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講的是雖有嘉肴原文及翻譯,以及和雖有嘉肴原文及翻譯肴相關的知識,如果覺得本文對您有所幫助,不要忘了將本文分享給朋友。
雖有嘉肴翻譯及原文
《雖有嘉肴》的原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譯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雖有嘉肴》的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的譯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這樣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后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秲睹飞险f:“教人是學的一半?!贝蟾耪f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雖有嘉肴》的出處
《雖有嘉肴》出自《禮記》。《禮記》的主要記載了先秦的禮制,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等。《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yǎng),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雖有嘉肴》全文翻譯
1、《雖有嘉肴》出自《禮記·學記》西漢戴圣編纂全文翻譯如下:
盡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盡管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學習后就知道不足,教導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檢查。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秲睹飞险f:“教是學的一半?!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古代設學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五百家的”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萬二千五百家的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太學?!蔡珜W〕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弄清經(jīng)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廣泛學習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yè)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這一階段學習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思想觀點堅定不移,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一階段的學習標準〕叫做“大成”。
唯其這樣,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周圍的人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這就是大學教人的宗旨。古書上說:“〔求學的人〕應效法小螞蟻銜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著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詩經(jīng)·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敘述君臣和睦〕的詩,在一開學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勵學生。
入學授課之前,先擊鼓召集學生,整齊威儀,然后打開書箱;同時展示戒尺,來約束他們的儀容舉止;〔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學生,使學生內(nèi)心從容不迫;時時觀察卻不說,讓問題在學生的心中積聚;年幼的學生只聽老師講解而不隨便發(fā)問,學習不逾越難度。
這七點,是教學的基本原則。古書上說:“大凡學習,若學習做官,就先學習與職務有關的事;若學習做士,就先學習學士應有的志向。”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大學施教的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沒有發(fā)生時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時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征而進行教育,叫做循序漸進;互相取長補短,叫做觀摩。
這四點,是教學成功的經(jīng)驗。錯誤出現(xiàn)了再去禁止,就會抵觸抗拒,格格不入;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后補救,盡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雜亂施教而不循序漸進,學業(yè)就會搞亂而無所成。
自己一個人學習,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jīng)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2、原文如下:
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秲睹吩唬骸澳罱K始典于學?!逼浯酥^乎!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斆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yè)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秲睹吩唬骸熬磳O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yè),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fā)然后禁,則扦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蛟匆?,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擴展資料:
作品出處:
《雖有嘉肴》出自《禮記》之中的學記《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cè)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jīng)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jīng)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jīng)”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又叫《小戴禮記》。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
《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shù)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從來禮樂并稱。
《禮記》的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
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nèi)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shù)奈膶W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jié)構(gòu)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禮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guī)章制度的書,也是一部關于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禮運》首段是孔子與子游的對話,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禮記·學記
