類銀牌多數(shù)后來被化成小塊花掉了,所以如今存世并不多。
乾隆五十年千叟宴御賜養(yǎng)老銀牌
乾隆銀制養(yǎng)老牌
清朝有明文規(guī)定優(yōu)待老年人,諸如高齡生員賜舉人、官員全俸退休?!洞笄鍟淅分羞€有“存留養(yǎng)親”的律例。
除此之外,乾隆爺還諭命在座老者每人賞賜壽杖一只。壽杖長約188cm,多為黃花梨,手柄為犀牛角,有的木桿上還鑲嵌有銀牌。
宴會結束后,乾隆太上皇還為眾老叟頒發(fā)御賜壽杖
還有,內務府造辦處作坊另又趕做了御賞小荷包,數(shù)量達4800多個。
關于乾隆爺辦的這最后一次“千叟宴”到底花了多少錢,沒有明確的記載,但乾隆四十九年那次倒是有據(jù)可查,那一次至少花了100萬兩白銀。
自乾隆禪位之后,所謂的盛世其實已是虛華,所以從那以后,清朝再也辦不起如此規(guī)模盛大的千叟宴了
千叟宴詩詞
下面是乾隆第四次千叟宴的一些場景;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日,禪位剛3天的太上皇在寧壽宮皇極殿再次舉辦“千叟宴”。
在寧壽宮的皇極殿開宴,列名參席者3056人,列名邀賞者尚5000人,“其儀率多由舊,而盛事實視前有加”。即席賦詩三千余首。
當時的席位安排如下:內外王公、貝勒貝子、臺吉、一二品大臣席在殿內,朝鮮、回部、西藏、暹羅、安南、廓爾喀等地區(qū)來客在殿廊下,三品大臣官員在丹陛甬路,四品以下有職官員在丹墀左右,其余拜唐阿、護軍、馬甲、兵民、匠藝等均在寧壽門外。
皇子、皇孫、皇曾孫、元孫等給殿內王公大臣敬酒,侍衛(wèi)等給眾叟依次行酒,并承旨分賜食物。
另加恩著賞百歲老人熊國沛、邱成龍等六品頂戴,其余90歲以上者受七品頂戴。
乾隆帝雖然有些老態(tài)龍鐘,但在酒宴上仍豪邁不減當年。
宴會開始,中和韶樂奏響,在嘉慶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升上皇極殿寶座。
嘉慶帝親率領3056名銀須白發(fā)的耄耆老人山呼萬歲,為太上皇祝壽。面對著天下耆老為自己祝壽的場景,太上皇乾隆心滿意得。
他從小就在宮內學習、走動,祖父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與所作所為為他樹立了不朽的榜樣。他繼位后,繼續(xù)推行祖父與父親的治國方略,文治武功都有建樹。
他一生著文吟詩,以天下文人領袖自居,推行文治教化。他獲得10次重要戰(zhàn)爭勝利的“十全武功”,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
到了他的統(tǒng)治后期,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繁盛,國勢強盛,為此,他晚年以“十全老人”自稱。而他一生的輝煌,在今天達到了頂點!
在宴會的過程中,從內心生發(fā)出來的喜悅使平時嚴厲的太上皇充滿了溫情,他召請王公一品大臣與宴會中九十歲以上的老叟,到御座前,親自賜給他們御酒。
他又命自己的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給殿內王公大臣行酒禮;皇宮侍衛(wèi)負責給殿外的與宴者行酒。
當時106歲老人熊國沛和100歲老人邱成龍也參加了這一次千叟宴,乾隆稱他們?yōu)椤鞍贇q壽民”、“升平人瑞”,賞六品頂戴,90以上老人梁廷裕等賞給七品頂戴,以示太上皇養(yǎng)老敬老之意。
飲饌觀劇結束后,與宴人員即席賦詩,這是中國古來君臣宴會上的傳統(tǒng),在清代達到極致。這一次宴會后結集的詩作共有3497首。
這次千叟宴的結束后,乾隆帝以太上皇身份繼續(xù)掌控朝政3年,直到他駕崩。但從象征意義上,這次宴會意味著乾隆時代宣告結束,中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也在千叟宴的一片喧鬧中畫上了一個句號。
而大體上了解了千叟宴的一些情況,細心地朋友在寧壽宮皇極殿游覽時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在皇極殿的東、西、南面廊檐下的臺基都被接出了一塊石板,大概有一米左右的寬度,下面還有石條支撐。這是什么原因呢?
