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裝了,今年華語電影最大的王(驚)炸(喜)終于攤牌了!
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會被它刷爆朋友圈。
在搶先看過之后,有兩件事已經(jīng)確信無疑:
1、截至目前,中國電影最好的特效電影,沒有之一,比《流浪地球》都好。
2、中國電影最高能的喜劇之一,又笑又哭,又哭又笑。
簡單講,它既有好萊塢A級大片的制作規(guī)模和質(zhì)量。
同時又延續(xù)了《夏洛特煩惱》我們最熟悉的開心麻花喜劇風格。
在網(wǎng)上查到一組數(shù)據(jù),《獨行月球》正式上映前,點映票房就已經(jīng)高達1.08億。
已有大量影評人和資深影迷,將它視作2022票房年度冠軍的不二之選,保守估計50億起跳,甚至有人喊出了70億。
《獨行月球》究竟好在哪里?
已經(jīng)先睹為快的我們,幫大家找出了4大看點。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它憑什么比這個十年一遇的酷熱盛夏還要火爆。
看點一:故事超級高能,宇宙“最后一個人類”
電影開篇就是一場地球危機。
近未來時代,一顆體積巨大的小行星π,出軌了。
脫離原有軌道,直奔地球而來。
人類怎么辦?
四步走:
1、動用全球資源,在月球修建一座基地。
2、在月球基地安裝一種叫做“地球之錘”的反擊武器。
3、發(fā)射它擊碎小行星π。
4、以月球為盾,抵擋住小行星被擊碎的殘骸,成功保衛(wèi)地球。
以上,被稱作“月盾計劃”。
維修工獨孤月(沈騰飾)就是計劃的一員。
結(jié)果人算不如天算,任務失敗。
緊急撤離過程中,大家都麻溜走了。
唯獨倒霉的他被落在了月球基地。
好消息是,獨孤月因禍得福,一顆碩大的小行星碎片擊中地球,人類“毀滅”,他活了下來。
壞消息是,他成了宇宙中最后一個人類,獨行月球。
需要直面一個終極哲學問題:生存,還是死亡?
不得不說故事的概念相當高能:
世上唯一一個男人。
獨自在月球生活。
他會遭遇什么?結(jié)局又如何反轉(zhuǎn)。
每個點都能觸發(fā)觀眾極大的好奇心。
看點二:含騰量100%,久違7年后的黃金搭檔。
從《羞羞的鐵拳》到《四?!?,沈騰常有。
但含騰量100%的電影,我們已經(jīng)有超過800天沒有在大銀幕上見到過了。
上一回還是2019年2月5日上映的《飛馳人生》。
《獨行月球》,終于可以讓沈騰從頭演到尾。
用導演張吃魚的原話講:大部分都是騰哥一個人的獨角戲。
當然,這次還少不了女主角馬麗。
在中國喜劇界,沈騰和馬麗絕對算得上天花板組合。
早在開心麻花的春晚時代,郝建和馬科長的化學反應,就已經(jīng)笑疼了幾億人的肚子。
進入“開麻”的電影時代后,更是紅得發(fā)紫。
但沈騰和馬麗在同一部影片擔任男女主角,最近一次,還要追溯到《夏洛特煩惱》。
兩人已經(jīng)有7年沒有組過CP。
所以他們在《獨行月球》的再度合體,無疑也是影片最讓人期待的一環(huán)。
可能有人好奇了。
沈騰飾演的獨孤月不說是宇宙最后一個人類嗎。
女主角馬麗的戲份又是從何而來?
這里先賣個關(guān)子。
看點三:反轉(zhuǎn)不斷,又笑又哭的喜劇
《獨行月球》的包袱和笑點,從影片的第一秒就已經(jīng)開始。
前15分鐘,基本讓人笑得透不過氣。
不僅用上了“下落特煩惱”的諧音梗,開心麻花團隊把自己能想到的各種梗都扔了進去。
連來客串的黃子韜都自黑出演,中間還弄了個火云邪神的發(fā)型。
但好的喜劇除了包袱,還要適時地給觀眾制造意外驚喜。
就好像《唐伯虎點秋香》里“對穿腸”和唐寅在劍拔弩張后,突然“情不自禁”的那種喜感。
《獨行月球》第一次驚喜反轉(zhuǎn),來自獨孤月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是宇宙唯一的“地球哺乳動物”。
因為基地里還有一只同樣被遺忘的實驗袋鼠“剛子”。
而自從遇見它之后。
獨孤月的“工作”就從給全人類開追悼會和對著馬藍星(馬麗角色)的相片“思春”。
變成了:吃飯、睡覺、被袋鼠打。
在月球上相依為命的一人一袋鼠,是《獨行月球》非常重要的一條情感線。
他們的關(guān)系很像《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和仆人星期五。
都被困在一座“孤島”上,“語言”不通,最后卻相互依偎和相互救贖。
全片不少淚點都來自他和袋鼠剛子。
第二次大的反轉(zhuǎn),則是獨孤月最終的命運走向。
作為一部喜劇片,本以為男主角獨孤月的命途是最不讓人擔心的,畢竟沈騰在那里,笑就完了。
可最后他要干的一件大事,還是讓人揪心到不能自已。
他具體做了什么,可以輕度參考下圖,只能說影片做到了讓人又笑又哭。
看點四:特效堪稱完美
我從來都沒想過,中國迄今特效最牛的電影,竟然會來自一部喜劇片。
小行星撞擊的火爆場面,逼真又刺激。
漫天飛舞的隕石砂礫,質(zhì)感細膩。
全CG制作的袋鼠,毛發(fā)可見。
如果說當年《流浪地球》的特效還尚有一些丟幀和游戲質(zhì)感的缺憾。
這次沈騰的“流浪月球”,則完全100%媲美好萊塢的特效大片,中國電影工業(yè)的進步,肉眼可見。
為此,我們還專程去扒了一下它的“制作規(guī)?!保?/p>
《獨行月球》拍攝周期超過140天,據(jù)傳投資在5億以上。
電影中的月球基地,按1:1的比例真實搭建,再加上一些后期特效完成細節(jié)。
整個綠幕攝影棚的面積超過了6000平方米。
為模擬月球表面的地質(zhì),動用了近200噸砂石。
甚至在影片中看到的諸如空間站、月球車、航天器等道具,背后都是有材料學、工業(yè)設計方面的專家提供支持。
沈騰更是全程穿著超過40斤“宇航服”,在綠幕前“上躥下跳”。
或許當下華語影壇,也只有開心麻花團隊有勇氣以這樣的大片規(guī)模,去拍一部喜劇。
除了以上看點,其實《獨行月球》還有兩處打動人的地方。
一是對中國神話的隱喻。
獨孤月+袋鼠這個組合,很自然地就讓人聯(lián)想到了吳剛和月兔。
而那段沈騰開著月球車逐日的戲,更是對照了“夸父追日”的傳說,蘊含著一種戰(zhàn)勝自然逃出生天的情感。
二是它的浪漫與治愈。
“獨行月球”不止是一個故事,也是對當下現(xiàn)實生活的解構(gòu)。
當一個人以為自己被拋棄的時候,其實身后還有整個世界打著手電在挺他。
因此負重前行時,心存希望,就真的會有奇跡發(fā)生。
所以,拍一部完成度高的好電影,并不難。
難得的是用心。
文/波魯克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權(quán)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