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綠水青山帶笑顏。
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雙雙把家還。
你耕田來我織布,
我挑水來你澆園
寒窯雖破能避風雨,
夫妻恩愛苦也甜
你我好比鴛鴦鳥,
比翼雙飛在人間。
說到男女對唱的經典歌曲,非《夫妻雙雙把家還》莫屬。這段優(yōu)雅婉轉的旋律,就是根據黃梅戲《天仙配》而創(chuàng)作的經典曲目,幾乎人人都可以哼唱。
《天仙配》是黃梅戲的經典劇目,久演不衰。千余年來,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話在民間廣為流傳,可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華東區(qū)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一等獎,飾演七仙女和董永的嚴鳳英、王少舫獲演員一等獎。
1955年底,由?;?zhí)筆改編劇本,石揮導演,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攝制完成。這期間,不知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地觀看影片,不知有多少人為戲中的情節(jié)所吸引,不知有多少人為嚴鳳英、王少舫的卓越表演而傾倒……可以說,《天仙配》的上演,在中國掀起了“黃梅戲熱”,“嚴鳳英熱”。
可以說,黃梅戲作為一個地方小戲能一躍成為影響全國的大劇種,《天仙配》的問世功不可沒。
9月29日發(fā)行的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金銀紀念幣中150克銀質紀念幣的背面圖案選取的就是《天仙配》劇目的典型場景。
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金銀紀念幣150克圓形銀質紀念幣
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說說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以及這枚銀幣的設計理念。
說到黃梅戲《天仙配》,就不得不提另外一部黃梅戲佳作《牛郎織女》。因為很多新戲迷對這兩部經典作品多少有些分不清。當然,這兩部戲的版本很多,咱們就以嚴鳳英大師版為基礎來聊一聊。
左:《天仙配》 右:《牛郎織女》
嚴鳳英因出演《天仙配》而名揚全國,也奠定了她“黃梅戲發(fā)展締造者”的地位;而《牛郎織女》卻是她生前參演的最后一部電影。從以上劇照來看,女主都是嚴鳳英老師,而男主卻不相同。
另外,兩部作品雖然皆以中國民間神話故事為基礎,但故事立意不同?!短煜膳洹返膭?chuàng)作基礎是董永行孝,又名《百日緣》、《織錦記》、《槐蔭記》等,主旨是頌揚中國幾千年來提倡的“孝”道。而《牛郎織女》源自民間傳說,是人們對銀河岸邊兩顆“天空中最亮的星”的美好想象。
早在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的中國民間神話故事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中,牛郎織女一家就在5盎司彩色長方形銀幣團圓了。
織女與七仙女是同一人嗎?
現在民間流傳的故事,是兩個,一個是跟“七夕”有關的是“牛郎和織女”,另一個是“董永和七仙女”。在黃梅戲和山東等地的一些地方戲里,都有“天仙配”的段子,就是根據董永的故事改編的。
董永的故事最早見于《搜神記》,山東人董永賣身為奴葬父,欠下主人債務。后遇一女子,愿意和他結為夫妻,此女擅長紡織,十日就為主人家織縑百匹,以還主人債務。而后,“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Z畢,凌空而去,不知所在?!笨梢?,在這個記載里,織女的角色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七仙女。
后來到了東晉時期,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開始廣為流傳,織女成了牛郎的妻子了,而且天上本有織女、牛郎星,如此搭配更合情合理。但這樣一來,董永遇到的神女又是誰呢?一女二嫁當然不合規(guī)矩。于是經過一些流變,最后董永的妻子就變成了現在我們熟知的七仙女,傳說她是玉帝的女兒,和織女身份很不同?!疤煜膳洹焙髞砭统蔀楦桧灦篮推呦膳鎿磹矍榈膫鹘y曲目,“七夕節(jié)”則成了織女牛郎故事的載體。(本段摘自武漢晨報 華中師范大學民俗學教授 陳建憲)
相信現在大家已經搞清楚了,那么下面咱們再來說說《天仙配》對傳統黃梅戲的傳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黃梅戲《天仙配》賞析
無論是劇場版還是電影版的《天仙配》,都是從民間小戲發(fā)展而來的,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普通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一、傳承篇
