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分析師郭明錤爆料稱,iPhone的長焦攝像頭將從2023年起使用潛望鏡設(shè)計。但網(wǎng)友卻不相信其爆料,紛紛表示“沒那么快”、“不信”、“分析師不可靠”等等。也難怪網(wǎng)友們不買賬,這位分析師最初認(rèn)為潛望鏡會是iPhone 14 Pro的一項配置,但最近他又改口,這款鏡頭在 iPhone 15 系列的Pro版中才會亮相。
說起來,網(wǎng)友不信任郭明錤,一是因為分析師預(yù)測失誤,“打臉”自己。二是因為,潛望式鏡頭是“時代的眼淚”,蘋果15系列要搭載這種鏡頭,反倒給人一種倒退感。在潛望式鏡頭問世之初,確實因為其在光學(xué)上的創(chuàng)新,而有過一段受手機品牌廠商青睞的時光。它的工作原理是將原本豎排放置的攝像頭變?yōu)闄M向排放,并以特殊的光線轉(zhuǎn)向微棱鏡,讓光線折射進(jìn)入鏡頭組,為鏡頭組提供更長的空間選擇。簡單來說,就是能做到拍的更遠(yuǎn),更清晰,比如之前朋友圈人手一張的“望月圖”,就是用這種潛望式鏡頭拍出來的。
不過,從去年開始,潛望式攝像頭就備受冷落了。如iQOO 的5 Pro 到 iQOO 的8/9 Pro,長焦配置從 5 倍潛望式降為普通的 2.5 倍。OPPO Find X2 Pro 原本搭載 1300 萬像素 5 倍潛望長焦,到了 Find X5 Pro的時候就降至2倍。榮耀 50/60 Pro 干脆把 30 Pro 的潛望式長焦砍掉,放大全靠主攝來裁減。
那么,潛望式鏡頭的熱度為何會退卻呢?
原因之一是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鏡頭的使用率其實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更喜歡后置主攝和前置自攝。其次,從技術(shù)層面來看,潛望式長焦鏡頭的焦距要比主攝長,意味著它對防抖性能的要求更高。舉例子來說,1 米的尺子和 5 米的尺子同時抖動, 5米的尺子頂端晃動會更明顯。即使各手機廠商都有加持防抖技術(shù),但對于手持拍攝來說,這點子功能真的杯水車薪。
除了在防抖方面需要用戶練就“鐵手”之外,潛望鏡相機的另一個關(guān)鍵缺點:隨著焦距的增加,視野變窄,相機開口的光圈比主相機小(假設(shè)兩個相機使用的鏡頭幾乎相同)。光圈變小,落在傳感器上的光量就會減少,所以對環(huán)境光的要求就會更高。以上的這些缺點說明,潛望式鏡頭受到環(huán)境光、穩(wěn)定程度等方面的影響,在成像方面的表現(xiàn)力其實并沒那么好。
由于應(yīng)用場景不多,手機成像品質(zhì)又有不少條件限制,人們在理智回籠之后將潛望式長焦鏡頭視為個性化選擇,而非所有高端機的標(biāo)配,可謂是明智之舉。不過,假如iPhone 15 Pro Max真的配備了這種鏡頭,你會愿意買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