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閨蜜曾經問我這樣一個問題:
“孩子爸爸每天只是吃飯跟孩子說幾句話,就等于給予父愛了嗎?”
面對孩子爸爸的冷漠和孩子對爸爸的期待,我閨蜜曾經和她丈夫吵了又吵,只是希望他能多出一點時間陪陪孩子??珊⒆?span id="c8pzml8" class="wpcom_tag_link">父親每天下班吃完飯就是躺在沙發(fā)上玩手機,對孩子置之不理。
雖說沒達到真正的“喪偶式育兒”,卻也在這個邊緣徘徊了。閨蜜家的孩子曾幾次問她:“爸爸什么時候有時間陪我玩???”、“爸爸什么時候能來接我放學,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接!”她一度發(fā)現(xiàn)孩子因為沒有爸爸陪伴開始自卑。
缺失父愛,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如果你家孩子出現(xiàn)以下行為,當父親的就要反思了。
缺少父愛的孩子會有這些行為
一、膽小怕事
我閨蜜家孩子最明顯的特點:遇事總想著逃避,很少會想著正面去解決問題;面對困難,就躲起來等著媽媽來解決。我閨蜜常常因為孩子膽小怕事,對孩子大發(fā)雷霆。明明是一個小男孩,卻總是閃躲、怕這怕那。
因為沒有父親的教育,孩子在面對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就會缺乏安全感,因為沒有人給自己撐腰。長此以往,孩子會從開始的膽小怕事,變成逃避外界,慢慢封閉自己。
二、性別角色混亂
現(xiàn)在很多男孩子都偏向女性化,絕大部分原因是家里沒有正確的“參照物”,母親對男性又不會像父親那樣了解,在建立孩子的性別意識時就會有所偏差。心理研究發(fā)現(xiàn),2-5歲是性別意識樹立的關鍵期,這時父親的性別角色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性別認知。
而缺乏父愛的孩子,在性格特征和性別認知上都會出現(xiàn)混亂的跡象。
三、人際關系不良
上述提到我閨蜜的兒子因為缺乏父親的陪伴而產生了自卑心理,因此在幼兒園本能地抗拒與經常有父親接送的孩子接觸。孩子內心的安全感缺失,很難在親情上獲得快樂和喜悅,在社交關系上就容易走上兩個極端:
放棄一部分的社交;
在其他人身上獲取安全感和精神滿足,陷入不良的關系中。
由此可見,父親在孩子的性格和認知中占了很大影響。作為母親,就要利用一些方法激起父親對孩子的愛意,讓父親主動找孩子,給孩子應有的關懷。
如何增加孩子和父親之間的親子關系呢?
1、讓孩子自己去找爸爸在育兒上,很多媽媽習慣大包大攬,一邊希望老公能幫上忙,一邊嫌棄老公做不好將孩子的事情都搶了過來。父親們從一開始的想接手,到后來的習慣妻子料理孩子的一切,孩子遇到事情第一時間找的當然也是媽媽。
在我家里,孩子有些事只有爸爸才能陪他做。比如孩子沖上來讓我陪他玩積木,我問他:“家里面誰的動手能力最強啊?”他想了想,一臉興奮地朝他爸爸撲了過去:“爸爸厲害,爸爸陪我玩積木!”
孩子找父親的次數多了,父親對孩子的了解多了,很多事情就主動惦記著了。
2、樹立爸爸的高大形象
問起父親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大多數孩子都會復制母親經常掛在嘴邊的那一套:懶惰、不干凈、什么都不幫忙。如果孩子對父親最開始的印象就不好,自然就無法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所以,我很少在孩子面前說他爸爸的壞話。
即使再生氣,也會在孩子面前樹立爸爸高大的形象。比如,廚房的水龍頭壞了,我自己可以修的時候看到孩子在旁邊,就會假裝苦惱地對孩子說:“水龍頭壞了,我又不會修,看來只能等你爸爸回來了。”
等到孩子有什么玩具壞掉需要修理時,我就裝模作樣地說“媽媽也修不好”,他自己就接話“那等爸爸回來修,爸爸最會修東西了”。
3、大膽放手,讓父親帶娃
剛開始帶娃,做母親的幾乎全程負責,父親根本沒有插手的地方。但帶娃這件事,需要抽空讓父親參與進來。父親帶娃雖然細節(jié)上經常做不好,比如穿錯了襪子、衣服的扣子系錯了等等。但這些細節(jié)上的問題,孩子也沒覺得不舒服,就可以忽略,讓父親大膽去帶。
帶的次數多了,了解的多了,父子感情很容易就建立起來了。等孩子大一點,每周固定一個時間讓他帶孩子出去玩。這樣更像是父親和孩子之間的一個約定,會增加父子之間的聯(lián)系。
對這個問題你怎么看呢,歡迎留言討論。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