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張遼善于觀察,仔細分析,制定解決方案。
這一點可以參照張遼平定東??げg之亂。張遼和昌豨都是呂布舊將,下邳城呂布覆滅后,張遼投入了曹操麾下,昌豨卻不愿投降,于是張遼率軍前來平叛。張遼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每次張遼巡視東海城的時候昌豨都盯著他看,似乎有話要說,而且昌豨只是守城,并不出擊,也不放箭。張遼仔細分析了昌豨這一系列反常的行為,認為昌豨肯定是想投降,但是卻怕曹操落井下石殺了他,所以心有顧忌猶豫不決。于是張遼決定自己單人獨騎進城勸降,果然事情圓滿解決,昌豨投降了曹操,皆大歡喜。雖然時候曹操責備張遼身為大將不應該孤身犯險,但我卻不這么認為。張遼通過觀察,仔細分析,才得出結(jié)論,并且制定了解決方案。這才敢進城勸降的,否則他怎么敢孤身犯險呢!
第二,張遼善于抓住稍縱即逝的時機。
逍遙津之戰(zhàn)天下聞名,三國迷們肯定都知道。張遼的輝煌戰(zhàn)績令軍事迷們欽佩不已??墒窃缰溃瑢O權(quán)的十萬大軍可是真真的這個數(shù)據(jù),甚至還要多,合肥城的魏軍只有7000余守軍,實力懸殊太大,而且人心不齊。按理說這樣的情況恐怕魏軍很難守住,但是張遼不但守住了城池,還差點抓住了孫權(quán),把不可一世的吳軍打的丟盔棄甲,潰不成軍。這樣輝煌的戰(zhàn)績除了其他原因外,還有一條就是張遼善于抓住時機。在這一戰(zhàn)中,張遼兩次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戰(zhàn)機,果斷出擊,這才取得了這么輝煌的戰(zhàn)果。
第一次是孫權(quán)剛剛到達,立足不穩(wěn),張遼觀察發(fā)現(xiàn)孫權(quán)身邊士兵不多,于是連夜挑選了800名勇士,打開城門出擊。第二次是吳軍久攻合肥城不能克,于是孫權(quán)退兵,可是孫權(quán)這時候犯了個大錯,就是把大軍都撤回了逍遙津南岸,自己以及眾將帶少數(shù)親兵殿后。這樣愚蠢的做法再次給了張遼機會,張遼抓住機會立刻全軍出擊,差點抓住孫權(quán)。
第三,張遼的武力十分強悍。
我們看《三國演義》覺得張遼在武藝方面一般般,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戰(zhàn)績,可是真正的歷史上張遼的武藝非常高。孫權(quán)夸甘寧時曾說過“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匹敵也!”說明孫權(quán)在比較東吳武將的武力時,總是以張遼為參照標準,他認為東吳只有甘寧能匹敵張遼。這變相說明張遼武藝非常高。逍遙津之戰(zhàn)張遼第一次出擊時直接兩刀干掉兩個吳將,其中有一個還是東吳十二虎臣之一的陳武。后來干脆直接邊殺人邊高喊自己是張遼,這就太囂張了,完全沒把吳軍放在眼里嘛!大呼自己的名字,那不就是在吸引火力嗎?可見張遼一點都不害怕。對自己的武藝充滿信心。
第四,張遼心胸寬廣,為人大度。
這一點還是參照逍遙津之戰(zhàn)。逍遙津之戰(zhàn)前合肥城的魏軍是一盤散沙,張遼,李典,樂進三個大將誰都不服誰。雖然曹操任命張遼為主將,李典樂進為副將,但是老實講,這兩個將領(lǐng)實力完全是跟張遼差不了多少,而且兩個人都是曹操的“老人”,所以他們肯定不服張遼。在這種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團隊中,怎么能協(xié)同作戰(zhàn)呢?于是張遼在戰(zhàn)前進行了動員,表示了自己大公無私的胸懷,令李典樂進二人慚愧不已,三個人之間也因張遼的大度而和好,一盤散沙被張遼擰成了一股繩,這才能協(xié)同作戰(zhàn),大敗吳軍。
以上是他的個人能力。另外,張遼的官職是前將軍,一直以來都是鎮(zhèn)守魏國東南界,震懾東吳。并且是病死的,屬于善終性質(zhì)的。吳國是談張遼色變。
再來看張郃
第一,張郃屬于智將類型的武將官渡之戰(zhàn)前曾經(jīng)屢次向袁紹出謀劃策,可惜袁紹不能采納,最終張郃和高覽棄袁紹投靠曹操。曹操十分高興的迎接了二人,并且說了一句“二位將軍來投,有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微子是誰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韓信不會有人不知道吧?曹操這么評價張郃充分說明了張郃是一員足智多謀的將領(lǐng)。
第二,張郃武藝也很高。
我們看《三國演義》恐怕把張郃貶低的成了無能之輩,因為他總是戰(zhàn)敗,甚至有一次被張飛打的一個人步行逃了回去。這就太狼狽了,也太丟人了,對于一個將領(lǐng)來說,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但是不得不說,這只是演義,不是歷史。歷史上的張郃并沒有屢次戰(zhàn)敗,有幾次被打敗是因為對方是超一流的能量,比如馬超,比如張飛,比如趙云。張郃能打的劉備諸葛亮膽戰(zhàn)心驚不是吹的。這都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威風。
第三,張郃屢敗屢戰(zhàn),從不放棄。說實話,這是我認為張郃最好的品質(zhì)。
對于一個將領(lǐng)來說,屢戰(zhàn)屢敗是一種恥辱。漢高祖劉邦屢敗于項羽,以至于后面他都不愿意再親自帶兵了,干脆交給別人來帶。張郃也是如此,張郃是屢戰(zhàn)屢敗,而又屢敗屢戰(zhàn)。他從沒放棄過。所以雖然他數(shù)次戰(zhàn)敗,但是他的對手卻絲毫不敢輕視他。
以上是張郃的個人特點。另外,張郃在曹操時代官職很低,比不上五子良將中任何一人。他的征西車騎將軍是曹睿時代才封給他的。張郃于公元229年被司馬懿逼迫追擊諸葛亮,在木門道遇到伏擊,膝蓋中箭而亡。這只能算戰(zhàn)死了。
綜合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張遼不管是個人能力還是官職還是是否善終方面均強于張郃,所以結(jié)論就是張遼強于張郃。古人把張遼列于武廟中而張郃未能進去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張郃也是一員十分有能力的將領(lǐng)。他能跟張遼一起入選五子良將足以說明張郃的能力很強。不管怎樣,他們都是曹魏的肱股之臣,擎天之柱。正是有了他們,才能成就魏武帝揮鞭平天下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