雖有嘉肴翻譯
《雖有嘉肴》譯文:雖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后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秲睹飞险f:“教人是學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雖有嘉肴》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出處:
《雖有嘉肴》是西漢禮學家戴圣的一首文言文,文中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闡明的觀點,指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
《雖有嘉肴》出自《禮記》之中的學記?!抖Y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由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編著。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僅存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nèi)缃袼姷降摹抖Y記》。這兩書中各有側(cè)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jīng)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jīng)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jīng)”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全文主要講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xiàn)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以清醒冷靜的態(tài)度面對現(xiàn)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要敢于承認,使言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
本文多使用對舉句,讀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感強。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jié)到“教學相長”這個結(jié)論。
此文思路清晰,文勢流暢,層層遞進,文氣貫通,給人一氣呵成之感??戳诉@段文學,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毛澤東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睆倪@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于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好的。
戴圣簡介:
西漢時期官員、學者、代表作《禮記》。
戴圣(生卒年不詳),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quán)縣),出生于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西漢時期官員、學者、禮學家、漢代今文經(jīng)學的開創(chuàng)者。后世稱其為“小戴”。
戴圣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后蒼學《禮》,兩人被后人合稱為“大小戴”。漢宣帝時,戴圣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禮記》傳為圣編?!稘h書》記載成書于漢建初七年(80年)。
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趙禥以其籍貫地詔封戴圣為“考城伯”。
儒學成就:
戴圣一生以學習儒家經(jīng)典為主,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jīng)學大師后蒼,潛心鉆研《禮》學,成就卓著,史稱戴德為“大戴”,戴圣為“小戴”,二人合稱為“大小戴”?!坝墒恰抖Y》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 。
戴圣將戰(zhàn)國到漢初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人所記的各種有關禮儀等論著,編撰成書,被稱為《小戴記》或《小戴禮記》。該書原為解說《儀禮》 的資料匯編,后經(jīng)鄭玄作注,擺脫從屬于《儀禮》的地位而獨立成書,其要言精義比起《儀禮》 中的繁文縟節(jié),更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戴圣因此開創(chuàng)了“小戴學”。
學術影響:
戴圣精心講授“禮學”,授徒頗多,曾傳其學于梁人橋仁、楊榮等,于是,今文禮學“小戴學”又有了“橋、楊氏之學” 。小戴對于傳播和發(fā)展《禮》學有一定貢獻,《小戴禮記》被列為儒家經(jīng)典,“三禮”之一,唐時被稱為“大經(jīng)”,明時已取代《儀禮》成為“五經(jīng)”中的《禮》。該書在中國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后人研究和發(fā)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代表作品:
戴圣成為今文禮學“小戴學”的開創(chuàng)者;后來,三家之學皆立于學官,其學興盛一時。宣帝時,戴圣曾被立為博士,參與石渠閣議,評定五經(jīng)異同。終生以授徒講學和著述為業(yè),曾選集戰(zhàn)國至漢初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人所記的各種有關禮儀等論著,編撰成書。被稱為《小戴記》或《小戴禮記》。該書原為解說《儀禮》的資料匯編,后經(jīng)鄭玄作注,使它擺脫從屬于《儀禮》的地位而獨立成書,成為今本《禮記》。全書共分《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內(nèi)則》、《坊記》、《儒行》、《王制》、《玉藻》、《冠義》、《昏義》、《雜記》等四十九篇,其中的要言精義比起《儀禮》中的繁文縟節(jié)更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與其叔父戴德所編《大戴禮記》八十五篇(現(xiàn)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
《小戴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缎〈鞫Y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shù)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小戴禮記》的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到漢朝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nèi)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小戴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shù)奈膶W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jié)構(gòu)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而,歷代為《禮記》作注釋的書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們這里選錄的原文依據(jù)清代阮元??痰摹妒?jīng)注疏》,注釋和譯文則廣泛參閱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準確、簡明、易懂。選錄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標題(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較長),原則上采用選文的首句作標題,注釋中只說明選自某篇。
