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7月的一天,一輛平板車拉著我一家三口的全部家當,離開了中南海,離開了我的爸爸?!?/p>
這是毛主席的長女李敏在回憶錄《我的父親毛澤東》中寫的一段話。當初,李敏以“為了鍛煉獨立生活的能力”為借口,選擇離開中南海,離開父親,離開自己生活了14年的家。對此,毛主席內(nèi)心是十分不舍的,直到晚年,毛主席也對李敏搬離中南海的決定難以釋懷,曾多次問她“為何一定要搬走呢?”
隨著李敏一家人的離開,毛主席的臉上少了許多快樂,直到1976年9月9日逝世時,他的身邊竟沒有一個兒女親人,顯得十分孤寂。
后來,李敏在談及當初離開中南海的決定時,總是十分后悔,她無數(shù)次地想,如果當初留在爸爸身邊,也許,他的晚年生活就不會那么孤苦寂寞,但一切都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毛主席對女兒李敏的愛
1928年,毛主席和賀子珍結(jié)為革命伉儷,當時的賀子珍工作優(yōu)秀,毫不遜色于毛主席,但婚后,賀子珍專心照顧起了毛主席的生活,并為他生兒育女。之后,他們還一同爬雪山、過草地,經(jīng)歷了千難萬險,走完了長征,這也讓兩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他們之間既有真摯的愛情和惺惺相惜的戰(zhàn)友情,還有一份感激之情,這三種感情夾雜在一起,塑造了毛主席和賀子珍之間特殊的情感,所以,即使晚年兩人天各一方,但他們?nèi)匀粫ハ嚓P(guān)心,而女兒李敏便是兩人情感溝通的橋梁。
1936年,賀子珍在陜西省志丹縣生下了女兒李敏,由于條件艱苦,李敏剛出生時十分嬌小,來看望的人們抱著這個小小的身體,充滿憐愛地叫她“小嬌嬌”,毛主席聽到后覺得不錯,便一直喚她“嬌嬌”。
為了投身革命工作,剛出生不到4個月的嬌嬌便被送到了延安的保育院,此后4年間,李敏都不曾見過自己的父母,在她的心中,對家的渴望十分熱烈。
1940年,4歲的女兒李敏被送到了蘇聯(lián)陪伴賀子珍,在蘇聯(lián)生活的日子里,李敏終于感受到了母愛,還有兩個哥哥的寵愛,而李敏的到來,也緩解了賀子珍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孤寂,她曾經(jīng)憂郁的臉上多了更多笑容。
1948年,李敏隨母親賀子珍一起回國,毛主席專門委托人照顧二人的生活,1949年,李敏搬進中南海和父親住在一起,毛主席終于能夠與自己日思夜想的女兒生活在一起了。起初,兩人由于語言方面的障礙在交流上有些困難,但這毫不影響他們血濃于水的親情,在中南海里的生活,李敏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父愛,在她心里,毛主席不是自己曾經(jīng)看到的畫像上有點威嚴的形象,而是一個和藹可親、充滿柔情的爸爸。
因為與女兒分別多年,毛主席自認對李敏虧欠很多,除了十分關(guān)心李敏外,他還囑咐身邊人也要多關(guān)照愛護李敏。
不過,毛主席并沒有對李敏一味縱容,相反,在對她寵愛的同時,也是十分嚴格的。
來到毛主席身邊沒多久,李敏就趁學校放假的時候,提出想去看看媽媽,毛主席聽到后只點點頭表示同意,原本以為他還會交代些什么,或者為自己打理好出行的一切,但沒想到,毛主席只讓她自己買票坐車去找媽媽。
李敏了解爸爸的脾氣,做出的決定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就這樣,李敏獨自一人買票坐車,踏上了去見母親的道路。
正是因為毛主席對李敏的嚴格教育,才會讓李敏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夠更加獨立。
1959年,李敏和孔從洲將軍的兒子孔令華相愛,并計劃在7月份舉行婚禮,毛主席表示要親自參加女兒的婚禮,但由于廬山會議的召開,毛主席特意囑咐李敏,婚禮一定要等爸爸回來后再舉行,因此,原定的婚期便被拖后。會議期間,毛主席還不放心,專門兩次打來電話,還寫信囑咐,一定要等他回去,他要親自主持婚禮。
會議一結(jié)束,毛主席便馬不停蹄趕回北京,8月29日,毛主席在中南海為女兒李敏和女婿孔令華親自主持婚禮。一向不勝酒力的毛主席更是在宴席上頻頻舉杯,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李敏:我只要爸爸留給我的那份
結(jié)婚后,李敏和丈夫孔令華一起住在了中南海,他們給毛主席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快樂,盡管婚后李敏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經(jīng)常忙碌,不能像以前一樣經(jīng)常去看望爸爸,但只要毛主席幾天不見李敏,就會自己到李敏家看看女兒。
