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每天帶來名人感動的故事!
張少華,是國內著名演員,參演過《大宅門》、《秘密》、《我的丑娘》、《勇敢的心》、《娘道》、《半路夫妻》、《我們生活的年代》等影視作品,獲得過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最佳女主角、安徽衛(wèi)視國劇盛典獲得終身成就演員獎等。
在熒幕前,張少華塑造了眾多小人物形象,甘愿當做綠葉陪襯,用那精湛的演技,給觀眾難以磨滅的印象,尤其是那平實無華的表演,都被感動的熱淚盈眶。
2021年3月23日,張少華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5歲。她的離去,將風雨相伴的丈夫張惠寶推入了悲傷的深淵。
而今張少華已病逝1年多了,老伴張惠寶獨自一人居住在天橋街的40多平米的房子。沒有妻子的日子里,張惠寶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狀態(tài)?他走出喪妻的悲痛了嗎?
01.
張少華,1946年出生于北京的一個普通家庭,母親共生育了9個兒女。
因為家庭貧困,生活條件不好,所以張少華童年過得十分艱苦。大姐很小的時候,就去外面打工,給人家糊過燈籠、做過毛筆。
雖然家里窮,兄弟姐妹又多,吃的東西自然也少,但張少華和兄弟姐妹們都不會搶嘴吃。在他們看來:窮,但家教嚴。再加上北京人就喜歡講規(guī)矩、講理兒。
早年,因為環(huán)境的緣故,沒有什么娛樂,去戲園子看戲就是一個很不錯的精神享受。跟著媽媽去戲園子看了一次評劇后,張少華就喜歡上了唱戲。
回到家中的張少華,腦子里全是戲臺子上的表演,她回憶演員的唱、念、做、打,自己找一個沒人的地方開始模仿練習。
而后,只要有關與評劇,張少華跑得很快。她最喜歡聽收音機里播放評劇,更讓人震驚的是,她還能將聽過的評劇劇目,完整地唱出來。
13歲時,張少華就開始去學戲了。學戲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她熱愛,但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家里太窮了,去學戲后,家里以后就少一個人吃飯。
在當時,去學戲的都是窮人的孩子,面對學戲的機會,他們十分珍惜,努力認真,爭取早日學到這門手藝,給家人減輕負擔。
有專門培訓和教導,張少華的唱功突飛猛進,很快就得到了和小白玉霜、新鳳霞等名角同臺演出的機會,靠著《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經典評劇作品,張少華成為了觀眾喜愛的評劇演員之一。
剛去評劇院上班時,張少華每每發(fā)完工資,雖然不多,但她都會省下一部分寄回家里,以減輕母親的負擔。
除了表演,張少華還是一個十足的大孝女,每次回家都會給母親買五香花生米,哪怕是后面母親老了,她就把花生米磨成粉,讓母親拿勺子吃。每次去看母親,她都要為老太太洗腳、剪指甲、梳頭,在張少華的心里,只要母親活著,那就是她可依靠的大樹。
02.
在評劇院時,張少華相識了張惠寶,張惠寶是評劇院唱老生的。
他們倆是自由戀愛,是張惠寶主動追求張少華。因為張惠寶是個內向木訥的人,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向張少華示愛。
有一次,張惠寶去集體宿舍找張少華,發(fā)現(xiàn)她正在發(fā)高燒,便急忙將其背下樓,用自行車將其推到了醫(yī)院,跑前跑后地照顧她。
雖然那時候沒有那么多海誓山盟和浪漫,但張惠寶用溫暖體貼感動了張少華,加上張惠寶也挺帥氣,張少華認為張惠寶就是自己終生的依靠,兩個人便戀愛了
相戀一年后,兩人便結婚了。當時的結婚很簡單,沒有那么多的奢華,怎么簡單怎么來。
婚后,評劇院給他們分了一間平房,是在四合院里。對于那個四合院,張少華很留念,因為鄰里關系特別好,喊一句都來了。
不久后,張少華就生下了一個兒子,因為評劇院經常要去外地演出,一去就是三四個月,張少華只能將孩子放在母親那里,由兒子姥姥、姨、舅舅他們幫忙帶。
而這一擱就是十幾年,所以兒子和張少華關系很微妙,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和我兒子是朋友關系,真正親的是姥姥、姨、舅舅,都比我更親。
1982年,評劇院為張少華夫婦調整了住房,就是天橋街的40多平米的房子,一住就是一生,哪怕是后面條件好了,她都不愿搬離。
一轉眼,張少華在評劇舞臺上活躍了幾十年,也退休了。本應該安享晚年的她,卻癡迷于演戲總覺得生活少了些什么。
1998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接到了電視劇《龍?zhí)谩返膽颍瑒〗M還有張豐毅、陳小春、徐靜蕾等知名演員。
戲份和片酬,在張少華眼里都是次要的,主要是拍戲能讓自己感到愉快,讓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xiàn)。
雖然張少華的戲份不重,但那精湛的演技和良好的素養(yǎng)得到了業(yè)內認可。自此,她片約不斷,參演了《大宅門》、《半路夫妻》、《我的丑娘》、《梅艷芳》等影視劇,由她飾演的小人物,深受觀眾喜愛,還被稱之為“演藝界最好的老太太”、“最值得尊敬的藝術家”等等。
03.
