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人眼里,這條根本不能算是河的小河,在北京被稱為“京城鴨川”“北京泰晤士河”“塞納河北京分河”。
北京相對缺乏水域,全長9.3公里且有著長達1.8公里游船航線的亮馬河,滿足了人們的所有想象。曾經的臭水溝經過近3年改造,搖身一變成為如今的國際風情水岸。
劃槳板、飛飛盤、玩滑板、騎行、跑步、“劉畊宏女孩”、練瑜伽、遛狗、“打卡”拍照、看書、彈吉他、繪畫、垂釣……時下的熱門生活娛樂方式,在亮馬河沿岸都能看到。
一河串聯使館區(qū)、燕莎友誼商城、藍色港灣、朝陽公園。城市“新地標”亮馬河,是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qū)核心項目,還獲得了國際風景園林聯合會國際大獎。
就像露營的火爆,人們開始玩槳板很大程度也受疫情影響。因為出國甚至跨省市出行受到限制,更多人開始深度“探索”城市,在限定范圍內開發(fā)新的戶外游玩體驗。
人們愛在夕陽里留下一條完美弧線。高高站起,然后縱身一躍,一個猛子扎進河里,快樂得緊。
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航線全長1.8公里,分為兩段,第一段西起燕莎橋,東至安家樓橋;第二段為朝陽公園內北湖橋以西水域及環(huán)湖岸線。航線周邊分布的建筑群和各國風情餐飲店、咖啡館、小酒館應有盡有。
“踩著薄暮,走向余暉,暖暖的澎湖灣”,人們伴著秋之聲樂隊老炮們的歌聲,開啟夜游京城。樂隊里的五個老人都是亮馬河周邊小區(qū)的老居民。
亮馬河畔飛飛盤的年輕人、揮汗如雨的“劉畊宏女孩”、玩滑板的小姐姐、戴著頭燈夜釣的老人、穿戴整齊遛狗的中年人、對著手機發(fā)呆的打工人,也許這條河的魅力恰在于此,能夠毫無違和感地承載不同生活方式。
因為在這里,河流屬于每一個人。
責編 | 楊琳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