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娛樂圈里有這樣一位傳奇女性,她活得肆意勇敢,氣質(zhì)卻如同一朵馥郁芬芳的百合花,高潔而優(yōu)雅。
她是羅大佑愛情里的小妹,讓李宗盛知道什么是愛的代價。黃霑評價她是才子的“教母”。
她的名言是:“不可一日無戀愛。”
沒錯,她就是張艾嘉。
在《朗讀者》節(jié)目中,張艾嘉說“自己一輩子愛才子,到老都是?!?/p>
所以,她的半生故事大多都與才子有關(guān)系。
01
1953年,張艾嘉出生于中國臺灣。
從當時的環(huán)境而言,她算是出生于一個金貴的家境。
爺爺張子奇曾是解放前的天津市副市長。外祖父魏景蒙曾為臺灣新聞局局長。
叔叔張北海是著名作家,這樣的家族,地位、身份、財富等樣樣俱全。
不過,這一切并沒有給張艾嘉帶來什么,父親在她一歲左右因執(zhí)行任務(wù),空中遇難不幸離世,張艾嘉只能與母親相依為命。
不久母親改嫁,童年的張艾嘉只能跟著祖父母生活。
但隔輩的愛,讓張艾嘉從小開始叛逆。甚至把外公稀少的喀什米爾羊毛毯從中間剪開,外公不但沒有一點脾氣,反而還夸她,“穿這個披風挺好看的”。
到12歲時,母親把她接到美國讀書。
中學(xué)時期,正值美國文化大爆發(fā)時,滿大街都是嬉皮士文化。
女性解放運動,開放與自由的觀念,一時間讓美國人像瘋了一樣,張艾嘉在這種環(huán)境下,也開始放飛自我。
她滿手戴著戒指,頭戴花環(huán)打著赤腳在公園唱歌,整個人像變了一個樣子。
母親看不慣,說她一點沒有女孩子的模樣。叛逆的張艾嘉,直接把長發(fā)剪成短發(fā),干脆做起了假小子。
她穿著超短裙,游走在各種派對之間,瘋狂的談著“短暫”的戀愛,還去參加游行,在街上大喊口號“Make love,not war”。
母親魏淑娟知道后,又擔心又生氣,索性直接讓她回到臺灣。
回去之后,就被母親送到了圣心女子高級中學(xué)。
這所學(xué)校是出了名的嚴格,但對撒野成性的張艾嘉來說,并不起作用。
西方的獨立和自由,早已讓她養(yǎng)成了我行我素的個性。
即便管理嚴格的圣心女中,也沒能阻止張艾嘉四處唱歌跳舞、參加派對活動的習(xí)慣。
也正是因為一次派對活動,讓張艾嘉結(jié)識了徐匯中學(xué)的劉文正。
不過,張艾嘉潑辣的風格與劉文正的風情,始終有點“格格不入”。所以,劉文正把目標轉(zhuǎn)向了她的同學(xué)。
后來,張艾嘉越發(fā)覺得讀書無聊。她開始一邊學(xué)習(xí)唱歌,一邊開始做各種兼職工作。
16歲時,開始以學(xué)生歌手身份參加電臺、電視臺的各類節(jié)目。之后參加了中視的《每日一星》。
1972歲,青春靚麗,唱功不俗的張艾嘉被嘉禾電影公司老板鄒文懷看中。很快,張艾嘉被嘉禾簽約,成為正式藝人。
她的才華和肆意張揚的勁頭,十分受老板鄒文懷的喜愛,并親自為她取藝名為“張艾嘉”,寓意就是“愛嘉禾”的意思。
從出道就開始力捧,直接搭檔票房保證的許冠杰出演《龍虎金剛》。
這部影片,無論是演員還是制作班底,在當時來說,個頂個的是“頂流”。
導(dǎo)演是羅維,執(zhí)導(dǎo)過李小龍的《精武門》,男一號是武俠片第一小生王羽,就連許冠杰也只是戲中的男二,可見張艾嘉有多受嘉禾的寵愛。
但一年后,事業(yè)剛有起色,她卻與有婦之夫金川談起了戀愛。
這個金川,絕不是等閑之輩,有家室的他,除了張艾嘉,還與一位叫金燕玲的女演員保持著關(guān)系。
