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一類人:
他們,對外人客客氣氣,禮貌恭敬,經常以笑臉迎人。
可回到家中,儼然換了一副模樣,稍有不順就擺臉色,動不動就發(fā)脾氣。
家人,明明是我們最親密的人。
可為什么,我們總是把好脾氣留給外人,而把壞脾氣留給家人呢?
聽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所有包容你壞脾氣的人,都是最在乎你的人?!?/p>
發(fā)脾氣,是需要成本的。
而我們之所以,把最好的一面留給外人,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給家人,就是因為我們知道:
對家人發(fā)脾氣,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
因為,家人會無條件接受你的壞脾氣,他們,會包容你,忍讓你,理解你。
但這,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就因為,得罪家人不需要付出代價,所以就卸下偽裝,把家人當成出氣筒。
說著傷害家人的話,做著傷害家人的事。
可還是想說:
家是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地方,并不是你壞情緒的發(fā)泄場所。
生而為人,誰都有情緒上頭的時候。
我們可以發(fā)脾氣,但不該把所有的壞情緒,都留給家人。
你可以在家人面前,撒潑任性發(fā)脾氣,但社會不是你爸媽,沒人會慣著你。
在某檔節(jié)目中,主持人問周國平:
為什么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留給最愛你的人?
周國平的回答是這樣的:
因為你知道外人不會慣著你,可能反手就是一巴掌。
而你也知道家人不會離開,所以才有恃無恐。
人的天性,是趨利避害的。
外人不會慣著我們,所以我們不敢得罪,態(tài)度會客氣,情緒會溫和。
有時候,還會因為過于討好和卑微,被奚落,被欺負。
但就算在外面受再多的氣,也不敢輕易沖別人發(fā)脾氣。
不是沒有脾氣,而是明白,為了生活,有些時候不得不低頭。
發(fā)泄情緒只是圖一時痛快,背后的代價有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
家人卻不同,他們了解你的經歷,懂得你的難過。
即使你沖他們發(fā)火動怒,他們往往也會站在你的角度,體諒你、理解你。
但這,并不是我們一再傷害家人的理由。
傷害雖然可以隨著時間而淡忘,但傷痕依然還在。
我們的禮貌和尊重,溫和和柔軟,也應該留給家人一點。
如果說,“一個人對家人暴躁,對外人和氣”,是一種人性的弱點。
那么,該如何克服這一弱點呢?我們可以從這兩方面來努力:
對待外人:
1. 與人為善,是一種態(tài)度。與人為善,是我們與他人交往時,應有的態(tài)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們溫柔以待。如果遇到不友好或者算計你的人,可以參考第2點。2.學會說不,是對自己的尊重。面對自己不想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學會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也很重要。每個人,都有拒絕的權利。并不是,他人說什么,我們就要做什么。3.不取悅他人,不委屈自己。不管是人際交往,還是說話做事,只要自己沒錯,就沒必要過分遷就別人。尊重自己的內心,多取悅自己。而不是活在他人的期待和評價里。對待家人:1.別把壞情緒帶回家。對每一個人來說,不對家人發(fā)脾氣是最基本的責任。在外面遇到委屈和難過時,我們可以先把情緒處理好再回家。而不是把壞情緒帶回家,把家人當做出氣筒。2. 要懂得換位思考。與家人發(fā)生矛盾時,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家人的出發(fā)點是什么?是為我們好嗎?如果是,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溝通?經常做到換位思考,一個家庭的矛盾會減少很多。3. 情緒,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你的壞情緒,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變復雜。同時,傷害到最愛你的人。要知道,脾氣誰都有,拿出來是本能,壓下去才是本事。主持人梁繼璋寫過這樣一段話: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我們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家人是用來愛的,不是用來傷害的。往后余生,愿我們都能善待家人,與他們溫柔相處,度過圓滿幸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