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幸福,全來自與內(nèi)心的幸福?!璧?/p>
《人民的名義》這部劇播出至今已經(jīng)5年了,但還是有許多讓印象深刻的角色,其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劇中的最大反派趙瑞龍。
一面是仗著權(quán)力肆無忌憚的紈绔子弟形象,另一方面又是沉穩(wěn)狡猾的公司集團的老總。如此反差復(fù)雜的角色竟然被演繹得如此的精準貼切,深入人心。
反派專業(yè)戶
提起馮雷,觀眾們心里不免會出現(xiàn)“反派專業(yè)戶”這個標簽,畢竟馮雷自出道以來,在熒幕中給人留下的形象都是壞人居多。
《五月槐花香》中的反派索巴,《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惡棍形象,甚至在新劇《巡回檢查組》中盡管并未出演反派也會讓觀眾們想入非非,在出品方媒體賬號下討論馮雷是不是反派大臥底。
看著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評論和刻板印象之下,誰又能想到,其實馮雷已經(jīng)為了摘掉自己“反派專業(yè)戶”這個帽子,而演了十年的好人了呢。
1975年,馮雷出生在一個父母都是話劇演員的文藝家庭,而同年長期在劇團的成長經(jīng)歷更是激發(fā)了馮雷的表演天賦,從7歲開始就在不少劇組出演角色,更是在13歲的時候,馮雷便登上了春晚演出。
一個在所有人看來都有著美好前途的天才童星,為什么在后來銷聲匿跡了呢?
離開與回歸
其實在當時,演員的工資與如今的“明星”是有著巨大差距的,馮雷常常感到入不敷出、捉襟見肘。甚至有次請朋友吃飯都因沒帶夠錢,而讓制片人半夜“前來救急”。
而在當時開放的市場浪潮之下,越來越多有想法的年輕人都萌生了“下?!钡哪铑^,而馮雷正是其中一員。
馮雷從擺地攤開始,到后來慢慢租起了店鋪,生意可謂是風(fēng)生水起。
在劇組和文工團時期的馮雷一個月的工資只有三四十塊,進組演戲的時候也才多幾塊錢的住房補貼,而開始經(jīng)商的馮雷一次轉(zhuǎn)手、一單買賣就能掙上千塊錢。
如此巨大的收益和回報,也讓馮雷漸漸遠離了演藝圈。
但是隨著馮雷身邊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性格老實的馮雷又缺乏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到最后甚至自己店里的員工和別人內(nèi)外勾結(jié),把從店里低價買入的打折商品在原價退回,賺取差價。
年紀輕輕,又沒有多少經(jīng)商經(jīng)驗的馮雷哪見過這種操作,在那個時候,幾乎所有的價格都是馮雷靠腦子和印象記的,并沒有像如今的小票賬單發(fā)展的那么完備。
果然在年底結(jié)賬的時候,馮雷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意發(fā)生了巨大虧損,自此馮雷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做生意的料。
但是已經(jīng)遠離了演藝圈這么久,自己又該去哪呢?如果走回頭路的話,又有誰會重新接納他嗎?
一個個的問題在馮雷腦中閃過,而就在這時,一個人的出現(xiàn)幫助馮雷度過了難關(guān),他就是張國立。
在張國立正在拍攝《康熙微服私訪記》時,正缺一個重要的反派角色,而在生意上沒什么天賦卻在表演上有著異于常人的能力的馮雷一下子成了張國立的第一人選。
而就是這次機會,便徹底把馮雷帶上了“反派專業(yè)戶”的不歸路。
“我演了十年的好人,《名義》這部劇把我害了”
“我的母親給我打電話,說我演得不錯,但是能不能多演點好人,我也滿足一下父母的期盼?!?/p>
馮雷在多次采訪當中,表達了自己想出演好人的想法,但往往事與愿違,仿佛那些需要挑戰(zhàn)、需要思考的反派角色才能讓馮雷發(fā)揮自己最大的價值,而那些正直的有些“單薄”的形象反而并不適合馮雷。
“反派”或許是觀眾們對馮雷演技的一種認可,也是馮雷自己心里一道難過的坎,甚至不知道是好是壞。
情感的歸宿
在扮演“趙瑞龍”出圈時,馮雷已經(jīng)四十多歲,而除了表演上的新聞,觀眾們似乎很少能聽到有關(guān)于馮雷的感情生活的消息。
其實不光是觀眾,就連馮雷的母親,也同樣疑惑。
在一次訪談中,馮雷更是直言,有一次自己母親問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問題”。這個突入起來的問題讓馮雷一頭霧水,不知道怎么回答。
細問之下,才明白自己的長期單身甚至一度讓母親懷疑自己的性取向有問題,這可真是讓馮雷大跌眼鏡。
但是冷靜下來仔細一想,自己這個年紀加上父母七十多歲的高齡,好像結(jié)婚生孩子的事情已經(jīng)無可避免。
“我們知道你們這個圈子流行隱婚,可是隱婚也沒必要隱瞞父母呀?!泵鎸δ赣H的質(zhì)問,馮雷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在過去確實有媒體曝光過馮雷其實有過交往的曖昧對象,但是卻沒有實質(zhì)性的證據(jù),加上當事人的否定,更讓人難以猜測。
而我們也從馮雷的經(jīng)歷當中看出,馮雷性格中的憨厚老實和對感情的負責或許是其難以找到自己合適的另一半的原因。
而在娛樂圈頗受感情爭議和不被大眾認可的公眾人物也大有人在,一生沒有孩子,將遺產(chǎn)全部捐贈的周潤發(fā),經(jīng)歷多次感情波折而單身到老的周星馳等等。
盡管是明星,依然逃不脫感情的捉弄。
小結(jié)
在聚光燈下粉墨登場的演員們扮演著無數(shù)的愛恨情仇,演繹著各種各樣的悲歡離合。其中的人物,或好或壞、或悲情或溫暖,都陪伴了觀眾們一段又一段的時光。
然而回歸到自己的真實生活中,陪伴自己的人在哪里呢。也許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年齡不應(yīng)該是綁架愛情的原因,婚姻也不一定是幸福的唯一大門,每個對生活負責和對他人熱情的人都將擁有屬于自己的幸福。
而當我們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便會了解自己的幸福。
我們無法像演員拿捏角色那樣面對自己的感情那么游刃有余,但我們可以慢慢期待緣分的到來,也許那個對的人,正出現(xiàn)在我們生活中的某個角落,訴說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