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儒風君
三不笑
不笑貧。沒有人生來就站在“金字塔頂端”,生命的前半場,我們曾分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一腔熱忱為理想而拼搏。那時候也有些莽撞,更有些寒酸,但仍能咬著牙關(guān)暗自努力,不卑不亢,謙卑又刻苦……
在一檔綜藝節(jié)目中,幾位年輕人演唱的《莫欺少年窮》上了網(wǎng)絡(luò)熱搜,“出來做事都會有輸有贏……就算上刀山,也要接過火炬……”有網(wǎng)友留言說:“這首歌太共情了,好像看到了曾經(jīng)的自己?!?/p>
這幾個年輕人初在鄉(xiāng)村“舞臺”表演時,有過臺下沒觀眾的尷尬,也經(jīng)歷過被人嘲諷的場面。但他們手中緊握著夢想的“火炬”,每天練習,堅持創(chuàng)作。直到他們走上了真正的舞臺,讓更多人見證了他們的綻放。
人生路上,每個人的志氣都值得被尊重,每一個追夢人都需要被耐心對待。上坡時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下坡時也不要自怨自艾。
不笑愚?!兜赖陆?jīng)》里講:“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闭嬲穆斆魅?,往往都有點“傻氣”。
老子說:“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痹S多人看起來都精明世故,唯獨我悶頭不理俗務;還有許多人整日瞪大眼睛,誓要把這世間看個清清楚楚,唯獨我迷迷糊糊。
老子自嘲是個愚人,這種“愚”并非真正的笨,而是淡然無憂。人生起起伏伏,總會有高峰、有低谷。別人清醒的時候你可能迷糊,別人迷糊的時候你又是清醒的。
人們常說“難得糊涂”,做到了這一點,人的胸襟便像大海一樣,既能收攏涓涓細流,也容得下一切塵垢。面對相處中的點滴,裝裝“傻”,勝過能言善辯;懂退讓,勝過事事算清。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更沒有盡善盡美的事。說話不必遮遮掩掩,做事不用畏畏縮縮。人生無非兩件事:忙起來,清醒做事;閑下來,糊涂做人。
不笑短?!兜茏右?guī)》有云:“人有短,切莫揭。”看似無傷大雅的玩笑,卻有可能傷到別人的自尊。
行事之惡,莫大于苛刻;心術(shù)之惡,莫大于陰險;言語之惡,莫大于造誣。傷人以言,甚于刀劍。語言能夠撫慰傷痕,也能夠揭人傷疤。有些言語讓人感受到的錐心之痛,遠遠超過我們所受到的傷害。
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缺陷和不足。所以在言語出口之前,請考慮三分。
《孟子》中有云:“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本幼罡叩臉藴示褪且陨埔獾膽B(tài)度尊重他人,與他人真誠相處。
別人的缺點,最好點到即止;別人的糗事,最好閉口不談。給別人留臉面,就是給自己留體面。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
兩不叫
不叫苦。季羨林曾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宕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風順,遇到問題時,該意識到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對抗問題”?!案淖儭笔墙鉀Q問題的方式,“叫苦”就是對抗問題的方式。
生活有順遂就一定有逆境,有繁華就一定有低谷。身處繁華中,要嚴于律己;遭遇低谷時,不要自暴自棄。
不驕不躁,不卑不亢,這才是成年人最好的姿態(tài)。
不叫板?!皬娬摺笨偸侵t卑,而“弱者”才會處處跟人叫板。
建安十三年,司馬懿入朝任職,此時曹操手下還有一名官員,叫楊修。論才情,倆人不分伯仲,一度深受曹操賞識。但為人風格上,兩人完全不同。
恃才放曠的楊修總喜歡處處和人叫板,賣弄學識。而司馬懿卻能做到藏鋒守拙,和氣待人。結(jié)果,惹是生非的楊修,處處碰壁,最終落得個被曹操處死的下場。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好勝人者,必無勝人之處;能勝人,自不居勝。一個人境界越高,姿態(tài)便擺得越低,越是智慧,越是不露鋒芒。
謙和待人,不是低聲下氣,而是不卑不亢、以德服人。人到中年,當以修身為要。以謙遜之心待人,自然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一不鬧
不鬧心。
張大千曾在英國,舉辦過一場個人畫展。當時國外鮮少見到水墨畫,參觀者們頗為新奇。張大千即興發(fā)揮,畫了一幅水墨牡丹。收筆時,他口含清水,均勻地噴在畫紙上。紙上的牡丹遇水,綻放得更加靈潤動人。
有人不屑地說:“原來中國畫家,繪畫全靠噴口水,真是可笑。”張大千笑而不語,并沒有加以理會。
生活縱有疾風起,只要內(nèi)心充實豐盈,常懷歡喜,不缺良善,不被任何惡意詆毀和困難打擊影響到好心情,自然會被歲月溫柔以待。
學會調(diào)節(jié)情緒,做一個內(nèi)心有光的人,才能無懼歲月沉浮。
智者既懂得取悅自己,也不忘取悅他人,任憑世事變遷,都能腳踏實地過好自己的生活。
往期推薦:
夜讀丨人到中年:清醒做事,“糊涂”做人
夜讀丨人生有三錯,一步踏錯,步步錯
夜讀丨茶壺、筷子、屏風,蘊含著中國人三種修身哲學
主播:朱勇
聲樂與語言藝術(shù)老師,電臺、電視臺主持人
用心發(fā)聲,用愛傳音
文章來源: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
作者:儒風君,關(guān)注儒風大家,讀懂中國文化。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編輯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