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要說當下什么領域最引人關注,Web3.0必須榜上有名。
然而,非專業(yè)技術人士,如何理解它?為什么說Web3.0,讓我們從互聯(lián)網的客人,變成主人?
推薦你看這篇文章,了解Web3.0發(fā)展的來龍去脈。
科技分析師馬修·鮑爾在他的新書《元宇宙改變一切》中,把元宇宙,比作了移動互聯(lián)網興起的后繼者。
在書中他講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中,專家們預測高速數(shù)據(jù)網絡將很快能把數(shù)以萬計的人連接起來,大家可以通過它來交換信息,并且還能看電影、電視節(jié)目,網上購物,收發(fā)郵件,上傳或存儲海量的數(shù)據(jù)……
而現(xiàn)在“高速數(shù)據(jù)網絡”這個詞,似乎早已沒有人提起了。
但,搜索引擎、購物網站這些確確實實,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必要工具。
今天,元宇宙,是大家的中遠期的暢想,但或許再過十年,可能還有一個差不多的“術語”出現(xiàn),代替元宇宙,指代未來。
但,不論術語如何變化,它一定會徹底改變每一個行業(yè),從教育到生活方式,從消費行業(yè)到工業(yè),從時尚產品到影視制作,無所不含。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們一樣,對由元宇宙,還有Web3.0構筑起來未來生活,既憧憬,又帶了一點對未知的疑惑。
想起曾經一位老先生在一場以元宇宙為主題的直播快結束時感慨說,“讓我們享受人文時代最后的余暉吧”。
那么,Web3.0,到底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商業(yè)活動會如何開展?
影響是顛覆,還是滲透,還是開天辟地式的變化?
前段時間,“進化的故事”直播間邀請到了紅杉中國最年輕的投資人,杜雨老師為我們做了一場分享。
希望這場分享能為你的“Web3.0想象”,帶來一點實感體驗。
什么是Web3.0:從客人到主人。
什么是Web3.0?
既然有3.0,那一定先有Web1.0和2.0。
那么,Web1.0是什么樣的呢?
上個世紀70年代,美蘇冷戰(zhàn)期間,美國有一臺中央計算機控制核武器,但是他們擔心萬一計算機癱瘓,就沒有辦法及時掌控武器了。
所以,他們建了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tǒng),即把很多計算機分布全國多地。如果一地的計算機被攻擊,其他地方也還能正常運行。
這是互聯(lián)網的雛形。
到了1989年,Tim Berners-Lee的小組向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提交了一個針對互聯(lián)網的新協(xié)議和使用文檔系統(tǒng),他們把它稱為World Wide Web,也就是WWW。
最初它是用來幫助全球的科學家,快速交換、瀏覽自己的工作文檔。
再后來的故事,我們就熟悉了。90年代,瀏覽器出現(xiàn),我們的“沖浪”時代正式開始了。
這個時代,我們需要用撥號連接和電話線上網,速度也不快,打開一個網頁,下載一張照片就需要很長時間。
最典型的是門戶網站,比如新浪、雅虎。他們的特點是,內容主要由這些網站編輯整理。
作為用戶,我們只能瀏覽,就像翻一本雜志一樣,只可讀(Read-Only),不能改,不能互動,我們只是信息的消費者。
在Web1.0時代,所見即所得。
到了Web2.0時代,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正在經歷的互聯(lián)網,比如微博、微信、Facebook。
它的最初興起,來源于社交網絡。不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大家都可以在網上發(fā)布自己的內容,寫文章,上傳短視頻,發(fā)段子,或者做直播。
由此也誕生了很多網紅、KOL、直播間的金牌主播,等等。每個人都有被看到的機會。
如果你得到了足夠多的關注,有足夠多的力量,獲得影響力。同時流量的聚集,也誕生了很多大型平臺,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某種程度上也框住了我們的選擇。
所以,Web2.0,是平臺互聯(lián)網,交互性變強了。所薦即所得。
但是,但是,這還不夠。
有些人發(fā)現(xiàn)了兩個問題。
第一,雖然我創(chuàng)造和貢獻了內容,但是本質上這些內容,并不屬于我,而是屬于平臺。
比如,我在網站上寫了一篇文章,吸引了很多用戶。但是,網站可能拿著我的東西去做廣告,去變現(xiàn)和賺錢,卻根本不和我分。
平臺,利用你的內容,拿走你的數(shù)據(jù),搶奪你的時間,而作為用戶,和平臺相比,我們幾乎微不足道,只有微弱的影響力和微薄的收益。
而且,因為平臺擁有所有權,所以它只要看你不順眼,甚至可能刪除你。
刪除你的發(fā)言,刪掉你的痕跡,甚至刪掉你整個人。
讓你從此消失。
有些人說,這不行。
我們需要掌握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果。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形式。
第二,雖然我們都在用各種APP和朋友、家人、客戶聯(lián)絡,發(fā)信息、圖片、語音視頻電話,可是,這些私密信息,真的是私密的嗎?
