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說法》欄目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檔法治專題報道欄目。該節(jié)目的第一批主持人是一個三人團隊,兩位男主持和一位女主持,他們是《今日說法》欄目最早的骨干力量。
這三人分別是張紹剛、撒貝寧和肖曉琳。
撒貝寧無需多言,全面全能的他如今已經成為央視綜藝第一人,偶爾還會回《今日說法》客串主持一兩期特別節(jié)目;張紹剛早已離開央視,后來主持《非你莫屬》《吐槽大會》等節(jié)目為年輕觀眾所熟知,主持風格也偏向了綜藝化。
而另一位女主持人肖曉琳,卻早已經悄無聲息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由于主持《今日說法》被人熟知,加上她溫婉端莊的外形,她曾經被稱作“鐵面美人”。但是,美人也有謝幕之時,不禁令我們扼腕嘆息。
肖曉琳
央視少有的留學歸國女主持
可能很多人不太相信,肖曉琳曾經登上過《新聞聯播》的主播臺與觀眾見面。當然,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1989年,27歲的肖曉琳曾經短暫主持過幾期《新聞聯播》,但由于她當時實在是太年輕了,代班時間也不長,沒給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而最關鍵的是,那個年代彩色電視機在我國在我國的普及程度還不高,人們接受新聞更多是通過無線電廣播,能夠看得了彩色電視機的人鳳毛麟角。
就好像肖曉琳這樣的女主持人同樣是鳳毛麟角一樣,她的經歷放在當年的時代背景下非常特殊。
肖曉琳
肖曉琳出生于湖南長沙一個文化家庭,父母都是湖南大學的教師。從初中時開始,她就在家里天天聽廣播,渴望長大后去當播音員。而她長相甜美、聲線細膩、普通話十分標準,完全符合播音員的要求。
她學習成績十分優(yōu)秀,高考后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但由于分數較高,招生的老師覺得她的水平報北廣有點可惜,就勸她報考更好的學校,甚至建議幫她改志愿。
父母也對于她想從事播音主持行業(yè)有些不理解,希望女兒去讀師范專業(yè),跟他們一樣當一個安安穩(wěn)穩(wěn)教書育人的老師。
然而,意志堅定的肖曉琳一心想當一個播音員,北京廣播學院是她夢想中的學校,她決定非“北廣不可”。
北京廣播學院,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2004年才正式更名。而當年的北廣雖然已經是培養(yǎng)新聞傳播人才的高校,卻并不算是首都的頂尖學府,可見肖曉琳對于自己夢想的執(zhí)著。
肖曉琳
從北廣學成歸來,肖曉琳回到湖南,進入了長沙市廣播站。
此后的幾年間,長沙人民廣播電臺、長沙市電視臺相繼成立,肖曉琳作為湖南省的第一批播音主持人才,趕上了發(fā)展的大好機遇,她不僅在當時已臻成熟的廣播行業(yè)嶄露頭角,又成為了市電視臺的第一批播音員。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很美好,前景卻不夠寬廣,肖曉琳這樣的人才注定要前往更大的舞臺。
1987年,肖曉琳考上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得以重回北京繼續(xù)深造。
北京廣播學院
轉年,她被調入中央電視臺單人節(jié)目主持人和制片人,一邊學習一邊工作,正式入了行。前文提到的她短暫主持《新聞聯播》的經歷就發(fā)生在這一時間段。
自從《新聞聯播》誕生開始,都是央視最優(yōu)秀的主持人才有機會主持該節(jié)目,哪怕是短暫主持,這說明肖曉琳的外形、專業(yè)能力和素質都是完全符合要求的。
