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通國
因為推手技術與傳統(tǒng)槍法有諸多相通的地方,類似的方法。
楊澄甫太極拳的捋
一、兩槍相接之法如同定步推手
差不多與陳王廷同時代的著名武術家吳殳著作有《手臂錄》一書,是一部講述槍法的專輯,在這篇專輯中詳細介紹了一種雙人對抗槍術的練習方法叫作“戳革”。
“石師之教,先練戳……戳之后,乃教以革,革者堊地置后踵,不得移動,移動則手不熟,乃使善戳者如矢如電以戳焉?!边@句話的意思是說,石師父教槍,首先練戳法……掌握戳法以后,師父再教革法。革槍的人先在后腳下畫條白線,不準后退,后退則手上革法不熟練,即讓戳法好的人似羽箭閃電般戳刺。戳是進攻方法,革是防守方法。防守者后腳不得移動,讓進攻者“如矢如電戳”的進攻,防守的方法是“捉放提拿”。
槍法的原地的“戳革”,似乎與定步推手有相似之處。
二、推手重要的方法則是槍術的演化
具體到太極拳最重要的四種技擊方法找一找與槍法相似的地方。
1、棚法與槍法。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之,綜合楊家梨花槍、沙家竿子、馬家長槍的特點,編著六合之法并二十四勢繪錄。
二合云:“我掤退救護拿你槍,你扎我,我攔下,我搖花槍,乃鳳點頭?!?/p>
四合:“先有白拿槍,掤退槍救護,后有白攔進步,如貓捉鼠救護。閃賺是花槍,名曰鐵掃帚”、“我白拿進步,上扎你,你拿槍還槍,我掤退救護拿槍。”
程沖斗編著《秘本長槍法圖說》,“長槍勢圖目”中,有:“活掤對進槍勢、活掤對退槍勢、死掤對槍勢、翻身掤退槍勢”四勢。
吳修齡《手臂錄》卷二之之蒼龍擺尾勢云:“古訣云,乃掤退救護之法,電轉風回,驚破梨花閃賺”,“彼若單殺手來,我掤起即勝?!?/p>
《手臂錄》卷二之篇,吳修齡對“掤法”相關的術語作了簡要的解釋?!皰颍航抑笳?,從下而起?!?,“掤靠:拖刀勢。誘敵戳來,我從下掤起其槍,反戳?!?/p>
是否與太極拳“掤法”一脈相承。
楊澄甫太極拳的棚
2、捋法與槍法。
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攬雀尾之捋法云:“將右足向右前邁出,曲膝踏實,左腳變虛,身亦同時向右拗轉。眼隨往前看,左右手同時圓轉,往前出動,右手在前,手心側向里,左手在后,手心側向下。轉至右手手心向下,左手手心向上時,速將我右腕里面貼彼肘上臂部外側,左腕外面貼彼肘下臂部外側,全身坐在左腿,左腿變實,右腳變虛,往我胸前左側捋之,則彼之身法即隨之傾斜矣?!?/p>
這兩節(jié)其實只是起筆由左而右,再由右而左,兩手一翻一覆,畫了半個8字而已。楊澄甫將這半個8字,統(tǒng)稱為攬雀尾之捋。
這一技法與吳殳輯編洪轉的《夢綠堂槍法》之槍法八母之“擄”勢的技法要領極為相近:“我立高勢,彼于圈里扎我膝腳,我兩手離胸,前手一覆,后手一仰,腰力向前一擺,擄開彼槍于圈里,就勢將彼手壓下,前手抬上,扎彼心穴”。吳殳在《手臂錄》卷二之“革法”中,對“擄”有進一步的闡述:“滄塵子曰,封、閉、提、拿,古人立此四法,非獨攝盡諸法,亦欲人知上下來槍,皆同于無,而專注力于中平之封閉也。洪轉補之以‘擄’,而又加攔、還、纏,以為八槍母。夫‘擄’,即提之次”。滄塵子系修齡自號。在同書卷一之“圓圈分形詳注”中,合計十三形槍勢圓圈,有兩形提及“擄”法。不論是捋、擼還是擄更加貼近于太極拳作為武術的技擊特征。
三、擠法與槍法。
陳炎林編著的《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擠”云:“捋之勁將盡時,右手掌隨轉翻向胸部(較掤式為低),左手掌貼于右肱內(nèi)部(左手臂較掤式為平),隨腰腿勢,兩臂向前擠出。屈右膝成弓步,右步實,左步虛,沉肩垂肘、虛靈頂勁、含胸拔背、眼神前視,尾閭中正,氣沉丹田?!?/p>