雖然我們在生活中離不開各類APP,買東西、查店鋪、打車,可是,我們的使用偏好,這些信息,真的都只屬于我們自己嗎?
對背后暗處的大平臺有沒有在默默收集、分析我們的使用偏好?
出于對隱私的擔憂,我們呼喚一個新的形式。
于是,Web3.0,應運而生。
它承諾將隱私和數(shù)字身份還給用戶。
不僅可讀,可寫,還要可擁有。我們可以擁有自己的數(shù)據(jù)和內容,擁有自己的權力和收益。我說了算,而不是平臺說了算。
這要怎么實現(xiàn)呢?區(qū)塊鏈技術。
我所有的貢獻,因為區(qū)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獎勵機制),都可以被記錄和激勵。
比如,我寫了1篇文章,就獎勵我10個代幣(token)。我寫了100篇文章,就獎勵我1000個代幣(token)。
這些記錄和激勵,一直都在。假如有一天,這個項目不斷發(fā)展,代幣也越來越值錢,那么我也因此了發(fā)展的紅利,拿走屬于我的那部分。
也就是說,在很多人眼里,Web3.0解決了現(xiàn)在Web2.0時代的很多痛點,走向一個更加民主化的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
我們可以更自由地創(chuàng)造內容,并且這些內容,都會被記錄和獎勵。
同時,這些內容也都將為我們自己所有。
我們真正從互聯(lián)網的客人,變成了主人。
這就是,Web3.0。
那么,它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什么變化呢?在Web3.0時代,我們應該怎么開展商業(yè)活動呢?
我們來用一個傳統(tǒng)的營銷模型,4P(Product、Promotion、Place和Price)一一拆分來看。
首先,我們需要有產品可賣,再考慮營銷的玩法。
所以,我們先來看看,Product,產品。
Product:NFT、數(shù)字藏品,獨一無二的產品。
說起,Web3.0的產品,就繞不開NFT。
NFT,英文叫Non-Fungible Token,中文叫“非同質化代幣”。
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個代幣,都是不一樣的,獨一無二的。
即使是兩片看起來完全一樣的樹葉,NFT也可以分別指代。
那么,這個“獨一無二”的代幣,有什么用?
首先,是確權。能確定一個東西,就是你的。
比如,作曲家寫了一段旋律,在現(xiàn)場演奏時,觀眾聽到的整體配樂效果,和在聽唱片時的效果是不同的,或者經過了制片人或者指揮,根據(jù)自己音樂偏好的加工,而且每一次演奏時的發(fā)揮也各不相同,甚至還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改編和重構。
這些不盡相同的詮釋方式,都屬于某一個被命名的曲子??墒敲恳淮胃木帲恳粋€音符的修改,能不能留下痕跡?能不能確認貢獻者呢?
在現(xiàn)在或許很難,而區(qū)塊鏈,或許就能做到。
再比如,你要去買一幅畫,這幅畫非常名貴,是曾經一個法國貴族的傳家寶。但是后來不知道為什么,被一個意大利人偷走了,結果現(xiàn)在又在一個荷蘭人手里。
那么問題來了,請問這幅畫,是屬于這個法國人的,還是意大利人的,還是這個荷蘭人的?