一時間,原配、金燕玲、張艾嘉。幾個女人爭風吃醋十分轟動,四角戀發(fā)展到最后,女武生出身的沈芝華(金川原配)和金燕玲在機場狹路相逢,上去直接就是一頓耳光,扇的金燕玲兩眼冒金星。
此事讓金燕玲名聲盡毀,事業(yè)一落千丈,最后只能走香艷路線,而沈芝華則與金川離婚后遠走他鄉(xiāng)。
公司的高管知道后,嚴令張艾嘉盡快分手,以免產(chǎn)生不良緋聞影響。
但她一向習(xí)慣自由的個性,對公司的要求并不理睬。
最后,在家人朋友的調(diào)解下,與嘉禾公司和平解約。
解約之后不久,她與金川的戀情也走到了盡頭。
因為這場事件,讓張艾嘉埋沒近4年時間。
02
離開嘉禾之后,直到1975年,張艾嘉才等到戲約。
導(dǎo)演丁善璽邀請她出演《八百壯士》,并且給的是女一號的角色。
張艾嘉對于這個戲約十分開心,同時也非常重視。了解片中人物是個游泳健將,她馬上開始學(xué)習(xí)游泳,每天至少有半天時間都是在練習(xí)游泳。
但就在一切準備就緒,只等進組正式開機。
但等來的卻是,林青霞取代了她的角色。
為此,導(dǎo)演丁善璽連連道歉,只能給她安排不太重要的角色。
張艾嘉并沒有計較,反而欣然接受了這個小角色。
電影上映后,林青霞憑借此片斬獲了最佳女主角獎。
張艾嘉雖然沒有任何收獲,但她被音樂制作人、導(dǎo)演劉家昌看中。
1976年,張艾嘉成為劉家昌執(zhí)導(dǎo)的《梅花》的女主角。
在拍攝期間,兩人傳出了緋聞。并被爆出疑似二人同居。
《梅花》上映后,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張艾嘉也因此名聲大噪。
同年,她又出演瓊瑤的《碧云天》,憑借該戲中精湛的演技,一舉拿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大獎。
隨后,她的演藝事業(yè)逐漸騰達,成為那個時代耀眼的明星。
這時的劉文正褪去了當年的青澀,在師傅劉家昌的幫助下,已在樂壇坐擁一片江山。
1977年,張艾嘉搭檔劉文正聯(lián)袂主演電影《閃亮的日子》。
劉文正帥氣俊朗的外表和不可多得的才華,早就讓張艾嘉心動不已。
這一次,她不想再錯過這個機會。
于是她主動出擊,上演了一出女追男的浪漫戲碼。
但劉文正依然不為之所動,原因是他覺得張艾嘉太漂亮了,追她的人太多了,一點安全感沒有。
正當張艾嘉黯然神傷時,羅大佑出現(xiàn)了。他正在為影片制作主題曲《閃亮的日子》。
此時的羅大佑還是一名醫(yī)學(xué)院的學(xué)生,課余搞搞創(chuàng)作。
兩人一見如故,在一起探討音樂,暢談人生理想,慢慢地互生情愫。
兩個人從合作到暗暗相戀,感情直線升溫。
但令人意外的是,1979年,在友人的介紹下,張艾嘉與劉幼林相愛。
劉幼林年長張艾嘉16歲,當時是美聯(lián)社香港分社的社長。
她們兩人走到一起,很多人持反對意見。當張艾嘉決定結(jié)婚時,所有人都站出來反對她,提醒她不要一時被愛沖昏頭腦。
倒是她的母親比較贊同這樁婚事,母親從舊式社會走過來,所以覺得女人需要依附有權(quán)勢的男人,才能體面地過完一生。
那一年,張艾嘉25歲,成功嫁入劉幼林的豪門,本以為從此可以過上相夫教子的悠哉生活。
可是沒多久的時間,她就開始厭倦這種生活了。
每天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張艾嘉越來越覺得她的生活過于平淡。
這也使她與劉幼林的感情生活漸行漸遠。不甘平庸的她,沒多久就重新返回演藝圈。
1981年,張艾嘉受邀主演柯俊雄導(dǎo)演的電影《我的爺爺》。張艾嘉憑此片斬獲金馬獎影后!
