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是三伏天的開始,入伏之后很熱很熱天氣溫度都在35以上,所以是極其高溫的情況,也是極易中暑的階段。夏至經(jīng)常與伏天在一起出現(xiàn),那么夏至是入伏的第一天嗎?夏至和三伏天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
夏至是入伏的第一天嗎
夏至不是入伏的開始,但是它是判斷入伏的標(biāo)志。民間俗語說“夏至三庚入伏”,意思是夏至來臨的第三個庚日就開始入伏了。入伏指的是三伏天,這段時間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庚日間相差10天。
三伏天分為頭伏(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夏至日開始的第三個庚日(夏至那天不算)為初伏的第一天,初伏是十天。
中伏:初伏后的十天,也就是初伏的下一個庚日(因?yàn)樘旄蔀槭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一個循環(huán)都是十天),中伏的天數(shù)不定,這個由末伏的開始時間決定。
末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開始,為末伏的第一天。末伏為10天。末伏結(jié)束的時間在秋天的第二個節(jié)氣處暑前后。古人的命名和計算還是很貼切的。
三伏天的開始與結(jié)束都是由庚日決定的,因此,從夏至開始到立秋之間如果有4個庚日,則中伏十天。如果有5個庚日,中伏為20天。三伏天的長短與閏月無關(guān)。
夏至和三伏天的關(guān)系
夏至是計算三伏天時間到來的關(guān)鍵節(jié)氣。
三伏天是夏季中平均氣溫最高的一段時間,通常有30天和40天之分,而三伏天其實(shí)是有三個伏天,即一伏(頭伏)、二伏(中伏)、三伏(末伏)共同組合起來,每伏都可以獨(dú)立出現(xiàn),組合起來就是我們常說的三伏天。三伏天的頭伏和末伏是固定的每伏10天,而中伏就有10天和20天之分。其實(shí)三伏天中的那個伏字它是指伏邪。也就是說我們在三伏天這個時候會身體里面有很多隱患,要做到排除和調(diào)養(yǎng)。
夏至入頭伏的日子是需要從夏至這一天開始算起的,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中夏至三庚就是一個時間節(jié)點(diǎn),其中我們要先看夏至,這里說的就是當(dāng)年的夏至日這天,而三庚就是第三個庚日,而庚日又是以干支歷法來記錄日期的,并且這樣的日子早就固定好了,我們只需要在日歷表上數(shù)第三個庚日,并且是從夏至日這天開始尋找的,這樣就找到了入頭伏的日子,頭伏規(guī)定只有10天。
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運(yùn)行至黃經(jīng)90度(夏至點(diǎn),目前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dá)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dá)到全年最長。
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qū)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
天文專家稱,夏至是太陽的轉(zhuǎn)折點(diǎn),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diǎn)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夏至日過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角也開始逐日降低。同時,夏至到來后,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jié)氣。公元前七世紀(jì),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
據(jù)《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毕闹吝@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dá)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