根本說不清楚。
但是通過NFT,可能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這幅畫,可以利用區(qū)塊鏈技術,變成一個NFT作品。
區(qū)塊鏈有一些特點,每一條記錄,都是可追溯的,而且不可篡改。那么,這幅畫即使是被偷了,被搶了,但是在區(qū)塊鏈上,沒有發(fā)生交易。
也就是說,產權其實沒有變化,這幅畫的所有權,還是這個法國人的。
NFT,就通過這樣的方式,給很多東西確權。
我擁有了這個“獨一無二”的代幣,我也就有了所有權。那么,除了確權之外呢,還有什么用?
然后,還能溯源。在區(qū)塊鏈上,每一筆交易,都是公開的,所以你可以知道,所有權如何流轉。這幅畫,原來在A的手上。然后B花500塊買走了。接著,B又把這幅畫,以10000塊賣給了C。
不需要擔心真真假假的藏家故事,從A B C,清清楚楚。
原來數(shù)字文化內容相比于實體文化作品更容易被復制和傳播,真?zhèn)舞b定和知識產權保護都比較困難。很難將其資產化。
而正因為可追溯、可確權,解決了這一困擾,所以最開始NFT先在藝術圈,火起來了。
很多藝術家,都開始做數(shù)字資產。
去年8月,數(shù)字藝術家 Beeple 的 NFT 加密藝術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就已經經在佳士得拍出近 7000 萬美元的高價。
(圖片來源網絡)
不過相比國外更為開源的平臺,國內的數(shù)字藏品并未向二級市場開放,主要采用人民幣交易。
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新嘗試。
比如,敦煌美術院和支付寶合作開發(fā)的,“敦煌飛天”和“九色鹿”兩款 NFT 付款碼皮膚。
(圖片來源網絡)
比如,買實體鞋子再送一雙NFT鞋子。有了實體鞋,還要保證元宇宙中的虛擬人也有一雙獨一無二的鞋子。而且隨著商品越來越稀少,它的價格會越來越貴。
這一符合經濟學規(guī)律的定價邏輯,將真正在Web3.0時代實現(xiàn)。
此外,還有NFT和游戲的結合。
比如,Axle infinity,一款寵物養(yǎng)殖游戲,在游戲中每一個虛擬人物,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而且在游戲中生成的積分,和公司中的幣值是掛鉤的,所以,玩游戲就變成了掙錢的方式。
所以,未來元宇宙一定會慢慢接近一個立體的世界,它不僅僅在體驗領域,還會在經濟領域,越來越接近現(xiàn)實生活。
Promotion:如何用虛擬人做好營銷。
那么,有了產品,應該如何用web3.0做好營銷呢?
其實,未必是銷售數(shù)字產品,用Web3.0技術,銷售實體產品同樣值得觀察。
比如,在鏡頭前,每晚兢兢業(yè)業(yè)直播的你,有想過嗎?有一天你可能會被一個虛擬人,搶了飯碗。
而且,這個苗頭已然出現(xiàn)。
百雀羚,這個國民老品牌就牽手了虛擬代言人“翎_LING”。
雖然孵化一個虛擬人是門燒錢的工作,但是它一來可以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畢竟年輕人普遍都有看動漫的童年記憶,天生自帶對虛擬人的情感共鳴,二來虛擬人沒有個人意志,不會出現(xiàn)有道德風險的情況,所以不太會“塌房”。
對于品牌商來說,既傳達了嶄新的品牌信號,又減少了代言風險,一舉兩得。
(圖片來源網絡)
根據(jù),艾媒咨詢發(fā)布的《2021中國虛擬偶像行業(yè)發(fā)展及網民調查研究報告》:2020年中國虛擬偶像核心產業(yè)規(guī)模為34.6億元,同比增長 70.3%,預計 2021年將達到62.2億元;2020年虛擬偶像帶動周邊市場規(guī)模 645.6 億元,預計 2021年為1074.9 億元。
不會塌房的虛擬偶像,給了品牌商一個“燒錢并快樂著”的穩(wěn)定的選擇。
除了虛擬人,還有哪些用Web3.0的思維,做營銷的案例呢?
