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淡靜然
圖/來源網(wǎng)絡,與文無關,侵刪
–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什么能力最重要,但是大多數(shù)人卻沒有?”
高贊回答是:“遇事迅速恢復平靜的能力?!?/p>
很多時候,事情本身不嚴重,而是你的情緒、你的躁亂將事態(tài)擴大,亂了方寸。
遇事不慌,穩(wěn)住自己,才能平心靜氣地面對一切。
一個人掌控了情緒,一切都在手中。人生路上,情緒是我們對自己生活滿意度的晴雨表。
如果人生只學一門課,那就是情緒管理。
任何一種情緒,都在為你的人生保駕護航。
所有的情緒,本質(zhì)上都是在守護我們。
正面積極的情緒告訴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狀態(tài)已經(jīng)很幸福,或者正在接近幸福。
負面消極的情緒告訴我們,此時此刻的狀態(tài)正在遠離幸福的軌道。
情緒本身并無好壞,也無對錯,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心,讓我們想極力遠離負面情緒,追逐積極情緒。
拿破侖說,能控制好情緒的人,比控制一座城池的將軍還厲害。
情緒只有在失控的時候才是不好的。
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法庭上,律師拿出一封信問洛克菲勒:“先生,你收到我寄給你的書信了嗎?你回信了嗎?”
洛克菲勒平靜地回答:“沒有回信!”
律師又拿出二十幾封信,一一地詢問洛克菲勒,洛克菲勒都以相同的表情,給予相同的回答。
律師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暴跳如雷不斷咒罵。
最后,法庭宣布洛克菲勒勝訴!因為律師情緒失控讓自己亂了章法。
人生很多時候,不是智慧的競爭,而是情緒的較量。
任何時候,你想怎么做,都由你自己決定。
痛苦是靈魂的吶喊,困惑是智慧的開始。
你遇見的一切,讓你不舒服的一切,都是反觀自我的開始。
所有不舒服的情緒,都是一種自我保護,提醒我們留意自己當下的狀態(tài)。
遇到負情緒,不去對抗,向內(nèi)求索,放下過去,才能獲得更多自由,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簡單的事不爭吵,復雜的事不煩惱,發(fā)火時不講話,生氣時不決策。
情緒的存在,都是正常的,情緒穩(wěn)定的背后,是一個人的實力,也是一個人的格局。
人生的最大消耗,是把時間精力花在和情緒的對抗上。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
婚姻失敗,就開始懷疑人生,覺得活得太累;
與同事關系緊張,就變得郁郁寡歡,覺得人人都可惡;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說過,生活中的10%由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90%則由你對所發(fā)生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也就是說,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與我們的態(tài)度有關。
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如果生活拋給你一個檸檬,你可以榨成汁,再加點糖。
我們無法改變既定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
積極心理學認為,能讓一個人獲得幸福的,并不是壓抑消極情緒,假裝自己快樂,而是我們能否打開內(nèi)心世界,接納真實的自己。
同一件事情,看問題的方式不同,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情緒反應。
王陽明科舉考試先后參加了三次,同期的考生中,有的因金榜高中而洋洋得意,有的因名落孫山而捶胸跺足。
唯獨王陽明多次落第,仍然一臉淡然,人們以為他傷心過度或是徹底麻木了,他卻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p>
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因落第“動心”為恥。
兵家勝負,自古無常,人生在世,不是只有科舉這一條路才能到達成功。
逆時淡然,是面對各種人生際遇時表達情緒的最好方式。
每個人的情緒,就是對當下生活滿意度的映射。
八成的煩惱都來自于私欲,八成的沖突都是因為情緒化。
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杰默在《不與自己對抗,你就會更強大》中寫道,人生中大多數(shù)痛苦不是別人造成的,而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如果將情緒看作一個人,那么化解情緒,就是說服一個人的過程。
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或接受事實,或尋找出路;如果還未發(fā)生,就不要再和想象中的自己“打架”,心平氣和地去面對,平靜地與“自己”對話。
學會克制情緒,不動于氣,平和安定,是一種智慧。
如豐子愷所說,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
強大,就是能與任何不如意相處。
人最強大的能力,就是不論遭受多少困難坎坷,都能快速調(diào)整自己,不在低谷時沉淪,內(nèi)心平靜。
楊絳先生說,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成享受,是精神世界對于物質(zhì)世界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走過一個世紀的楊絳先生,一生優(yōu)雅,寵辱不驚。
她曾被分配打掃廁所,就將廁所擦洗得煥然一新;被剃了“陰陽頭”,她連夜給自己做了一頂假發(fā)……
任何時候,她都不怨不艾,總是淡然接受,樂觀面對。
80多歲高齡,先后失去女兒和丈夫,沒有比這更沉痛的打擊,但她調(diào)整好狀態(tài),帶著對親人的回憶和懷念,繼續(xù)寫稿創(chuàng)作,筆耕不輟。
只有內(nèi)心強大,才能治愈自己。
猶如蘇軾的名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所寫,“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p>
順,不竊喜;逆,不惶恐。
一個人的內(nèi)心只要足夠強大,外界的環(huán)境再糟糕,也不會影響心情,因為學會控制情緒,是一種智慧。
演說家安東尼羅賓說:一個人的情緒決定了生命的品質(zhì)。
人生就是一場體驗,觀自己,見萬物,一邊苦難,一邊快樂。
控制好情緒,才能控制人生。
允許一切發(fā)生,學會與不如意相處,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諧相處。
接納所有,活在當下,把心放寬,把事看淡。
“求不得”是常態(tài),“不圓滿”才是生活。
就像周國平說的,不管生命多么短暫,笑著生活,笑著享樂,笑著受苦,這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