但不知道什么緣故,剛迎來演藝事業(yè)上的輝煌,她卻又轉(zhuǎn)向了歌唱事業(yè)上。
一向我行我素的張艾嘉,直接加入滾石唱片。
而這時的羅大佑已經(jīng)從一名醫(yī)學(xué)生,成長為享譽一時的音樂制作人了。
他與張艾嘉3年前的緣分,再一次被點燃。
盡管張艾嘉已為人妻,但她與羅大佑朦朧的關(guān)系,還是讓外界傳出了一些緋聞。
而且,羅大佑更是用了五年時間,為張艾嘉創(chuàng)作首張專輯《童年》。
這張專輯的每一首歌,似乎寫滿了羅大佑的愛。
那時,羅大佑喜歡寵溺地稱呼張艾嘉為“小妹”。
所以,張艾嘉有一首歌叫《小妹》,這首歌就是羅大佑對張艾嘉感情的表達,希望她永遠是他的“小妹”。
這個昵稱從此也成為張艾嘉的另一個稱呼,至今圈內(nèi)還有很多人習(xí)慣稱呼她“小妹”。
可她與羅大佑的感情,也只維持了一年的時間就結(jié)束了。
羅大佑曾用“掉進麥芽糖池子里”來形容兩人的相處,似乎是想表達愛情甜蜜但也黏膩的感覺。
03
結(jié)束羅大佑的“歌唱事業(yè)”后,張艾嘉又開始琢磨執(zhí)導(dǎo)影片。
這時,一名叫楊德昌男人,放棄了美國令人羨慕的工作,回到臺灣闖蕩影壇。
在張艾嘉的邀請和扶持下,楊德昌開始試水,執(zhí)導(dǎo)了電影《十一個女人》中的《浮萍》單元。從此,正式進入影視圈。
楊德昌很特別,在一群人中間,他總是冷靜地坐在一旁,只是偶爾蹦出一句話。
一邊的張艾嘉,看著滿腹才華的楊德昌,春心萌動。
兩人合作的電影取得不錯的口碑時,緋聞也是傳的沸沸揚揚。
交往期間,楊德昌更是幫助張艾嘉取得“新藝城”中國臺灣分公司總監(jiān)的寶座。
但當時的電影市場競爭激烈,當年虞戡平執(zhí)導(dǎo)歌舞電影《搭錯車》斬獲金馬獎11項提名,最終奪得最佳男主角、最佳電影原創(chuàng)音樂、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等4項大獎。“新藝城”在臺灣市場徹底站穩(wěn)腳跟。
這里面5首電影原創(chuàng)歌曲,其中3首由羅大佑操刀。
但張艾嘉并不認同電影的發(fā)展趨勢,她一直堅持走文藝電影路線。
可公司高層并不采納她的意見,屢試不爽的她,一氣之下辭掉了總監(jiān)的位置。
1982年,張艾嘉和劉幼林的婚姻走到了窮途末路。
巨大的年齡差,帶來的鴻溝終究難以逾越。
兩人時常爭執(zhí)不下,索性分居了。
不安分的內(nèi)心,讓她丟掉楊德昌,又與羅大佑探討起音樂。
1985年,張艾嘉與劉幼林結(jié)束了6年的婚姻。每當談到這段婚姻時,張艾嘉坦言:“有愧于他”。
這一年,躊躇滿志的李宗盛,在女友鄭怡的推薦下,進入了滾石唱片。
彼時被稱為“小李”的李宗盛一出場,就為張艾嘉送上《忙與盲》的專輯。
他為張艾嘉操刀制作的《忙與盲》開啟了“概念專輯”的風潮,拿下1985年度百大唱片第19名。
同年,兩人還聯(lián)袂在《最想念的季節(jié)》中扮演一對假戲真做的夫妻。
高頻又默契的合作令緋聞不脛而走,兩人的關(guān)系撲朔迷離,而張艾嘉這個唯愛主義者卻完全不在乎外界的猜測。
或許,《愛的代價》是兩個人的衷腸。就像多年后,李宗盛的演唱會上,作為嘉賓的張艾嘉問他:“這么多年,你到底有沒有愛過我?!?/p>
一時語塞的李宗盛只能用《愛的代價》回應(yīng)她。
提到她與李宗盛時,張艾嘉曾在節(jié)目中說:“曾經(jīng)有機會,但停止了?!?/p>