我們從營銷的人、貨、場三個角度來看看,品牌商們層出不窮的新玩法。
(1)人
指的就是剛剛提到的虛擬人。
比如,奈雪的茶選擇自己花錢慢慢培養(yǎng)一個虛擬人,NAYUKI(奈雪)。還把NFT數(shù)字產品做成了限量發(fā)行的盲盒“周邊”,并隨盒附贈面值100-1000元不等的專項黑卡,全線包裝NAYUKI,拿捏住了“年輕人心底的躁動”。
(圖片來源網絡)
比如,被歸為“old money”的保時捷,和虛擬人AYAYI合作,用這種貼近年輕人的方式,體現(xiàn)了老品牌全力擁抱電動車時代的努力。
(圖片來源網絡)
(2)貨
老品牌,往往面對一個難題:如何伴隨一個人的成長?
比如牛奶品牌,小時候,每天帶著一瓶媽媽熱的鮮牛奶去上學?,F(xiàn)在長大了,再看到這個品牌,是不是就會自然而然想到小學里的吵鬧,媽媽的嘮叨呢?
然后,感慨一番,時光易老,順手放下它,拿起了“屬于大人的”,可能更加時尚的產品。
而在營銷上有什么辦法呢?
比如,現(xiàn)代牧業(yè)做的三只小牛NFT,或許就可以幫助品牌完成一次調性升級。
從童年版,華麗轉身為“青年版”。
(圖片來源網絡)
(3)場
老品牌都在積極擁抱變化,更何況是新品牌?
在現(xiàn)實市場里積攢的粉絲,搬到線上后,依然不能忘了兼顧。
比如,阿迪達斯前段時間就在虛擬平臺,推出了自己的純線上發(fā)布會。
Web3.0還有很多詮釋的空間,從現(xiàn)在開始,未來,都是未知。
Place:從渠道到社區(qū)。
從單一渠道,比如某一個社交平臺,聚集用戶,用戶在此互相產生聯(lián)系,這是Web2.0時代的溝通形態(tài)。
比如,在公眾號中,有誰占據(jù)了大量的粉絲基礎,就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如果它要進行商業(yè)化,可能會比粉絲量小的賬號,容易很多。在短視頻平臺等等,都是同理。
找到流量大的渠道,獲取一定的吸引力,得到一定的影響力,來做營銷,是很多品牌商常用的方式。
這某種程度上,很像一家公司。金字塔結構是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組織架構模式。
最頂層是中心決策者,再往下一層一層鋪開有管理層、執(zhí)行層級。當一個最高決策者有一個決定后,便會通過層層傳遞的方式,直到基層。
在組織里,一定有能力優(yōu)越的員工,有成績出眾的團隊,但是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表現(xiàn)依然依賴于其所在的平臺,也就是公司;他們的工作,同樣需要順應平臺的規(guī)則。
而未來,在Web3.0時代,可能整個邏輯會發(fā)生變化。
還記得一個被人稱為“為愛發(fā)電”的組織,維基百科嗎?
他們都是普通人,自愿寫作每一條條目,但是他們的貢獻,卻實實在在地撐起了一個龐大的百科知識庫。
“既然互聯(lián)網在沒有任何經濟激勵的情況下創(chuàng)建了維基百科。那就不要低估互聯(lián)網創(chuàng)建DAOs的能力”。
DAO是一個存在于未來物聯(lián)網環(huán)境中具有自我治理能力的自動化系統(tǒng),可以自動和其他不同的數(shù)字系統(tǒng)進行交互,實現(xiàn)多個系統(tǒng)的自我治理。
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去信任化,不依賴于個體之間的信任;公平決策還有架構靈活。
目前DAO的生態(tài)已經覆蓋了各個領域,包括聚焦于人際關系的社區(qū),即社交型DAO,可以幫助志同道合的人互相結識,開展社交活動等等。
未來,基于共同的價值觀、信念和愛好,自發(fā)式地發(fā)起并加入某個社區(qū)的現(xiàn)象,將代替原來的大平臺聚集。
比如,Discord就是目前Web3.0領域最火的鏈下活動社區(qū)之一,本身是服務于游戲的社交軟件,而隨著后續(xù)大量加密界人士的加入,逐漸變成了大家自發(fā)交流Web3.0領域知識和活動的重要場所。
未來,腦白金式洗腦營銷的時代過去了,地毯式營銷就能占據(jù)賽道的時代過去了,今天不一樣了,從原來中心式的渠道,到現(xiàn)在自發(fā)式的分享。
從渠道為王,到社區(qū)為王。
所以,準備好轉型Web3.0了嗎?