2007年,《我的丑娘》劇組邀請張少華,讓其飾演角色丑娘。
看了劇本后的張少華,深深地被丑娘的坎坷經歷和無私母愛打動,決定演好這個角色。
為了能讓張少華更貼切角色,導演還提議要不要給張少華弄個齙牙,或者弄個疤痕、胎記什么的,但這都被張少華否定了,在簡單的化妝后,她就覺得自己很丑了。
而且張少華認為,塑造人物的關鍵是要將丑娘心靈美的一面表現(xiàn)出來,并不是非要外表其丑無比。
當時的張少華,已經61歲了,但她每一場戲都兢兢業(yè)業(yè)完成。尤其是那場沿街乞討的戲,為了真實,張少華給導演建議,不用群眾演員,直接去繁華大街上偷拍。
對于張少華的建議,導演覺得不錯,直接就采納了。而去了繁華場所,手里拿著破搪瓷缸子,張少華就開始了乞討,而攝像機一直跟在她后面偷拍。
沒多久,張少華就入戲了,跪在大街上向來來往往的人乞求施舍,有人滿臉漠視,也有人顯得很厭惡,更有人善良的給了些錢。
當時的張少華,演得太真實了,沒有人覺得她是在拍電視劇,所以《我的丑娘》播出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因為太愛演戲,張少華對家庭照顧得很不夠,她坦言:自己不是合格的妻子和母親,對丈夫和兒子,永遠心存愧疚。
所以在沒有戲拍的時候,她除了買菜,哪里都不去,就在家陪著丈夫和兒子。兒子的性格有些內向,但作為母親,張少華卻與兒子有說不完的話。
這些年拍戲,張少華走南闖北,閱歷很廣,說出的話也頗富哲理,兒子對她非常崇拜。
自幼學戲,沒有多少文化的張少華,很敬重那些有文化的人,所以兒子考上清華大學,成為一家出版社的編輯,這讓她很高興,也成為了她一生的驕傲。
在生活中,張少華和兒子很少紅臉。2003年非典爆發(fā),張少華在泰國拍戲,拍戲間隙她回到了北京家里小住幾天,但疫情升級,北京成重點。
就在此時,導演打電話給張少華讓她趕回泰國拍戲。情況很嚴峻,丈夫和兒子都不愿放她走,但張少華卻不愿為了自己而耽誤劇組的進度,執(zhí)意要去。
為此,兒子和張少華大吵了起來,甚至還給導演打了電話,但怕影響影片上映的檔期,導演不肯退讓,卻說能夠帶兩個親人一起去泰國,以便互相照顧。
但張少華在考慮后,還是決定獨自前往,因為她覺得帶上親人的話,就會讓制片方多一份開支,這違背了她的原則,所以她不顧丈夫和兒子的阻攔,毅然前往泰國。
張少華的決絕,讓丈夫和兒子都很擔心,他們很氣憤,但同時也在兒子心中多了一份敬重。
04.
在熒幕前,張少華飾演的都是命苦的角色,但戲外的她,卻十分幸福。
有戲拍的時候就去拍戲,沒戲的時候,就在家里洗衣服做飯,帶著可愛的孫女,享受天倫之樂。
雖然在影視界,張少華是一個著名演員,但她卻自認為:只是北京城的一個普通老太太。
馳騁在熒幕多年,要換高檔小區(qū)早就可以,但她離不開這里的鄰居,用她自己的話說:演員,就是要向普通人一樣,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增強對生活的感悟。
張少華每天都會去買菜,她從來都不會去還價,不是因為有錢,而是她覺得農民工進城賣菜養(yǎng)家不容易,不但辛苦還要早起,只能靠一些差價賺錢。
除此之外,張少華還會去接孫女放學。孫女很喜歡張少華,同時也很喜歡看張少華的作品,她看著張少華在熒幕哭的模樣,她也會忍不住落淚。
生活中的老太太,是一個樂觀的人。雖然缺少了兒子的童年,但兒子對其很孝順,加上很有出息,所以張少華不論在哪都會講兒子的好。
或許是因為這層關系,張少華對待兒媳也很好,就跟親生女兒一樣,她搶著做家務,兒媳很很懂事,很體諒張少華,只要在家就她干家務,不在家就只能拜托婆婆張少華了。
幸福的生活,讓一家人都過得很開心,一場病情打破了幸福的寧靜。
2010年,因慢性阻塞性肺病越來越嚴重,張少華出現(xiàn)呼吸困難、咳血的情況,這讓老伴張惠寶和兒子急忙將其送去了醫(yī)院。
那時候的張少華,年紀也上去了,這情況可把家人們都嚇壞了。在醫(yī)院治療了一段時間后,張少華的病情穩(wěn)定下來。
只是沒多久,張少華的病情又復發(fā)了,因為病情,醫(yī)院仿似成為她第二個家,進進出出,一住就是一個多星期。
在醫(yī)院,她對醫(yī)生、護士都很和藹,對于明星張少華,醫(yī)務人員一開始以為她會有些架子,但接觸下來發(fā)現(xiàn),她就像是一個普通老太太一樣,沒有一點架子,反而還很配合。
05.
