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騰訊公司發(fā)布“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提出長期支持在中國工作的科學家自主進行原始創(chuàng)新研究,未來10年將投入100億元。
10年投入100億元用于基礎研究,對于一家企業(yè)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它意味著業(yè)界期盼、呼吁多年的基礎研究投入多元化初露曙光,具有良好的示范價值。
自2019年以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科技研究開發(fā)經費總額的比重連續(xù)3年突破6%,但與發(fā)達國家普遍占比15%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依然很大。造成這一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主要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財政和社會資金所占比重極低,而發(fā)達國家的企業(yè)、大學和私人基金會、慈善機構等非營利組織有樂于資助基礎研究的傳統(tǒng)。
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是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實施科技強國戰(zhàn)略、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根本驅動力。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但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還不強,亟待進一步加強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其中的關鍵一招,就是大幅度增加對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鑒于基礎研究屬公共產品,加上基礎研究特別是科研人員的自由探索普遍存在周期長、難度大、風險高、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等問題,需要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經費保障機制。
在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方面,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各有各的優(yōu)勢和特點,宜各有側重。財政資金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屬性,且數量有限,必須確?;ㄔ诘度猩希瑥膰倚枰霭l(fā),重點投向事關發(fā)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性、關鍵性和基礎核心領域。另一方面,從世界科技史看,多數重要的原始創(chuàng)新并不是政府規(guī)劃得來的,而是來自科研人員的自主探索。社會資金靈活性大,可以更多地支持專注自由探索的科研人員,讓他們能長期衣食無憂、心無旁騖地坐“冷板凳”、闖“無人區(qū)”,在科學前沿勇敢探索,拿出第一流的原創(chuàng)成果。
基礎研究離不開科學家的奇思妙想,也需要著眼解決實踐中的科學難題。李克強總理在去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強調:“要推動自由探索和問題導向有機結合,形成基礎研究支撐技術突破、應用需求牽引源頭創(chuàng)新的良性循環(huán)。”為此,政府層面應當加大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基礎研究的力度,作為財政投入的重要補充,努力完善單一的基礎研究投入結構。
去年修訂的我國科學技術進步法規(guī)定:“國家引導企業(yè)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設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礎研究,給予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支持?!爆F在的關鍵是,政府需要出臺具體細致、具有可行性的配套政策,將這個法律規(guī)定切實落實到位。(黃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