Price:定價和心理的迷因。
還記得推特創(chuàng)始人的第一條推文“just setting up my twttr”拍出了將近300萬美元的高價嗎?
還記得一個數(shù)字頭像,一個數(shù)字藏品,能賣到幾千萬美元。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這不是數(shù)字頭像嗎?假如我復制粘貼,給自己用,可以嗎?
可以。
所以,這也是NFT現(xiàn)在的問題,它可以確權和溯源,但是沒辦法防偽。能確權,能溯源,知道這個東西是你的。
但是別人盜版來用,你也沒辦法。這是兩回事。也就是說,你知道他的是假的,他也知道自己的是假的,但是你目前還沒有辦法處罰他。
所以,NFT現(xiàn)在是可以確權,但目前還很難執(zhí)法。
那為什么這些頭像,能賣到幾千萬美元這么貴?真的值那么多錢嗎?
貴的原因,可能就源自大家的三個心理表現(xiàn),參照依賴,心理賬戶以及小概率迷戀。
(1)參照依賴。
在買一個商品的時候,只有極少數(shù)人會基于自己的分析判斷,覺得是不是值,而是通過和鄰居、閨蜜比較,來判斷的。
有一個很經典的案例,最開始有人用一萬枚比特幣換了一個披薩,我覺得他現(xiàn)在一定很后悔。
因為那個時候,比特幣無人問津,他也覺得比特幣大概不值錢。
而現(xiàn)在NFT賣得這么貴,也是一樣的道理。
就像集郵,你去買郵票,面值1塊錢,你就花1塊錢。但是,如果這張郵票,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張郵票,別人都出價幾十萬、幾百萬去買,即使它面值僅僅1元,你肯定也會拿出幾百萬,去爭搶。
或許不是所有NFT都那么值錢。
(2)心理賬戶。
多少錢去買理財產品,多少去買書,多少吃一頓飯,這些在每個人心里都還有一個大概的數(shù)來衡量,這就是心理賬戶。
比如,買一個水杯,其實價格也不貴,但是你就覺得不應該去買它,覺得不值。
比如,一個數(shù)字藏品,你在網站上看到定價99.9元,但是在淘寶上買一個同款可能就是9.9元,還能包郵買到。
可是,在你心里,你覺得數(shù)字藏品,就該值這個價格,你就會毫不猶豫地下單。
(3)小概率迷戀。
為什么很多人都樂此不疲地買彩票?
因為在我們心里一直對于小概率事件很有期待。
比如初代QQ頭像,最初沒多少錢就能買到,但是當大家都覺得這個是NFT,未來有可能會很值錢,所以價格就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越炒越高。
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更需要我們辨別哪有鐮刀,哪是韭菜。
來源 | 進化島
觀點 杜雨
主筆 婧嫻
關于三節(jié)課
? 作為國內領先的數(shù)字化人才戰(zhàn)略服務商,三節(jié)課以“鏈接全球優(yōu)質課程資源,助力企業(yè)數(shù)字化轉型和人才升級”為核心理念,是一家既有to C又有to B基因的公司。? 面向個人,三節(jié)課以提升個人職業(yè)能力為目標,是陪伴300w互聯(lián)網人職業(yè)成長的在線課堂。運營產品等12大品類數(shù)千門線上學習課程,7年來已得到數(shù)百萬學員口碑驗證。? 面向企業(yè),三節(jié)課提供以課程內容為核心的數(shù)字化人才在線解決方案,已服務包括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在內的眾多行業(yè)頭部公司,并獲得業(yè)界一致認可與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