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走親戚,作為一個當(dāng)代年輕人,我跟別的年輕人沒什么區(qū)別,也不喜歡走親戚。一直很羨慕那些“社交牛X癥”,但是自己卻怎么也做不來。
一年只見兩三次,一次只有幾分鐘的親戚,也真的沒有什么共同話題,只能尬聊,而尬聊又是我這種“社交自閉癥”最痛苦的時候。
所以啊,不想走親戚,可是過年怎么可能不走親戚呢?今年走親戚的時候,與一位親戚聊得比較多,他當(dāng)下的情景,讓我發(fā)覺,或許他的現(xiàn)在,就是“丁克”的未來,原來“丁克的悲哀”,一直在我眼前,我沒發(fā)現(xiàn)而已。
按照(父輩)慣例,是要在親戚家吃飯的,可是自從自己單獨(dú)走親戚以來,從來沒在誰家吃過飯,除非正好趕上飯點(diǎn),再走就不是那回事了,才在親戚家吃飯。
其實(shí)哪一個親戚家都很熱情,做的也都是好吃的,可我就是想回家喝米湯,也不想在親戚家吃大魚大肉,或許這是我自己的毛病吧。
走完倒數(shù)第二家親戚,心里一陣痛快,感覺快到頭了,硬著頭皮走進(jìn)去之后,發(fā)現(xiàn)一片蕭索,可能之前也是如此,只是由于見面時間過少,根本沒時間銘記而已。
拿著禮品與大饃,被親戚迎進(jìn)他家,走進(jìn)去之后,院里不是太熱鬧,我記得上一年來,家里有大鵝,有群鴨,還有好幾只老母羊呢,現(xiàn)在怎么這么少了。
鵝只有兩三只,鴨沒有了,羊也只剩三四個,給人一片蕭索的感覺。
屋子里面寬敞了不少,上一年來還有一個“隔斷墻”,現(xiàn)在都沒有了。
他說是塌了,他在外面,萬幸墻倒里面了。
唏噓不已的他,說今年不太好,本來有幾只老母羊,育了幾窩小羊羔,都沒活成,冬天里老母羊也病了兩只,沒救活。
他說今年運(yùn)氣不太好,家里的“物件”一個又一個地少。
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只是說:這一年我們也不太好,不過哪能一直壞運(yùn)氣,今年就該好了。
他說墻塌了,沒砸著自己,我把磚頭鋪地上了,再過兩個月,打上水泥,不打水泥的話,老鼠太多。
我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屋子里是土地,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了利落的磚地。我說:挺好的,挺好的。
他說他的,我回我的,只是看著他一臉的落寞。
臨走的時候,他給了我的小兒子二百,怎么推脫都不行。他說過年類,不能不給小孩壓歲錢。
說實(shí)話,我小時候,最喜歡這個親戚,因?yàn)樗o的最多,現(xiàn)在我卻一毛也不想要,他過得不容易。
這個親戚獨(dú)身一人,年輕時窮,連媳婦都沒有,被迫成為了“不婚”加“丁克”,時至今日,諾大的院子里,只有他一人居住,不知道他每天都是怎樣度過的,想起來,心里酸酸的。
別人放炮、包餃子的時候,他在做什么?
別人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時候,他在想什么?
別人做事,有兒女幫手,他會羨慕嗎?
“丁克”是舶來品,一般是指有錢、有另一半,但是不愿意要孩子的一種人,“不婚”則是只想享受生活,不愿意被婚姻束縛的那一類人。
“丁克”不一定不婚,但是“不婚”大概率是“膝下無人”,可憐這個親戚,兩樣都占了。
這個親戚最大的問題其實(shí)并不是沒錢,在交談中,他說養(yǎng)的羊賣賣,賣了好幾萬,鴨子跟鵝也能賣點(diǎn)錢,每一年都能收入不少,地里的糧食雖然不能掙錢,但是吃穿是不愁了。
再加上他本身也不是消費(fèi)欲望很深的人,所以日子對他來說,并不是太苦,只是不知道沒人在身邊這件事,對他來說,到底是痛苦還是快樂。
于我而言,我是認(rèn)為這并不是一件好事,更不會讓人快樂,一個人的生活雖然無憂無慮,但是精神上的匱乏與無奈,卻是最難以忽略的。
我覺得“丁克的悲哀”,并不只在于錢花完了,人還在,而是錢還在,人卻無能為力了。
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就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丁克”的話,他說如果不是自己腦梗了,可能永遠(yuǎn)不會后悔“丁克”這個選擇。
他說自己有著千萬的資產(chǎn),百萬的存款,交過的女朋友有五十多個,脾氣也很“耿直”,對于喜歡的人,花費(fèi)千金也不嫌多,對于不喜歡的人,哪怕一起看過日出,也不想花一毛錢。
五十五歲的年紀(jì),對他來說算是中年,可是病魔卻找上了他。在大路上,自己倒下了,幸虧有好心人打了急救電話,才把自己拉了回來。
自此自己就有了后遺癥,自己可以行動,但是行動不便。自那之后,自己好像忽然老了很多,沒人喜歡照顧一個糟老頭子,哪怕這個糟老頭子有錢。
其實(shí)存款百萬,在當(dāng)今社會里,并不算是太有錢,如果揮霍的話,也花不了幾年,更買不來一個人的真心。
他不止一次看到,請來的護(hù)工用一種“吃人”的眼神,從背后看他,驚悚的他換了不少護(hù)工,可是幾乎每個護(hù)工,在了解到他的家庭背景后,都會露出或多或少的“貪婪”的神情。
他發(fā)現(xiàn)后,也會以各種理由辭退他們,可是……
他說:如果我有媳婦,有孩子就好了,最起碼不用害怕這些。
雖然現(xiàn)在是法治社會,可是事情倘若發(fā)生,法律就算再嚴(yán),對自己來說,也是無用了。
沒有感情寄托,手中的財(cái)富在某些時刻,就如地雷,或許“丁克”的晚年,就是如此吧,是“悲哀”嗎?難說,反正我是認(rèn)為挺“悲哀”的。
但是“丁克”這件事是錯的嗎?
也很難說,畢竟有孩子的家庭里,也有很多雞飛狗跳,那這是不是“非丁克”的悲哀呢?
只是仔細(xì)想來,“丁克”的晚年,是一定的,而“非丁克”的晚年,并非是一定的,畢竟兒孫的態(tài)度,來源于父輩的教育,對吧。
只是要注意的是,“丁克”與否,千萬不能盲從,一定要自己從心底里做出選擇,不能是別人的勸說,不能是猛然起意,否則不久之后,肯定會后悔。
至于“丁克的悲哀”,只要鐵了心做“鐵丁”,我們這些人眼中的“悲哀”,或許他樂在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