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是端午節(jié),當中國人開啟三天小長假,與好友親朋共慶佳節(jié)之際,俄烏沖突也迎來了第100天。
戰(zhàn)爭開始很容易,結束卻很難。不要說是我們普通人,就連不少國家的領導人,都很難料到俄烏沖突會持續(xù)如此之久。 毫無疑問,俄烏沖突是繼新冠疫情之后,對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的影響最大的因素。
時至今日,世界至少發(fā)生4個值得關注的變化,既有戰(zhàn)場之上的,也有戰(zhàn)場之外的;既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
戰(zhàn)場局勢對烏克蘭越來越不利。
戰(zhàn)場打到這個份上,俄軍的進攻和烏軍的防守都很難談得上順利,但烏克蘭已愈發(fā)呈現出“后勁不足”的態(tài)勢。
5月31日,澤連斯基在接受采訪時承認,烏軍在烏東戰(zhàn)場的局勢“非常艱難”,每天有60-100人陣亡,500人受傷。
這是自沖突爆發(fā)以來,澤連斯基第一次公布烏軍的詳細傷亡數據。要知道,基輔此前就沒有公布過幾次傷亡數據,即便有,也都是“報喜不報憂”的那種。
2日,澤連斯基公開表示,目前俄軍已控制烏克蘭大約12.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這一面積遠超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國的總和。
烏克蘭的國土面積約為60.37萬平方公里(不含克里米亞),也就是說,烏克蘭已有20%的土地在俄羅斯的控制中。
一個很簡單的邏輯是,當澤連斯基的表述越來越悲觀時,就說明現在烏克蘭的處境的確已經非常困難了。
2、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
俄羅斯是這個星球上最配得上“地大物博”形容的國家,幾乎所有資源都能自給自足,所以想要把俄羅斯從地球上抹去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餓不死”和“亡不了”并不等于“過得好”。
近10年來,俄羅斯的經濟發(fā)展一直低迷,而西方在俄烏沖突爆發(fā)后鋪天蓋地的制裁,更是讓俄羅斯的經濟雪上加霜。
根據俄經濟發(fā)展部的最新報告顯示,俄羅斯4月GDP同比下降3%,預計今年GDP將下降7.8%。
GDP下降7.8%是什么概念?
這是自1994年以來,俄羅斯GDP的最大跌幅。并且縱觀蘇聯解體至今的30年里,俄羅斯只有在1992年、1993年和1994年的GDP跌幅超過這個數。
毫無疑問,俄烏沖突對俄羅斯經濟造成的損失,是史無前例且難以估量了。
3、默克爾終于發(fā)聲了。
對于已經卸任的領導人來說,人走就應該茶涼,不再過問政事也是對繼任者的尊重。但在現在這個極其強調“政治正確”的西方政壇,這一點已經不適用了。
過去三個月,已經退休的默克爾對俄烏沖突幾乎保持沉默,這讓美國和不少西方國家對她感到不滿。
在漫天的批評聲中,默克爾2日就俄烏沖突公開發(fā)聲。
默克爾在當天的演講中稱,俄羅斯對烏克蘭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是一場“野蠻的戰(zhàn)爭”,是對國際法的嚴重踐踏,將成為二戰(zhàn)后歐洲歷史的重大轉折。
默克爾明確表示,自己的聲援對象是被俄羅斯“侵略”的烏克蘭,并稱會堅決支持朔爾茨政府、北約和美國制止這場“野蠻戰(zhàn)爭”的行為。
默克爾還認為,這場戰(zhàn)場將會對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帶來一系列的挑戰(zhàn),但最終會造成怎樣的后果,沒有人能預料。
值得注意的是,默克爾的演講是在德國工會聯合會的活動上,這是她退休以來第一次出席政治活動。接下來她還將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一場討論會,主題也同樣是圍繞俄烏沖突。
默克爾的這番表態(tài)有很濃重的“挺烏反俄”的色彩,這與她此前的風格截然不同,出乎了不少人的意外。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連默克爾這樣曾經的“歐洲鐵娘子”,也難以在西方政治綁架下獨善其身,歐洲各國領導人(特別是歐洲主要國家)的面臨的壓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4、美國也并非“只占便宜不吃虧”的大贏家。
有分析認為,美國借俄烏沖突開了歐洲的罐頭——不但靠賣武器賺得盆滿缽滿,還借機吸納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讓北約第6次東擴指日可待。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體會到了嚴重的“制裁副作用”。
在歐洲宣布立即禁止2/3俄羅斯石油進口后,國際油價再度上漲。本月1日,美國汽油價格飆升至每加侖4.67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1.3元),創(chuàng)下歷史最高水平。
高油價讓拜登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現在他每次公開露面最怕被問到的問題就是:“總統(tǒng)先生,美國油價什么時候能降下來?”
為了拉低國內油價,拜登甚至拉下臉干了這兩件事。
第一件,求助沙特。
據《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爆料,拜登將于本月訪問沙特,與王儲小薩勒曼會見,希望兩國能在遏制高油價問題上達成共識。
諷刺的是,拜登曾在上任之初公開譴責沙特漠視人權,還將其稱之為“賤民”,宣稱要對其進行制裁。
而現在,拜登卻要主動訪問這個被他稱為“賤民”的國家,多少有點打臉了。
另外,拜登此次訪問的前景不被看好。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拜登就曾試圖與沙特方面通話,但遭到了薩勒曼的拒絕。換句話來說,這事能不能成,全得看沙特的臉色。
第二件事,“求助”俄羅斯。
對,你沒有看錯。在西方對俄制裁不斷加碼的背景下,拜登1日承認,白宮目前沒有能力大幅降低油價,并暗示可能考慮采購俄羅斯石油,但前提是俄羅斯必須低價出售。
都是千年的狐貍,就沒必要玩聊齋了。但也不得不承認,即便是有求于俄羅斯,拜登也表述得不那么像“求人辦事”。但結果卻依然讓美國高興不起來。在拜登作出上述表態(tài)后,克里姆林宮迅速回應,盡管西方制裁導致俄羅斯乃至世界能源市場帶來不利影響,但俄羅斯不會虧本任何東西。
能夠預見的是,美國的高油價的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這也證明,美國在自顧自攫取利益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的危機。
最后,再簡單談幾句吧。
俄烏沖突至今已持續(xù)整整100天,這無疑是一場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所不愿看到的結果。
這場曠日持久的沖突也讓我們更加體會到,看起來習以為常的和平,其實是多么的來之不易。
我們并不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星球,我們之所以覺得動蕩與不安很遙遠,只是有幸生在了一個和平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