也是這一年,一次聚會上,張艾嘉遇到香港富商王靖雄,兩個人很快纏綿到一起。
王靖雄是一個有婦之夫,還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但張艾嘉她卻無暇顧及這些,想愛就愛了。為了這個男人,她默默地守著地下戀情。
那幾年,是張艾嘉人生道路上最輝煌的時刻。
先是自編自導(dǎo)自演的《最愛》,把她推向巔峰。獲得了包括最佳導(dǎo)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編劇和最佳插曲四項金像獎提名,并最終收獲金像和金馬影后。英國國家電影院為她舉辦“向張艾嘉致敬”焦點專題。
之后,又被杜琪峰看中,邀請她與周潤發(fā)出演《阿郎的故事》,雖然她依舊是鐘情于文藝片。但她的演技得到行業(yè)內(nèi)外的一致稱贊,無形中她被推向神壇。
1987年,她自導(dǎo)自演的電影《黃色的故事》中一首《一場游戲一場夢》直接改變了王杰的人生。
一時間,張艾嘉成了殿堂級人物。
但是,一則爆炸性新聞,又將她從神壇跌到低谷。
1990年8月,張艾嘉未婚生子的消息曝光,輿論一片嘩然。
面對外界的疑問,張艾嘉選擇了沉默,拒絕回應(yīng)孩子的任何消息。
直到一年后,王靖雄正式辦妥離婚手續(xù),緊接著和她低調(diào)補辦了婚禮,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文藝女神最終的選擇還是一個安穩(wěn)妥帖充滿煙火氣息的歸宿。
04
與王靖雄這段感情當時也給她招來不少罵名,但為愛賭注一切的她卻無怨無悔。
或許是張艾嘉找到了理想的知己,婚后的她再也沒有傳出與“才子”的緋聞。
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事業(yè)上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1992年,和朱衛(wèi)茵越過平淡的李宗盛,想起當年的張艾嘉,不禁潸然淚下,寫下那首《愛的代價》。
外界一直傳說,李宗盛寫的《愛的代價》,其實,是對她半生情路的感言,“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仿佛在訴說戀愛至上漂浪許久的她終于可以安定的釋然。
如果說李宗盛把所有的浪漫都寫給了林憶蓮,那么太多的疼惜都寫給了張艾嘉。
1994年,張艾嘉回到了臺灣,全身心投入文藝片的創(chuàng)作中。
《少女小漁》捧紅了劉若英,《心動》讓她獲得第一個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不過,此時的張艾嘉把養(yǎng)兒育女當作最大的事。
兒子奧斯卡出生后,她的重心漸漸的轉(zhuǎn)移孩子身上。
對孩子的培養(yǎng),完全是按照貴族王子的標準。
小小年紀就要求他會說英語,會彈鋼琴,會從容面對攝像機。
后來,她又將兒子推上國際童裝秀,在臺灣火爆熒屏。
也是因為兒子奧斯卡,改變了張艾嘉火熱的個性。
2000年,曾為張艾嘉做裝修的三個工人,在奧斯卡放學(xué)途中將他綁架了,并且索要1500萬的贖金。