廊檐下的臺基都被接出了一塊石板
難道它的背后還隱藏著什么歷史事件嗎?
皇極殿的東、西、南面廊檐下的臺基都被接出了一塊石板, 下面還有石條支撐
廊檐臺基上接出來的石板
原來這些也是和千叟宴有關,這些廊檐臺基上接出來的石板,就是嘉慶元年乾隆最后一次舉辦千叟宴時,因廊檐太窄餐桌擺放不下,專門將臺基加寬而設計的,這也許就是當年著名的千叟宴給我們留下最直觀的印記吧……
這一次宴會成了歷史上千叟宴的絕唱。 而此年正月乾隆也正式退位,嘉慶繼位。
光緒三十年(1904),慈禧接見外國使節(jié),即在皇極殿,當時的外國使節(jié)有奧地利、美國、德國、俄國、比利時、英國、法國、日本、韓國、意大利、荷蘭、葡萄牙等國。據(jù)記載,戊戌變法之后,各國使臣的眷屬都在中國元旦及相關節(jié)日時進宮朝見慈禧,每次都給予豐厚的賞賜。八國聯(lián)軍之亂后,慈禧返回北京皇宮,就在瀛秀門內的儀鸞殿舊址改建海宴堂,專門用來接見外國使節(jié)。
慈禧還曾召美國女畫家喀爾來為她畫像,專門送到1904年在美國圣路易斯舉辦的第三屆奧運會。當時宮中稱呼喀爾為克姑娘。
喀爾畫的慈禧像
美國女畫家喀爾
據(jù)《清稗類鈔》記載,慈禧招待外國賓客的宴會,都按西餐樣式,每人一份菜肴,每個座前有一套桃式銀碟,中間放著杏仁、瓜子、蜜餞、果子等,每位客人都有二十四種點心,除了擺上中國的筷子,還有西餐用的刀叉。慈禧參加這種宴會時,要穿比平常更華美的服裝,衣服上用孔雀毛織成鳳凰,每一個鳳凰的口中銜珠瓔絡一串,約長三寸,一走動,前后左右均放異采。戴的冠、巾、鞋子,都繡有鳳凰。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光緒去世,第二天,慈禧也去世,據(jù)記載,慈禧死之前還在儀鸞殿接見外國使節(jié)。
據(jù)清宮《內務府檔·慈禧皇太后殮入及山陵供奉珠寶玉器帳冊》,殮入計有:正珠、樂珠、紅碧?、綠玉、蓮子、珊瑚喜字、珊瑚雕螭虎、龍眼、菩提等朝珠,大正珠、正珠、東珠、紅碧?、綠玉、蓮子、珊瑚等手串,其他還有用各種珠玉制作的念珠、掛紐、穿珠、鐲子、軟鐲、煙壺、別針、別子、小表,以及各種珠玉制作的動物、花卉、帽花等。山陵(陵墓)中也有大量用珠寶制作的器物,都是生前生活中的用物,如棉被、枕頭、鞋子、煙袋、漱口盂、洗手盆、盤子、眼鏡、奓斗、牙刷、挖耳、銀刮、象牙簽、瓷油盒、肥皂盒、手巾、畫畫家具、瓷碗、瓷盅等。
當時慈禧靈柩在皇極殿,光緒靈柩在景山的觀德殿,禮部帶領日本的親王及各國專使使臣等,到此二殿謁祭。這些外國人先到東華門外,下車后乘椅轎進東華門,到御箭亭后棚下轎,入后棚休息片刻,再進錫慶門、皇極門、寧壽門至皇極殿,恭謁慈禧的梓宮(靈柩),然后出宮再到景山東門外下車、馬,進景山東門,到觀德殿謁祭光緒的梓宮。之后出景山東門,各自回館。
簡單瀏覽完皇極殿,了解了一些千叟宴的情況,下面咱們走進寧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