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第一次讀到“月海”這兩個字,也許不免顧名思義地認為它就是“月球上的海洋”,像地球這顆蔚藍星球一樣,擁有奔流不止的源泉。但是,事實是這樣的嗎?
月海是海嗎?
月海(lunar maria),雖然名稱里包含了“?!?,實則名不符實、滴水不含,是比較平坦、并比周圍低洼的大平原。月海的表層覆蓋了類似地球玄武巖那樣的巖石——月海玄武巖。
月海終歸沒有水,而這個不符合自身地理情況的命名,是由于其外觀與海洋相似。早期的觀察者,由于天文設備受限,無法清晰地觀察到月球表面的細節(jié),因此他們就按照對地球的認識,猜測月球上的陰暗面是含水的海洋。而與之相反,比較光亮的地方被稱之為月陸。 除了代表水源面積最廣泛的“?!币酝?,還有所謂“月湖”、“月灣”、“月沼”和地球上的水域命名相似的名稱。
藝術家筆下的月海插畫(圖像來源:必應百科)
誕生時間
月海形成于距今31億至39億年前,除了誕生時間更靠后的隕石坑以外,這些月海是月球表層上最年輕的地質(zhì)單元,也是月球表面的主要地理單元,總面積約占月球全部面積的25%。
通常,我們認為月海有如下成因:由于大型外來天體撞擊,導致月幔中玄武質(zhì)熔巖大面積噴發(fā)、形成。在一些情況下,熔巖的噴發(fā)會出現(xiàn)兩個階段:先是撞擊事件本身導致噴發(fā),而后是由并發(fā)的加熱所導致的噴發(fā)。一些月海(或“盆地”)有著清晰的環(huán)形輪廓,帶有巨大撞擊物造訪過的特征。而另一些像東海那樣的盆地,則是多環(huán)構(gòu)造。
對于月海不平均的地理分布狀態(tài),天文學家曾作出假設:月海最初形成的時候完全處于流體靜力平衡狀態(tài),月球中心的質(zhì)心偏移地球,所以自然而然,月球背面的地殼更厚。
月面圖(圖像來源:必應百科)
詞源
月球上有一些肉眼可見的陰影,滿月前后尤其明顯,這些大面積陰暗區(qū)域就是月海。中國古人曾根據(jù)陰影的形狀將其想象為兔子或者桂樹,筆者童年觀賞月亮時也不例外。
公元1608年,荷蘭發(fā)明家李波爾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簡易望遠鏡,而在一年后,伽利略在先前的基礎上也制作了望遠鏡,用于觀測星空。第一批觀測月球的科學家在使用望遠鏡觀測月球時,看到了巨大的暗區(qū),而在1647年,波蘭天文學家約翰·赫維留于創(chuàng)造了maria一詞。至此,月海這個正式名稱就誕生了。
月海示意圖(原圖圖像來源:必應百科)
月海的家族成員
月球正面(北半球)是月海的主要分布地,其面積約占整個月球正面的一半,而月球背面只有東海、莫斯科海和智海三個海,面積很小,占半球面積的2.5%。
整個月球上一共有22個大型月海,而當你站立于地球之上抬頭眺望,映入眼簾的一輪明月中包含了19個月海。月海中面積首當其沖的是風暴洋,約500萬平方千米。除了風暴洋以外,冷海、澄海、豐富海、危海、云海等也是比較大的月海,上述名稱皆由古代天文學家命名。
請來看看月海的22個成員分別是哪些吧:
1. MARE FRIGORIS 冷海
2. MARE IMBRIUM 雨海
3. OCEANUS PROCELLARUM 風暴洋
4. MARE COGNITUM 知海
5. MARE HUMORUM 濕海
6. MARE SERENITATIS 澄海
7. MARE TRANQUILLITATIS 靜?;?qū)庫o海
8. MARE CRISIUM 危海
9. MARE FRCUNDITATIS 豐富海
10. MARE NECTARIS 酒海
11. MARE VAPORUM 汽海
12. MARE INSULARUM 島海
13. MARE NUBIUM 云海
14. MARE UNDARUM 浪海
15. MARE SPUMANS泡沫海
16. MARE SMYTHII 史密斯海
17. MARE MOSCOVIENSE 莫斯科海
18. MARE MAGINIS 界海
19. MARE INGENII 智海
20. MARE HUMBOLDTIANUM 洪堡海
21. MARE AUSTRALE 南海
22. MARE ANGUIS 蛇海
偏僻月海的較具體位置(圖像來源:知乎)
除了“?!币酝?,還有5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是,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其面積為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等標準月海面積更廣。
與此同時,月海伸向陸地、并分布在正面的部分稱為“灣”和“沼”。灣共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而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么區(qū)別,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反照率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xiàn)得較黑。
阿波羅飛船11號著陸月球前在靜海上空拍攝的照片
(圖像來源:百度百科)
首次接近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乘坐阿波羅飛船11號,成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這不僅是人類首次與月亮產(chǎn)生實地接觸,同時也代表了我們首次得以窺見月海的真實樣貌。
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曾6次在月海上登陸,除了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以外,還有“阿波羅-17”號著陸于靜海,“阿波羅-12”號著落于風暴洋。宇航員身穿宇航服,在“海面”上行走,并留下一串串約3厘米深的腳印。他們發(fā)現(xiàn),月面的塵土是近于灰色的纖細粉末,有點像帶有粘性的木炭屑。
美國宇航員兼史上人類首次在月球上留下的腳印
(圖像來源:百度百科)
今天,我們已經(jīng)知道,月海不含水,只是一種色調(diào)偏暗的低洼平原而已,但由于歷史原因,人們一直慣用該名稱至今。月海不但為使用首批使用望遠鏡的先人提供了觀測、思考的遐想空間,對于現(xiàn)代專注于研究月球地質(zhì)的天文學家也極富價值。
原創(chuàng):楊宜修
校對:王婧彧、王茸
審閱:王清山
美編:徐玖坤
后臺:胡永葳
轉(zhuǎn)載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公眾號
來源:牧夫天文
編輯:藏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