因為身體的緣故,張少華時不時要去醫(yī)院,反觀兒子和兒媳又要上班,根本沒時間。
對于這樣的情況,老伴張惠寶站了出來,他對兒子兒媳說:你們放心去工作,家里和你媽都有我照顧呢,放心好了,要是有搞不定的,我就再找你們。
只要張少華要去哪里,老伴張惠寶都會用那輛電動三輪車帶著她,就算是去醫(yī)院,張惠寶也是用這輛車帶著妻子去。
因為年事已高,所以他們沒有買車,用老人代步電動三輪車也很方便。沒事的時候,張惠寶還會用它帶著張少華到處兜風。
這輛電動三輪車,也跟隨了他們二十余年,承載了兩人的浪漫,見證了夫妻的平凡溫馨歲月,他們還為其取名為:寶驢。
2021年3月,因身體的緣故,張少華住進了醫(yī)院,因為病情嚴重,張少華時常陷入昏迷,生命進入倒計時。23日,張少華因病不幸逝世。
在彌留之際,她含淚對丈夫說:我走后,你要堅強。
話落,張惠寶淚如泉涌。
送別妻子,張惠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每天以淚洗面,精神有些恍惚。短短的幾天,張惠寶仿佛蒼老了10歲。
在兒子兒媳的陪伴后,想將他接到自己住的地方生活,希望全新的生活環(huán)境能夠抹去父親的悲痛。
然而張惠寶和妻子感情太深,那些情和事,那些風雨歲月是無法忘懷的。他拒絕了兒子兒媳,仍舊住在天橋街的40多平米的房子里,每當回想起和妻子的情景,他不由潸然淚下。
妻子走了,張惠寶的感情也空了。在感情上心理上,張惠寶依然依戀妻子張少華。家里的擺設還像妻子生前一樣,妻子用過的東西,張惠寶原封不動地放在老地方。
看到妻子的遺物,張惠寶似乎就能感受到她的氣息。多少次張惠寶夢見妻子,妻子從窗戶里探進頭來喊他。他起身一看,妻子又不見了,這時張惠寶就會從夢里哭醒。
不放心父親張惠寶的兒子,每天都會打電話給父親,還時不時的會去看望他,兒子兒媳都鼓勵張惠寶:爸,媽媽臨走前叮囑你要堅強,你要是出了問題,媽媽在那邊也不會安息。
兒子兒媳的話觸動了張惠寶,張少華生前為家里操碎了心,現(xiàn)在她雖然走了,但不能讓她再操心了。
于是,張惠寶將淚和悲痛埋藏在心底,一個人堅強的生活著。他對妻子張少華的癡愛一點都沒有減少,她選擇將這種癡愛都藏在心里。
06.
在一些節(jié)日時,張惠寶仍舊會做上一些妻子最愛吃的菜。甚至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去看妻子的作品,以此懷念曾經,他覺得妻子一直都沒有離開,陪伴在身邊。
2022年2月7日,張惠寶再度發(fā)聲悼念妻子,隔空告慰好消息。
平日里,張惠寶走過熟悉的街道、菜市場,看到身高、背影和妻子相近的異性,張惠寶都會不自覺地走上前。當看到迥異的面孔,他內心的傷痛無以言表。
就這樣,張惠寶在悲痛中堅強,在堅強中懷念妻子。
2022年4月,張少華逝世1年多了,張惠寶表現(xiàn)的很堅強,一人繼續(xù)生活下去,但心中的傷痛卻無法抹平。他多想再騎著三輪車載著妻子去看風景,奈何三輪車載不動太多的哀愁,他還像妻子生前一樣癡愛她,這種癡愛也將伴隨張惠寶的余生……………
-END-
原創(chuàng)不易,敬請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