可即便如此,她還是不滿意,希望能繼續(xù)提升自己。
在那段日子里,肖曉琳的主要工作是在央視的《觀察與思考》欄目。這是一檔深度新聞報道節(jié)目,素材來自很多貧困地區(qū),節(jié)目組希望通過努力,讓身處不被關注的社會角落的人們得到更多的幫助。
這個節(jié)目起初并沒有得到太多關注,但它的風格被1994年4月正式開播的《焦點訪談》延續(xù)下來,某種程度上說,沒有《觀察與思考》,就沒有后來的《焦點訪談》。
年輕時的肖曉琳
肖曉琳在該節(jié)目組工作了兩年,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她見到了社會中最陰暗的一面,也體會了不少民間疾苦。
而且她了解到,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對法律是沒有概念的,很多法盲因為貧窮加上不懂法,結果陰差陽錯地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令她痛心不已。此時,一個念頭悄然在她腦海里產生…
于是在1995年,肖曉琳申請了赴美留學,前往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新聞系學習了兩年。這段在美國的經歷,對她日后的轉型提供了巨大幫助。
在90年代,能有機會出國深造的主持人非常少。
肖曉琳擁有如此豐富的經歷,再加上她對于社會的獨特觀察視角,注定要推動央視對于一檔全新欄目的啟動工作——一檔全新的法制欄目。
肖曉琳
“鐵面美人”與“拼命三郎”
從美國學成歸國的肖曉琳,此時已經有了一個全新欄目的計劃。
我國是法治社會,人們在生活中處處要跟法律打交道,卻未必每個人都懂法。通過電視節(jié)目對大眾進行普法宣傳,這樣的節(jié)目在中國還從未有過。肖曉琳想試一試。
這里要多說一句。央視雖然是國家電視臺,但節(jié)目也是要考慮收視率的,做節(jié)目的目的是為了給人看,而如果能通過做節(jié)目,讓更多有需求的人找到自己所感興趣或者欠缺的東西,進而提升收視率,則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
她向領導匯報了自己的計劃,得到了領導批準,隨后很快開始了新節(jié)目的籌備工作。
整個節(jié)目組擁有很多法律方面的資源,與各地公安局進行合作,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的教授作為節(jié)目顧問,權威性有絕對保障。
肖曉琳
接下來,則是主持人的選擇。
肖曉琳本人自然是當仁不讓,但作為一檔法制欄目,男主持也必不可少,最好是形象氣質比較正派、年輕有沖勁的。
北廣研究生張紹剛、北大高材生撒貝寧,這兩個小伙子成為了肖曉琳的搭檔。
其中,撒貝寧剛剛來節(jié)目組試鏡的時候還在上大二,面試當天毫無“保送生”的豪氣,緊張地干脆把自己的論文背了一遍。
然而,正是他在語言方面擁有者獨特的親和力,讓肖曉琳當即決定把這個孩子招致麾下:“就他了!”
撒貝寧
張紹剛是北京廣播學院的老師,研究生畢業(yè)后留在學校教書,27歲就已經站了3年講臺。
但他總覺得自己還少了些經歷,想要尋求更大更寬廣的平臺。所以,當《今日說法》欄目組找到他的時候,張紹剛幾乎想都沒想就去面試了,過程很順利,跟撒貝寧同期入組,成為了節(jié)目主持人。
從資歷上說,他是肖曉琳的校友+學弟,肖曉琳對他也十分信任。
1999年1月2日,首期《今日說法》在央視一套播出,經過逐步發(fā)展,成為了央視的“普法先鋒”、央視第一法制節(jié)目。
由于滿足了觀眾通過看電視學法律的需求,其關注度直線上升,為日后中央12套法制頻道的開播打下了基礎。
張紹剛
“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成為了這檔欄目的宣傳語。當然,這句宣傳語來自肖曉琳。
