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岳,泛指名山或各地。三山是指安徽省的黃山、江西省廬山、浙江省雁蕩山,五岳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值得注意的是,五岳中的各山有著明確而固定的對應:東岳——山東省的泰山;西岳——陜西省華山;南岳——湖南省的衡山;中岳——河南省的嵩山。而關于北岳恒山的爭議卻很大,有說在河北,有說在山西。那么,問題來了,北岳恒山到底在哪里呢?
一
首先,關于北岳恒山的地點,之所以會存在比較大的爭議,主要原因在于其在歷史上出現了變動。在明朝之前,北岳恒山一般指今河北曲陽縣(今為唐縣)的大茂山,但是,在明清之際,北岳逐漸開始指山西省渾源縣內的玄武山。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北岳這一稱呼會從河北遷移到山西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從歷史史實看,北岳恒山的變遷,主要是因歷史的誤會所致。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期,北岳恒山指得的是河北省的大茂山。
二
但是,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北岳恒山成為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重要邊界。特別是北宋時期,大茂山成為北宋和遼國的兵家必爭之地。由此,在戰(zhàn)爭的破壞下,河北北岳山的一系列人文景觀可謂觀喪失殆盡。自宋朝開始,因為恒山上的岳祠等受到嚴重破壞,這促使北岳恒山的認同感大打折扣。在進入到明朝中后期時,有山西文人、官吏開始主張“北岳恒山是山西境內的玄武山”的觀點。比如在明朝萬歷皇帝在位時,山西巡撫胡來貢請改祀北岳于山西渾源。
四
最后,到了清朝順治皇帝在位時,“禮部奏言北岳祀典,已經晉撫查明,原在渾源州,應如科臣所請,嗣后停曲陽之祀,移祀渾源州。從之”由此,對于清朝朝廷來說,正式決定將直隸曲陽縣之北岳祭祀禮移至山西渾源州。而這,無疑為自明朝以來的兩個北岳恒山的爭議劃上了句號,自此之后,不僅北岳確定指的是山西渾源縣的玄武山,而且朝廷也不在曲陽縣的大茂山祭祀北岳。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