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劉穎余
“每個中年人心里都駐留著一首港樂”,堪稱今年最熱音樂綜藝的《聲生不息》,讓不少網(wǎng)友如是感慨。
是的,這場秀看起來又像是一場集體懷舊,就像去年的《時光音樂會》,不同之處在于,它細分到了“港樂”。所以,它不只是一場懷舊,也像是一次科普、一種致敬。
為什么是“港樂”而不是其他?
獻禮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當然是最為高大上的理由,它奠定了節(jié)目的基本格局和立意。但也不必諱言其他包括市場因素,比如《披荊斬棘的哥哥》火爆出圈、《大灣仔的夜》風靡一時、《中國好聲音2021》伍珂玥奪冠,這些事的發(fā)生并非孤立、偶然。主辦方顯然有著敏銳的市場嗅覺,于是,“港樂”概念橫空出世,《聲生不息》應運而生。
什么是“港樂”?《聲生不息》的文案太精彩,我索性當回文抄公:“‘港樂’是東方之珠溫潤的光華,‘港樂’是少年馳騁江湖的俠氣,‘港樂’是高樓大廈間匆匆的浪漫,‘港樂’是一個時代華麗的回響?!?/p>
對于人心而言,沒有比音樂更柔軟的撫慰了,音樂伴隨著每個孩子的長大,所謂歲月如歌,歌中亦有歲月,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時光永遠流轉(zhuǎn),唱歌的人和聽歌的人都會變老,但那些心口相傳的歌聲不會老,因為歲月永遠也偷不走那些動人的旋律。
總有一段旋律,能撫慰心靈;總有一闋歌詞,能道破心境。所以,“食面暖胃,聽歌暖心”,大家就一起聽港樂吧,讓歌聲喚起溫暖的記憶,也用音符給一個時代作注。中年人集體懷舊,年輕人溫故知新,人心由此相通,代際借機融合,這樣的音樂盛宴,又怎能不引起人們的共鳴?
不少人認為,《聲生不息》缺少競賽,可能會削弱它的觀賞性,但我倒以為,不搞競賽,才更能體現(xiàn)節(jié)目的立意。因為它本來就像歌手的聯(lián)歡和“團建”,男女分隊對抗,看似“劍拔弩張”、互不相讓,但內(nèi)里是寬松、歡樂的氛圍,觀眾隔著熒屏,也能感受得到。而幾期節(jié)目下來,最動人、最煽情的通常都是節(jié)目最后的全場大合唱,這本身也很能說明問題——或許人們就是愿意借機集體懷個舊,又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
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什么節(jié)目在歌曲改編方面會小心翼翼。既不能不改,又不能大改,在小心翼翼中尋找一種巧妙的平衡,這自是對經(jīng)典應有的一種溫情和敬意。好在,不同的歌者對歌曲有不同的表達,如果當觀眾多年以后重溫經(jīng)典時,對歌曲有新鮮的感受,這無論對于歌者還是聽歌人,想來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
還有大方之家尖銳地指出,對“港樂”的懷舊印證了“港樂”黃金時代的落幕,當人們齊齊向過去回望,那是對一個時代的緬懷,也是對現(xiàn)實沉重的紓解。我倒不這么悲觀,對過往的懷念,并不意味著對現(xiàn)實的否定。華語音樂陷入低谷,或許是殘酷的事實,但正因如此,我們今天才更需要向傳統(tǒng)吸取養(yǎng)分。從這個意義上講,《聲生不息》似乎又不止于懷舊,尤其對音樂人而言。
有趣的是,在第一場競演中,奪得全場最受歡迎金曲的竟然是《初戀》,演繹者是頂著“爆炸頭”的年輕歌手曾比特。
這樣的結(jié)果不“尊老”,卻很“愛幼”,其實蠻好的。經(jīng)典需要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沒有比這更好的注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