右手掌較掤式為低,左手臂較掤式為平,一低一平,兩手合作擠壓之勢,就與右掤勢之向上向外之勢截然不同了。
吳殳《手臂錄》卷二“行著”之“擠”云:“擠:敬巖楊六郎鎮(zhèn)守邊墻勢中,開槍手法也。兩腕略轉向右,下纎月形?!本硪恢皥A圈形分詳注”中:“擠作此形,左畔少,纎月形也。近身處,關系重,不可用巧法也。只用左偃月。” 吳殳《器王正眼無隱錄》之“游場革法”載:“擠:扳欄窺井手法。”
倘若徒手作槍勢,依照上述動作要領一一比劃,不難發(fā)現(xiàn),身形手勢儼然是左手掌翻向胸前,右手臂貼向左臂的左擠式。
楊澄甫太極拳的按
4、按法與槍法。
太極拳遇敵襲擊時,用勁抑按敵人各部,使其勁失效,曰按”。
“按,捺也”; “掤捋擠按”之“按”也作“捺”。
吳修齡《手臂錄》卷二《馬家槍二十四勢說》之“鐵牛耕地勢”云:“此勢手法有二:硬槍搗碓而入,軟槍捺彎而入”?!稗鄰潯敝猓平栌脮莘?,類似推手之按。
由此看來,棚捋擠按的技法由槍棍等技法演化而來的說法是有讓人信服的地方。
5、太極拳戰(zhàn)術與槍法
《手臂錄·槍法微言》記錄了洪轉論槍法:“柔能制剛,弱能勝強,此即中軟破硬之法也!彼以硬來,我亦以硬抵,是為犯‘硬’,力弱者必敗,力等而斗久,何能必勝?若于彼用力剛猛之時,我行‘穿’、‘勾’、‘退步’之法以避其力,俟彼進深,猛氣已過,乃移身斜步扎之,即巧法中之斜步‘單殺手’也,此時彼亦無所用其力矣!我變?yōu)檐?,使彼氣力落空,然后相其無備之處取之。此皆‘以軟破硬’也”。
這是最早出現(xiàn)“以柔克剛”,“ 以弱勝強”的文獻記載。
對方用“剛猛”之力打我時,“我行‘穿’、‘勾’、‘退步’之法以避其力”是牽動對方之意。我槍先發(fā)吸引對方猛力提拿是“引進”,我變?yōu)檐洠贡藲饬Α奥淇铡?。太極拳《打手歌》中“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高度概括了洪傳對槍法戰(zhàn)術的論述。
太極拳推手技法中“沾連黏隨不丟頂”在槍法中也有體現(xiàn)。
石敬巖槍法云:“于其忽退時,能追人粘住,不令脫去,則勝。不然必敗,難哉!”“追人粘住”是“粘連黏隨”,“ 不令脫去”是“不丟”。《紀效新書》中有“不招不架”,“順人之勢,借人之力”是“不頂”的意思。
從文獻的咬文嚼字中分析,推手戰(zhàn)術也似乎應該是從前代的槍術方法總結演變而來。
三、總論
這種類比式的推論是真的嗎?
最先發(fā)現(xiàn)推手和槍法技戰(zhàn)術相似之處的是《中國太極拳史》作者于志鈞,于認為推手技術“抄襲”了早于它或是和它同時代的槍法。
從歷史資料上看,陳氏拳術的推手技術直到陳發(fā)科時代尚且只有進一步退一步的雙手推手,比起后來各個流派豐富發(fā)展起來的多種多樣的推手練習方法楊露禪將要去學習的陳氏推手技術還是粗糙而簡陋的,是否從一個小側面反映了陳氏拳術推手技法的初創(chuàng)性?當然,這只是善意的猜測。
可是,這樣下結論是否倉促而簡單了!
盡管武術諺語中說,武術器械是手臂的延伸,但是武術兵器終究有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這不是手臂和拳腳所能夠比擬的;反過來說,拳腳的運動規(guī)律也不能盡在武術器械的規(guī)律中呈現(xiàn)。
無論是戚繼光《紀效新書》的槍法或是吳殳著作《手臂錄》中的槍法都不可能比葫蘆畫瓢地照搬到推手技術中。稍稍了解一點推手技術和槍法的人對二者的比較中,都應該能體悟到二者的不同。
參考文獻
于志鈞.中國太極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