最終,經(jīng)歷6天驚悚時間,警察將奧斯卡成功解救出來,但這讓小小年紀的奧斯卡產(chǎn)生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從此,張艾嘉也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那么忙碌,不再追求各種理想,她甚至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專心地陪著兒子奧斯卡。
就這樣,整整三年時間,張艾嘉似乎成了一個專職的媽媽,除陪伴奧斯卡之外,專心做慈善,還收養(yǎng)了一個9歲的自閉癥女孩。
直到有一天兒子奧斯卡開口叫“媽媽”,那一刻她淚如雨下,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張艾嘉的包袱終于放下。
經(jīng)過這場事件之后,張艾嘉對待生活變得更加理性了。這也讓她的作品變得更加的溫暖與親情。
2004年,她自編自導(dǎo)自演的《20,30,40》,讓不同年齡段的人從影片中看到自己。
她把青春的美麗和殘酷,成年的矛盾與尷尬,老年的無奈融入在她的作品中。
讓不同年齡的觀眾,都能從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就像她曾經(jīng)和劉若英講:“女人30-40歲是非常美麗的年紀。40歲后,是承擔責任的時候,對老人、對孩子、對家庭、對社會?!?/p>
曾經(jīng)的張艾嘉叛逆沖動,敢于嘗試和表達。情路上的灑脫,一直讓她備受爭議,也曾遭受各種抨擊。
可她就是讓自己活得精彩,揣著好奇心嬉戲游走在世間。
她也從不掩飾自己的情路荒唐,也并沒有因為歲月磨礪而顯現(xiàn)出造作。
仿佛時間給她的皮囊刻了劃痕,靈魂卻從未改變。依然自在自得,像個純真的少女。
2014年起,張艾嘉開始擔任臺灣金馬獎主席。
她可以說是香港、臺灣電影新浪潮的親歷者。
她更是演員、歌手、編劇、導(dǎo)演、制片人、出品人,在多個領(lǐng)域留下自己才藝閃耀出的光芒。
卸任金馬獎主席的那天,她為每一位提名的人準備了一雙帆布鞋。
并寫道:“我才不過64歲,跑起來,路仍長?!?/p>
如今,68歲的張艾嘉,再也承受不起愛的代價了。
曾經(jīng)的叛逆少女,在苦痛掙扎中,終究還是被歲月磨平了棱角。
很多人覺得張艾嘉幸運,尤其很多女性羨慕她的個性,因為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她身上那些知性優(yōu)雅、肆意飛揚的標簽也習(xí)慣性的給人一種印象。
曾有人問她:“你覺得自己人生最遺憾的是什么?”
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沒有。”
她的人生活得通透自在,如今又是家庭幸福美滿,事業(yè)成功!實足的人生贏家,何來遺憾之談。
結(jié)束語
很多人好奇,她為什么可以活成這樣?張艾嘉自己的答案是,“我是常常把自己弄得一身是傷,但爬起來還是要去打仗的人”。
她不是沒有低谷,只是從沒有因此放棄探索和嘗試。
就像她不折服歲月,64歲的時候,依然自信的地說,還能跑起來。
其實,她就是以一種更積極的姿態(tài),去看這個鮮活、有趣的世界。
在張艾嘉身上,能看到一種獨特的魅力,知性,熱烈,真實,敏銳,灑脫。她是那個時代的另類,長久地做著自己。
她想要的是盡興,做得盡興,活得也盡興。
一個真正跳出限制的人,在意的不是限制,而是自己的內(nèi)心。難道不是嗎?
對于張艾嘉人生方式,你怎么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