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笨鳥,但我可以學習慢慢起飛
曾看過個小作文:
“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還有第三種,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里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的。”
小朋友把逼自己學習的媽媽比做第三種飛不起來的鳥,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妄圖通過孩子學習知識改變命運。
我是農村出來的,小時候我的父母也曾和許多普通的父母一樣希望我好好學習,但從來沒有強迫,完全靠自己自覺,因為農活太多了,他們忙都忙不過來,更別說抽時間管我和弟弟的學習。
我那只讀了小學的父親,只會默默的努力工作,他用勤勞的工作告訴我們,不讀書就得去面朝黃土,在底層打工流汗。
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讀書上大學是相對較好的選擇,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更廣的世界。
不然就像那句話說的“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一天到晚只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其他什么詩書禮儀琴棋舞畫等根本就不可能去想。
但如果有機會有可能,每個人都應爭取跳得更高一些,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視界會影響你的格局和胸懷,就像有的人看了偉人名人的故事,就特別想做自己的英雄,努力讀書,學習本領,活得精彩一點。
當你嘗試著改變,你或許就變得不一樣。
人生的刺激在于它充滿了許多不確定的拐點,有的拐點很驚險,有的拐點令人驚喜。
究竟是驚嚇還是驚喜,需要智慧的判斷,和可怕的高效勤奮。生活就是要折騰,多折騰幾次,可能就習慣了。
回到開頭那個小作文,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竭盡全力培養(yǎng)孩子,無可厚非。
我們老祖宗有個成語叫“言傳身教”,不僅只是嘴上說說,更重要的是行動,你自身的行動就是最好的教育。
多少農村出來有所作為的人,不都是靠自己一點一點的更新自己的認知,才獲得更好的成長的?
所以父母不要太慌張,你可以選擇一項自己喜歡的新技能和孩子一起學習,他讀他的書,你學你的,只要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孩子自然會懂得。
就像很多孩子說讀書很苦,要背很多的知識點,記很多的單詞,而且讀書一定去學校在班集體學習。為什么要這樣?
因為學習要動腦,要消耗腦細胞消耗能量,這是對抗人性的行為,單靠個人意志力,很難做到長久的自律學習(不含特例),所以才需要學校這樣一個學習環(huán)境,通過他律帶動自律。如果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好學校,當然更利于孩子的學習成長。
依此類推,我們成人為什么要參加早起打卡,參加這個群那個群,學這個課報那個班,就是因為學習和工作技能的精進是需要動腦思考的,大腦卻本能的抗拒消耗,所以我們才需要一個環(huán)境督促和改變自己。
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小孩子呢。孩子天性好玩,你要他安安靜靜端端正正的坐著學習,這不是反人性嗎?他當然抗拒,如果勞逸結合,放學后一家人能一起學習一到兩小時,中途釋放休息聊天或一起做些游戲,那不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類似學校的環(huán)境了嗎?
人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也會條件反射的做出對應的動作,就像體育訓練一樣,刻意練習形成肌肉記憶,到點或在特定場合就會做出相應的舉動。
每個人都有成長的權利,也是必經的征程,每個人都不是父母的續(xù)集,不是子女的前傳,也不是朋友的外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腳本和人生道路。
人生要靠自己去拼,你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要隨波逐流。找準方向,認清自己,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
正如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所說:生活不能等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斗。不論其結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總不枉在這世界上活了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