法制節(jié)目的風格十分嚴肅、理性,肖曉琳憑借她成熟的主持風格、扎實的專業(yè)功底,以及在社會上多年對于法治進程的深刻理解,成為這檔節(jié)目的當家主持。
鏡頭前的她永遠微笑、從容,主持節(jié)目娓娓道來,氣場柔和而強大,且由于她面容姣好,形象氣質佳,能夠給人以沁人心脾的親切感。
就這樣,她不僅穩(wěn)穩(wěn)把控住了節(jié)目的發(fā)展走向,還得到了一個十分有魅力的稱呼——“鐵面美人”。
肖曉琳
美人在骨不在皮,但秉公執(zhí)法就必須鐵面無私,這個綽號起得相當有水平。
只不過,美人也是會衰老的,甚至衰老得比普通人更快。
《今日說法》剛開播那年,肖曉琳37歲,身處一個女性最為成熟的階段。但她也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一心撲在工作崗位上,難免對于自己的家人疏于照顧。這一點,她的丈夫能理解她,也很心疼她。
肖曉琳在準備節(jié)目的時候,經常是一天只吃一頓飯,休息時間也不夠,有時間就在背稿子寫材料。丈夫有的時候給她送飯,或者是帶著兒子來節(jié)目組探班,讓她感到十分溫暖。
肖曉琳
肖曉琳既高興又愧疚,高興的是能夠隨時隨地看到自己的家人,愧疚的是沒有盡到一位妻子的責任。
肖曉琳曾經獲得多個主持人專業(yè)獎項提名,如“金話筒”獎等。不過,獎項并不是她最在乎的。
除了自己一手創(chuàng)辦的《今日說法》之外,肖曉琳還主持過多檔央視節(jié)目,比如主持《焦點訪談》《半邊天》,離開《今日說法》后來到中央12套主持《講述》節(jié)目等等。
只不過,跟她早年間代班《新聞聯播》一樣,主持這些節(jié)目也屬于“客串”,她的精力更多還是放在了《今日說法》當中。
肖曉琳
有的時候客串主持屬于幫忙,但幫人就要幫到底,她過人的知識水平和專業(yè)能力,把代班工作也完成地很好,這讓她在央視主持界獲得了諸多好評。
很多人還因為她工作認真,送上了一個“拼命三郎”的綽號。
“鐵面美人”和“拼命三郎”并不矛盾,但是高強度的工作,讓肖曉琳的身體每況愈下。
此時的她已經接近退休年齡,工作卻還非常勞累,又不注意自我保養(yǎng),生病了或者是不舒服了還在堅持工作,總認為“熬一熬就過去了”。
肖曉琳
積勞成疾英年早逝,臨終遺言讓人們注意健康
2017年2月,肖曉琳正式退休。在當年央視的“社會與法頻道”年會上,肖曉琳進行了退休演講,內容大概是讓年輕人熱愛自己的工作,并清楚身上所肩負的普法重任。
即便是退了休,她也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工作職責。
此時她的兒子在美國讀書工作,她終于可以放下工作的勞累,回到家頤養(yǎng)天年,或者去美國陪陪兒子。
退休在家之初,她才明白工作之外的生活有多么美好。她可以每天出門買菜,跟丈夫上街逛一逛,還計劃著出門旅游,看遍祖國的大好河山。
肖曉琳(右)
然而,意外卻在此時悄然而至。有一天晚上,肖曉琳正準備休息,突然感覺腹部一陣絞痛。她并沒有當回事,以為只是鬧肚子而已。
但連續(xù)幾天,這樣的疼痛都伴隨著她,導致根本無法入睡。直到最疼的一天晚上,她的肚子像針扎一般疼痛的時候,她才考慮去醫(yī)院治療,丈夫連夜把她送到了醫(yī)院。
檢查結果讓夫妻二人瞬間呆?。耗c癌晚期,癌細胞已經擴散。
醫(yī)生說,因為長期的高強度工作,加上飲食和休息的不規(guī)律,導致肖曉琳的病情惡化速度極快,剛發(fā)現就已經是晚期。
從安享退休生活到生命時日無多,人生的大起大落讓肖曉琳夫婦一時有些難以接受。
肖曉琳(右)
由于兒子在美國,且美國的醫(yī)療比我國要先進一些,思慮再三,肖曉琳決定赴美治療,順便多陪陪兒子。
盡管她知道自己很有可能回不來,但為了那一點點希望,以及兒子在大洋彼岸的召喚,她也決定要橫跨大洋前往美國治療。