黃梅戲作為地方劇種是特定地域、特定文化背景、特定人群的藝術審美的產物,黃梅戲成長在安徽省安慶地區(qū),兼容了南北特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一地區(qū)的民間音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天仙配》使用的安慶方言屬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方言區(qū),同普通話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聲調上,如“綠”普通話里讀“l(fā)ǜ”,而安慶話把綠讀成(lù)。黃梅戲唱腔的旋律是受安慶方言音調影響的,唱腔中使用切分和后附點這種節(jié)奏也與安慶方言的表達方式密不可分,這也是黃梅戲地方特色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因素之一。
二、發(fā)展篇
說到黃梅戲的發(fā)展,不得不提1955年上映并獲得成功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
原始的黃梅戲也稱黃梅調、采茶戲、花鼓戲,它活躍在田間地頭,以民間歌曲和說唱為主,電影版《天仙配》中的黃梅戲音樂并沒有拘泥于黃梅戲舊有的曲牌和固有的唱腔模式,而是根據需要融入了藏族音調、西北音調、淮劇音調、京韻大鼓、梆子腔等的音樂成分,使愉快的情境和對美好生活的情緒馬上豐滿起來。
在表演方面,作為年輕的劇種,黃梅戲并沒有嚴格的表演體系,故其吸收和融合性更高,可塑性更大。電影版《天仙配》在保留黃梅戲表演特色的基礎上,發(fā)揮了電影鏡頭的功能和后期制作的特長,打破了局限于舞臺的表演,讓演員有了更大的表演空間,也給予了觀眾更近距離的內心體驗。
同時,電影版《天仙配》是將傳統的戲曲藝術與新生的電影藝術完美結合的實例,通過利用電影特技特效,將天空、騰云駕霧、槐蔭顯靈、天兵天將等極具神奇色彩的場景直接表現出來,帶來了極大的感染力。
三、創(chuàng)新篇
《天仙配》的故事在三國時期已具雛形。曹植的《靈芝篇》中就有這樣的描述:“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yǎng),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痹趦汕Ф嗄曷L的流傳過程中,故事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和擴展。
黃梅戲《天仙配》對故事進行了改編整理,將原作中董永“行孝”感動上蒼,把蘊藏在里面的純潔愛情和反抗精神加以發(fā)揚。玉帝命七女下凡與董永成婚,結百日姻緣,幫助他度過難關,并成就其日后成為“進寶狀元”,改為七仙女不滿天宮的冷漠,渴望真情實愛、羨慕人間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在看到董永的孝心和遭遇后,沖破天庭戒律私自下凡,與忠厚老實、賣身葬父的董永結為夫妻。在眾仙姐妹姐的幫助下,一夜織成十匹錦帛,將董永的三年長工改為百日。在工滿回家的路上,他們憧憬著回到寒窯,過上“夫妻恩愛苦也甜”的幸福生活。
而在這時,玉帝卻嚴令七女速回天庭,如若違抗就要處死董永,這一對硬被活生生的拆散,造成了今日痛惜的悲劇結局,戲曲營造的詩意和悲情相結合的境界,使全劇別具深意和生生不息的生命體驗。
在音樂方面,唱段《夫妻雙雙把家還》首次將西洋復調技術、西洋歌劇男女二重唱形式運用其中,創(chuàng)作了新穎的情歌對唱。從音域來講,該唱段對于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都能夠要輕易的唱出。
總之, 無論是《天仙配》的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還是對傳統劇目的改編,都對傳統黃梅戲的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天仙配》銀設計理念
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金銀紀念幣150克圓形銀質紀念幣的背面圖案為《天仙配》劇目典型場景(局部彩色),輔以安慶振風塔等元素組合設計,并刊“中國黃梅戲·天仙配”字樣及面額。
“《天仙配》戲曲中主要是表現董永和七仙女之間天上人間的真愛與真情,也是黃梅戲的經典曲目。在我的印象中,天仙配給我的印象就是比翼雙飛、夫唱婦隨的恩愛夫妻形象,所以我選取董永和七仙女互相張開雙臂,七仙女微微半蹲,董永起步相迎,雙雙面帶微笑,目視前方,代表著唱詞中男耕女織,向往著美好生活的寓意?!?/p>
“在表現方式上為了追尋明快清新的效果,我特意選用彩鉛的方式來表現,勾畫出主景人物細微的表情變化。選取大榕樹放在幣面右半邊代表著“路遇”選段中的典型場景,遠處輔以安慶市振風塔、民居、皖河、小船等元素,以表現黃梅戲起源與發(fā)展的地域性與歷史背景,整體主次分明主題明確。”(本段摘自微信公眾號“品質成鈔”,設計師 宋麗娜)
振風塔臨江而立,兼具佛塔和導航引渡的功能,享有“萬里長江第一塔”和“過了安慶不說塔”之美譽。
了解完黃梅戲《天仙配》和150克銀幣的設計理念,最后讓我們一同欣賞這段經典唱段《夫妻雙雙把家還》。
說明:本文綜合整理于網絡,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