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渡蘭君
來源:渡蘭(ID: dulantea)
01
人生只有一條路獨行,卻留給了我們兩個方向:去有所往,歸則有家。
一端以夢為馬,勇闖無限希望;一端三餐避雨,安撫零星失望。讓人既有強大的力量,又懷著溫暖的光。
未來,我們到底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十八歲時的眼神真摯迷茫,進入求學的大門,還是謀一份客觀的收入,沒有答案;
三十八歲走過生活荊棘,家庭與事業(yè)該如何平衡,每一個選擇就是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六十八載光陰一過,早已不悔不惑,所立之身,也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一步無法跨到未來,但一步步的堅持,才能讓未來近在咫尺。
既已有方向,那便帶好行囊和堅毅的目光,裝著家的支持和自己的決心,未來再遙遠,它們陪你風雨兼程。
02 去有所往,是不饒的志氣
人活一次,當有一段奮不顧身揮灑過汗水的青春,當有一段日后回想起來仍熱血沸騰的故事。
中國教育史上有這樣一個奇跡,集合了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高校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
培養(yǎng)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振道,八位包括趙九章、鄧稼先等在內(nèi)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六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以及一百多位兩院院士。
令人敬佩、值得學習的,是每一位求學之人對知識的熱愛,對精神追求的堅毅,是每一位中國人心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
為求學,一部分體檢合格的學生及教職工,步行穿越湘黔滇三省,歷時68天,行程超3200多里,終于抵達昆明校舍。
若不是這趟翻山越嶺、淌過農(nóng)村疾苦,師生們不會認識到城市之外的中國,正在面臨一場怎樣的國難。
求學時,教室外是飛機轟炸,因為敵人知道,只有炸掉做學問的地方,才是斷了中國人的根。
可每遇空警響起,老師護擁著學生躲入防空洞內(nèi),不是一場激烈的學術討論,就是一段激昂的家國演講。
所有人心里都堅信著,去有所往,求學救國,無問西東。
生活縱然普通平常,但你大膽志在四方,不要在最能成為國表社棟的年紀,選擇了好逸惡勞。
心有大志,做好小事,我們的旅途一定會通往萬千星光。
03 歸則有家,是不屈的底氣
志氣,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底氣,決定一個人不會跌多痛。
歸則有家,可以理解為“永遠都有讓你心安的地方”,可以是父母的養(yǎng)育、伙伴的信任、鄰里的相助和社會的善意。
父母給予我們最大的支持,一碗飽飯、一身穿暖,隨時等你回家的燈;朋友給予我們最大的幫助,同甘共苦,劫難共渡。
自己孤身在外打拼,家人的關心可能遙遠,身邊的關心卻從未減少。
哪怕是叫不上名字的陌生人,也可以是溫暖的存在。
讀書時每天光顧的早餐店,老板也會偷偷算著你的時間,提前給你煮好一碗“老樣子”;
清晨上班的早班車,來來去去都是那幾位司機師傅笑臉相迎,有時你起晚了,發(fā)現(xiàn)車子還在站里等你。
不要辜負世間的好意,有了這些溫暖的力量做心的養(yǎng)分,當我們脆弱無助、受傷時,也可以柔軟地落地。
當一個人有了愛的滋養(yǎng),有了想要守護的原則,他的為人才有態(tài)度,他的處事才有底線。即使遭遇挫折失敗,也不會跌得太難看。
歸則有家,走累了,就回趟家,回到一生最溫暖的地方;走遠了,就停下來想想,當時是什么樣的初心出發(fā)。
一個強大的人,背后總有溫柔做底氣。
希望每個人都不迷茫彷徨
找到自我,堅守自我,實現(xiàn)自我
【作者:渡蘭君,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渡蘭(ID:dulantea)。用美文,做你心靈的擺渡人?!?/p>
END
編輯:張艷紅
校對:王 焱
主播:劉玉婷
監(jiān)制:仇 博
感謝陪伴,祝你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