1962年10月,李敏生下了兒子,家中添丁讓毛主席更加高興,但由于當時的形勢發(fā)展,為了不給爸爸添麻煩,李敏一家決定搬離中南海,1963年,孔令華找來板車拉著一家三口的東西離開了中南海。
李敏曾以為,搬出去并不會影響自己看望爸爸,但現(xiàn)實卻早已脫離她的預想,她剛離開,出入中南海的證件便被收回了,從此,李敏想回去看望爸爸變得非常困難。尤其在1972年到毛主席去世前的這幾年間,李敏僅被允許見過毛主席三次。
最后一次見到爸爸時,毛主席一直拉著女兒的手久久不肯放下,他聲音顫抖地問道:“嬌嬌,你來看我了,你怎么不常來看我呢?”聽到爸爸的話,李敏只一個勁兒地落淚卻始終無言以對。李敏沒想到,這次的見面竟然成了與父親的最后一次相見。
1976年9月9日,李敏突然被中央辦公廳的工作人員緊急接到了中南海,見此情況,李敏心中有了不好的預感,她強忍即將崩潰的情緒,跟著領(lǐng)路的人走進了毛主席的房間。
一進門,李敏就看到毛主席靜靜地躺在床上,身上蓋著一條潔白的單子,不仔細看還以為他睡著了,但李敏清楚,自己的父親永遠不會再醒過來了。她用顫抖的雙手拉開單子,去抓爸爸的手,但毛主席毫無反應,她趴在毛主席身上痛哭著,嘴里不停地喊著“嬌嬌來看你了”,但李敏再也聽不到毛主席的回復了。毛主席逝世后,李敏連續(xù)幾天排著隊,跟隨排隊瞻仰毛主席的人群進入靈堂,送父親最后一程。
毛主席逝世后,衛(wèi)士長李銀橋十分關(guān)心李敏一家的生活,這是因為毛主席生前曾專門囑托過他,希望將來自己不在了以后,李銀橋可以替自己管她們,照顧她們,尤其是嬌嬌。
盡管是國家領(lǐng)導人,但毛主席一生勤儉節(jié)約,工資也并不算多,除了一家人的生活開銷外,也剩不下多少,加之毛主席還經(jīng)常為前來看望他的親友提供幫助。不過好在毛主席還有一大筆稿費,大大小小算下來也有上百萬元,這還是他曾多次拒絕海外版權(quán)費的結(jié)果。
而這筆錢,早在毛主席生前就已經(jīng)做出了交代,他認為這些錢不是自己的私人財產(chǎn),應該將其用到建設(shè)國家的事業(yè)上,于是毛主席拿這些稿費支持去全國各地搞調(diào)研的同志、中央領(lǐng)導人們印書等的開支。
1981年,毛主席逝世5年后,中共中央辦公廳派人專門找到李敏,詢問她的生活狀況,了解她是否需要幫助,并提到了此次前來的主要目的是毛主席的遺產(chǎn)分配。對此,李敏回答道:“我沒什么奢求,如果可以,我只要爸爸給我的那一份”。
原來,1975年時,由于當時幾個孩子的生活過得比較困難,毛主席決定給孩子們各批8000元,這些錢全部出自毛主席的稿費。
不久后,中央就給李敏送去了8000元,還有一臺彩電和冰箱,工作人員將8000元交到了李敏手上,并說道“這是你爸爸留給你的”。
李敏呆呆地看著手中的8000現(xiàn)金,再一次紅了眼,在她心里,毛主席留給她的不是金錢,而是精神財富,曾經(jīng)與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一時間浮現(xiàn)在了她的眼前……
自從李敏參加工作后,毛主席交代她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要告訴別人你是毛主席的孩子”,這句話漸漸成為了毛主席和孩子們之間的約定,“低調(diào)做人,不搞特殊”成了李敏的生活準則,遇到困難時,她從來都是依靠自己解決,從未利用過自己的身世去換取好處。當時,李敏和孔令華二人的工資并不高,還要養(yǎng)育孩子,他們的生活條件也很艱苦,為此,李敏節(jié)衣縮食,操持著一家人的生活,從沒有向父親要求過什么,雖然平平淡淡,但過得十分幸福。
李敏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完美繼承了毛主席,無論是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毛主席一直嚴于律己,衣服上面隨處可見縫縫補補的補丁,飯菜經(jīng)常就是咸菜配饅頭,除了對自己嚴格要求外,他對兒女也是如此,李敏剛從蘇聯(lián)回國后,吃不慣中國的飯菜,一向偏愛女兒的毛主席也從沒給她開過小灶。毛主席逝世后,更是將自己用過的房子、家具等全部上交給了國家。
今天的中國,昂首挺胸站立在世界舞臺的中心,對外發(fā)出堅定的中國聲音,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當我們贊嘆今日之中國時,更不能忘記了一代偉人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