結果不出意料,病魔無情,在赴美治療不到2個月的情況下,肖曉琳就因為癌癥擴散,在兒子的家中去世,享年55歲。
肖曉琳去世的消息傳來,令不少她的好友驚訝不已。在他們眼中,肖曉琳是一個性格樂觀、活力無限的女主持人,居然這么早就離開了人世。
不光是她的親人朋友,就連觀眾都很難接受事實。在觀眾眼中,肖曉琳主持《今日說法》的畫面似乎仍在昨天,而如今卻已經天人永隔。
肖曉琳
在肖曉琳去世一年后,她的兒媳婦通過媒體發(fā)聲,透露了婆婆的臨終遺言:
“不管工作有多忙,也不要忘記休息和吃飯。千萬不能像我一樣忽視健康。只要你們健康、長壽,我就一直會陪在你們身邊。感謝你們!2017年,肖曉琳?!?/p>
這段遺言不僅發(fā)人深省,還令人扼腕嘆息。
肖曉琳早年間主持《觀察與思考》的時候,曾經花了兩年時間到大西南、大西北條件最艱苦的地方去采訪,由于帶的干糧有限,餓了只能啃幾口老玉米,有的時候一天只能吃一頓飯,水也得省著喝。
跟她同行的劇組人員都病倒了,她居然還堅挺著,完成了很多采訪任務。
肖曉琳
盡管這種不愛惜身體、飲食和休息不規(guī)律的做法不值得學習,可她對于工作的熱愛與執(zhí)著,配得上“鐵面美人”與“拼命三郎”的稱號。
其實,“鐵面美人”還有這樣一種解釋:
為了《今日說法》節(jié)目,她每天都要接觸大量案件,其中有很多大案要案,案情十分嚴重,這讓她心情也跟著沉重了起來,以至于在她面容姣好的臉上難得看見笑容。
“鐵面”和“美人”這兩個詞,就這么奇妙地在肖曉琳身上結合在了一起。
但是,鐵面不等同于鐵人,肖曉琳那些年一心撲在工作崗位上,的確疏忽了對于自己身體的保養(yǎng),以及對家人的陪伴。
肖曉琳等人
她的兒媳說,肖曉琳在臨終前曾經自我反思過,如果自己能夠更熱愛生活一些,更注重保養(yǎng)一些,或許自己還可以活得更久,退休后繼續(xù)為新聞事業(yè)發(fā)揮余熱。所以,她留下了那句遺言。
她不希望有人跟她一樣,因為積勞成疾而患病,盡管這并不現實。
遺言中,肖曉琳還提到了“感謝”二字。
她感謝的不只是自己的丈夫、兒子和兒媳婦,更有一直關心關注她的親人和朋友,以及被她采訪過的人們,還有電視機前的觀眾們。
肖曉琳
她的生前好友、湖南日報記者蔡棟曾經在文章里說:
“肖曉琳時常會感激身邊的每個人,也時常會自我懺悔。有一次在主持《半邊天》節(jié)目時她跟被采訪人交談,被采訪人是農村婦女,肖曉琳問她為什么不自強、不自立。
可事實上,她們連生存都很困難,又該怎么考慮如何自強自立呢?她覺得自己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她的心里始終裝著別人,別人心里也就會裝著她?!?/p>
所以,在匆匆告別這個世界之前,她留下的遺言并不是讓人們對待工作如何,而是要過好自己的生活,把握自己的健康。
肖曉琳
如今的《今日說法》欄目依然在播,且為更多人提供了法律層面上的幫助,這也是肖曉琳當初在創(chuàng)辦這個節(jié)目的時候最大的初衷。
倘若她泉下有知,一定會很欣慰的。
肖曉琳一直有一個愿望,就是出一本書記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歷程。2005年肖曉琳出版散文集《誰能記誰到永遠》,記錄了她的一次次感動。
我們會一直記得這位“鐵面美人”在鏡頭前的颯爽英姿。
別了,肖曉琳老師!
參考資料
[1]王奇、蔣子文.央視主持人肖曉琳患癌癥去世,曾參與創(chuàng)辦《今日說法》[N].澎湃新聞,2017-07-12.
[2]張曦.央視主持肖曉琳兩周前病逝 遺言:不要忽視健康[N].中國新聞網,2017-07-13.
[3]蔡棟.肖曉琳:誰能記誰到永遠[N].新浪新聞-人物專題,2004-03-12.
[4]尹瑋.長沙籍央視主持人肖曉琳日前病逝 省會文化界人士深情回憶[N].長沙晚報網/華聲新聞,2017-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