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子女是一場緣份,也是彼此生活中無形的力量和后盾。有一首歌《時間都去哪了》,聽哭了很多人。
畢淑敏先生在《孝心無價》里也寫了這樣一句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可為什么,有一些父母卻與子女活成“仇人”?
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親情血緣也是需要維系的,有很多人到了老年仍然拎不清,學(xué)不會為人處事。
羅慧有一個比自己小9歲的弟弟,父母老年得子,很是寵愛。羅慧從小就被教育要讓著弟弟,什么東西都是弟弟挑剩了才輪到她。
羅慧結(jié)婚的時候,父母堅持要了20萬彩禮,這弄得羅慧和婆家人有些尷尬,嫁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自己的努力下才得到婆家人的認同。
婚后,在父母的要求下也會時常幫襯弟弟。弟弟結(jié)婚,她幫著湊錢買房;弟弟找工作,羅慧讓丈夫動用人脈和關(guān)系,幫弟弟找了一個薪水尚可,輕松又穩(wěn)定的工作。
羅慧的爸爸去世后,媽媽就搬去了弟弟家同住,幫著弟弟做飯洗衣、料理家務(wù)、照顧孩子。
羅慧媽媽的身體一直還算健朗,在72歲的時候動過一個小手術(shù),之后狀態(tài)一直還不錯。
羅慧的弟弟和弟媳,在媽媽70多歲的時候鬧了一次,說老人憑什么一直要住自己家 由兒子來照顧,子女都有責(zé)任。
可當(dāng)初是弟弟、弟媳要求羅慧的媽媽過去幫助照顧孩子的,孩子剛上高中家里就鬧了這一出。
羅慧同意將媽媽接過來,兩邊輪流照顧。但羅慧媽媽不愿意來,最后,依靠羅慧每月多給一些生活費,這場鬧劇才結(jié)束。
消停了幾年之后,羅慧有一次回家卻在門口看到了拎著行李,堵在自己家門口的老媽。
就這樣,羅慧的媽媽在83歲那年,從弟弟家搬了出來和羅慧同住。羅慧的丈夫本是不愿意的,但在羅慧的勸說下,又看著老人可憐,也就勉強接受了。
羅慧的媽媽也的確過了兩年舒心的日子,不用早晚的做飯,也不用看兒媳婦的臉色,也不用掏空自己的養(yǎng)老錢補貼家用,羅慧的媽媽氣色比之前好了許多。
一天,羅慧的媽媽突然反常,不向羅慧要錢,反倒說要每個月從工資里拿出1000塊給羅慧,說是做伙食費。
羅慧推脫幾次沒有成功,也就接受了。但這錢羅慧沒用,而是存在了一張單獨的卡里,準備留著以后給媽媽養(yǎng)老用。這事兒,羅慧和丈夫商量了一下,丈夫也同意了。
羅慧的丈夫覺得這事兒挺蹊蹺,終于,他從羅慧家原來的老鄰居口中得知,羅慧家原來的那套老房子動遷了,分了100多萬的拆遷款。
羅慧兩口子晚上的時候就直接問了羅慧的媽媽,這是怎么一回事。羅慧媽媽支支吾吾,但事情也說明白了。
這筆下來的拆遷款,她都瞞著羅慧給了自己的小兒子。還有之前小兒子和自己同住的那套房子,是自己名下的,也過戶給了小兒子。
羅慧當(dāng)時就忍不住說母親偏心,女婿沒說話,但看得出來很生氣,直接回屋里關(guān)上了門。
兩天之后,羅慧找到媽媽說幫她收拾行李,把她送回小弟家:“媽,你以后住弟弟家吧,法律規(guī)定的我會做,之外的我也無能為力了?!?/p>
羅慧媽媽指責(zé)女兒不孝:“我把你養(yǎng)這么大容易嗎?”
羅慧說:“媽,你自己好好回憶一下,我孝不孝。要是留你在我家養(yǎng)老,我的婚姻也就走到頭了?!?/p>
羅慧媽媽不明白自己錯在哪,女兒是嫁出去的,把這錢給了女兒,就相當(dāng)于把錢給了外姓人。外孫再親也不跟自家姓,把祖宗的財產(chǎn)給了外姓人,不就是賣祖產(chǎn)嗎?
一場爭執(zhí)下來,羅慧媽媽不記得女兒女婿的好,只記得女兒、女婿把自己攆走,太寒心。
誰對誰錯,這其實已經(jīng)不是重點了,羅慧媽媽應(yīng)該重點關(guān)注的問題,現(xiàn)在應(yīng)該轉(zhuǎn)變成:家產(chǎn)已經(jīng)都轉(zhuǎn)給了兒子、兒媳,他們是否會接納自己、好好贍養(yǎng)自己。
電影《唐山大地震》中方登小時候,姐弟兩人都想吃西紅柿,家里正好剩下兩個,媽媽分給一人一個。
弟弟的先吃完了,方登舍不得吃。結(jié)果弟弟一要,媽媽就又把方登的西紅柿給弟弟吃了,敷衍她明天再買。
地震發(fā)生后,方登和弟弟一起被壓在了石板下,方登迷迷糊糊聽到媽媽喊:先救弟弟。這成了方登永遠解不開的心結(jié)。
“不患寡而患不均”,人心傷了,很難回暖。不要褻瀆成為一家人的緣份,一視同仁,才能讓親情更溫暖。
-END-
世界那么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筆有溫度、為情發(fā)聲,一個熱愛文字的不典型寫作者,邀請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