《禮記》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內(nèi)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后人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近代梁啟超則分為五類:一、通論禮儀和學術:《禮運》、《經(jīng)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儒行》、《坊記》、《表記》、《緇衣》等篇。二、解釋:《儀禮》17篇,有《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篇。三、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孔子閑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問》等。四、記古代制度禮節(jié),并加考辨:《王制》、《曲禮》、《玉藻》、《明堂位》、《月令》、《禮器》、《郊特牲》、《祭統(tǒng)》、《祭法》、《大傳》、《喪大記》、《喪服大記》、《奔喪》、《問喪》、《文王世子》、《內(nèi)則》、《少儀》等篇。五、為《曲禮》、《少儀》、《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歸類劃分,對我們有一定參考價值。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稱為“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到西漢前期《禮記》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傳戴德選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圣選編其中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禮記》而且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由于學者鄭玄為《禮記》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為經(jīng)。書中還有廣泛論說禮意、闡釋制度、宣揚儒家理想的內(nèi)容。
宋代的理學家選中《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把他們合稱為“四書”,用來作為儒學的基礎讀物?!对姟贰稌贰抖Y》《易》《春秋》為五經(jīng)。 《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周禮》又稱《周官》,講官制和政治制度?!秲x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xiāng)、射、朝、聘等禮儀制度?!缎〈鞫Y記》則是一部秦漢以前儒家有關各種禮儀制度的論著選集,其中既有禮儀制度的記述,又有關于禮的理論及其倫理道德、學術思想的論述。這里,僅就有關《儀禮》一書的一些問題作一些簡要的說明。
《儀禮》的篇數(shù)與作者今《十三經(jīng)注疏》本《儀禮》,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禮第一;士昏禮第二;士相見禮第三;鄉(xiāng)飲酒禮第四;鄉(xiāng)射禮第五;燕禮第六;大射禮第七;聘禮第八;公食大夫禮第九;覲禮第十;喪服第十一;士喪禮第十二;既夕禮第十三;士虞禮第十四;特牲饋食禮第十五;少牢饋食禮第十六;有司徹第十七這個次序,為西漢劉向《別錄》所列。據(jù)文獻記載,漢武帝時,在曲阜孔宅墻壁中發(fā)現(xiàn)《古禮》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與漢初經(jīng)生所傳十七篇《儀禮》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禮文久佚,學者稱之為《逸禮》。
由此便產(chǎn)生一個問題:十七篇《儀禮》是不是一個殘本。一種觀點據(jù)此認為,十七篇《儀禮》是一部殘缺不完之書。另一種觀點正與此相反,認為十七篇《儀禮》并非一不完全的殘本,而是一部完備的著作。清人邵懿辰《禮經(jīng)通論》對此有很詳細的論證。《禮記·昏義》說:“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射鄉(xiāng),此禮之大體也?!?/p>
觀今本《儀禮》十七篇,《昏義》所說作為“禮之大體”的上述八項內(nèi)容,皆完整無缺。另外,《禮記》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釋《儀禮》的。
《禮記》有《冠義》釋《士冠禮》;有《昏義》釋《士昏禮》;有《問喪》釋《士喪禮》;有《祭義》、《祭統(tǒng)》釋《郊特牲》、《少牢饋食禮》、《有司徹》;有《鄉(xiāng)飲酒義》釋《鄉(xiāng)飲酒禮》;有《射義》釋《鄉(xiāng)射禮》、《大射禮》;有《燕義》釋《燕禮》;有《聘義》釋《聘禮》;有《朝事》(《大戴禮記》)釋《覲禮》;有《喪服四制》釋《喪服》,都不出《儀禮》十七篇之外。由此可見,今本《儀禮》,應該說是一部體系和內(nèi)容完備的著作。邵懿辰認為,“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禮記·禮器》),古來之禮,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漢書。藝文》 《禮記》,儒學經(jīng)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zhàn)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一共得85篇,稱為《大戴禮記》,后來其侄戴圣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一共49篇,稱為《小戴禮記》?!按蟠鞫Y記”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xiàn)僅留傳39篇,而“小戴禮記”則成為今日通行的《禮記》。
漢景帝時魯恭王初好治宮室而壞孔子宅,得古《禮》五十七篇于壞壁之中,其中十七篇與《儀禮》相同,《奔喪》、《投壺》見于另外四十篇中,禮家將其錄于《禮記》之中,得以流傳,而其余篇章,因為藏之秘府,世人難得一見,后來散逸不傳,稱為“《逸禮》”。
朱熹撰有《朱子家禮》一書,他認為“《禮記》只是解《儀禮》”。阮元在《書東莞陳氏學蔀通辯后》說:“朱子中年講理,固已精實,晚年講禮,尤耐繁難,誠有見乎理必出于禮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禮也,五倫皆禮……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禮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禮折之,則人不能爭,以非理折之,則不能無爭矣。故理必附乎禮以行,空言理,則可彼可此之邪說起矣?!?/p>
《小戴禮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guī)章制度的書,也是一部關于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抖Y運》首段是孔子與子游的對話,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雖有嘉肴的翻譯和原文
原文:
《雖有嘉肴》——《禮記》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渡袝睹氛f:“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闭f的就是這個意思。
。。望采納。。
雖有嘉肴原文及翻譯
原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翻譯為: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翻譯: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后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秲睹飞险f:“教人是學的一半?!贝蟾耪f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出處:
《雖有嘉肴》出自《禮記》,相傳是西漢梁國人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記》是戰(zhàn)國以后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以上就是關于雖有嘉肴原文及翻譯肴的出處及含義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