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今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木質建筑,故宮博物院自其開放以來便憑借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吸引著數(shù)以萬計的中外游客穿越重重山海前往北京一睹它的風采。
然而,眾多去過故宮博物院參觀的游客,都曾反映過同一事件:故宮內部的“多功能廳”養(yǎng)心殿,無論寒冬酷暑,里面都給人一種陰冷潮濕感。
為何坐擁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的故宮,唯有養(yǎng)心殿有如此情況?
這項困惑不止來訪的中外游客百思不得其解,就連負責故宮內部文物保護、修繕的工作人員也說不出具體原由。
直到2015年底,養(yǎng)心殿迎來“研究型保護項目”,隨著修繕的深入,專家們才終于揭開了這困惑多年的謎團。
本是皇帝偷懶之所的養(yǎng)心殿
養(yǎng)心殿坐落于故宮內廷西路,其內部布局相較于恢弘磅礴的太和殿,養(yǎng)心殿的結構精致且緊湊。
清朝的大多數(shù)皇帝,都將養(yǎng)心殿作為自己的書房、辦公廳以及休息臥室。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養(yǎng)心殿修建的最初目的,其實是為了皇帝能夠躲避繁雜的政務而偷懶的“避難所”。
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涌現(xiàn)出了如朱厚照、朱由校等多位“奇葩皇帝”,但終其國祁276年,所受爭議最大的無疑是明世宗嘉靖皇帝。
有人稱其權術無雙、智力絕倫,也大有人稱“明朝衰亡”始于嘉靖的放任朝臣。
在即位之初,嘉靖便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政治智慧與手腕,尚未成年的他便成功戰(zhàn)勝四朝元老楊廷和逐步掌握皇權。
之后十余年,嘉靖更是勵精圖治,將武宗留下的爛攤子整理的井井有條。
但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一個甚至可以比肩弘治中興,甚至媲美仁宣之治的另一盛世即將來到時,嘉靖竟然“一夜間”轉了性。
嘉靖十六年,明世宗朱厚熜下令于皇城內廷西部,修建一座新殿名為“養(yǎng)心殿”。
殿名取自孟子“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之思想,而事實上嘉靖建造其的目的也正是出于“寡欲”之目的。
當養(yǎng)心殿落成之日,嘉靖便開始于此深居簡出,直至最后專精于在此地修仙煉丹而不理朝事。
如果你以為因為一味修仙求道而被后人戲稱“嘉靖道長”的朱厚熜已是怠政的極品,那就大錯特錯了。
正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嘉靖的孫子萬歷,可是將爺爺“不理朝政”這個好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到淋漓盡致的地步。
萬歷二十二年,皇帝朱翊鈞下令大肆修葺養(yǎng)心殿,規(guī)模較之爺爺嘉靖更加宏大。
畢竟,嘉靖修建養(yǎng)心殿的目的雖然有躲避政務之嫌,但更多的是想要求道成仙。
而根據道教“清靜無為”的理念,養(yǎng)心殿自是不可能太過奢靡輝煌。
但萬歷不同,他沒有爺爺那般著魔的迷信,他修葺養(yǎng)心殿最大的目的就是想要躲在這里享福。
在這內廷之中,萬歷一躲便是二十多年,搞得朝堂之上派系林立、黨爭激烈,極大地損耗了明朝國本也為后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清朝入關后,各代皇帝一直將萬歷作為反派教材教育子孫。
最富盛名的康熙皇帝,更是將萬歷稱為“宅男天子”,還在養(yǎng)心殿找到了萬歷私藏的“200萬金”。
不知這是事實還是康熙為了教育兒孫而編造的故事,但有一點肯定康熙對萬歷甚至是其居所養(yǎng)心殿都持鄙夷之態(tài)度。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在自己離世后,子孫后代不僅沒有“記住”他的教誨,反而將居所也從乾清宮搬到了養(yǎng)心殿。
清帝的“多功能辦公廳”
康熙去世后不久,雍正便“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搬離乾清宮,將寢居地點挪到了養(yǎng)心殿。
眾多野史、民間傳說認為,雍正不在乾清宮居住是因為自己“得位不正”,害怕住在乾清宮里會受到父親康熙的“英靈”責罵才搬到了養(yǎng)心殿。
但事實上,縱觀雍正十幾年的執(zhí)政生涯,“務實”、“求真”是其最鮮明的特點,又豈會如傳說中的那般不堪。
雍正之所以要將寢宮搬到養(yǎng)心殿,全然是為了工作需要。
眾所周知,清朝的皇帝喜歡在乾清門“御門聽政”,而自乾清宮到乾清門的距離不算近。
但養(yǎng)心殿不同,除了距離乾清門的距離更近,其內部結構也是雍正所看重的地方。
養(yǎng)心殿的平面結構圖呈“工”字形,分為前殿與后殿兩部分,中間只有一條走廊連接。
作為日常工作的前殿,正殿面作為處理日常事務,東暖閣則作為平常小憩的地方,西暖閣作為召見軍機大臣等朝中重臣的“秘密談話間”。
而后殿,則成為了生活起居的休息寢宮。因為雍正的勤政近乎“搏命”一般,所以這座從“家”到“辦公室”不過分分鐘距離的養(yǎng)心殿簡直是雍正心中的“最佳居所”。
此后直到封建制度終結,清朝的所有皇帝都將養(yǎng)心殿作為了自己的寢宮、辦公場所以及讀書之地。這里,可以說是真正見證了這個“天朝上國”的興衰榮辱。
福澤半個多世紀的真正盛世之改革政令,從養(yǎng)心殿一項一項確立并發(fā)出通向全國;被西方列強任意凌辱、強迫的眾多不平等條約,也從這間行政、起居和一的宮殿得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允準。
可是,為什么8位皇帝,將近200年的時間里,都沒有異樣感覺,而等到故宮博物院開放之后,今人卻從里面感到了異常陰冷?
揭秘養(yǎng)心殿的陰冷之謎
自從養(yǎng)心殿被開放參觀以后,到訪的游客總會一踏進紅漆的殿門便迎面感到一種陰寒之冷直入皮膚。
即便是在盛夏之際,外面無論多么干燥炎熱,只要在養(yǎng)心殿里待得久了,就會感到渾身陰冷潮濕,很不舒服。
面對游客的反應,故宮的工作人員只以為是空調開得過大,為了不讓殿內的木質建筑因此脫水嚴重而采取定期補濕導致的。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原因并不在此。
這則消息傳出后,一些崇尚迷信的人開始浮想翩翩。因為,曾經有兩位清朝皇帝正是在養(yǎng)心殿暴病而亡。
這一說法當然荒謬至極,生老病死是不可逆的自然規(guī)律,而作為皇帝寢宮的養(yǎng)心殿,皇帝在此生病、去世又怎會稀奇。
可雖然鬼神怪力之說不可信,但養(yǎng)心殿內常年陰冷潮濕之感卻是不爭的事實。
值得一提的是,最開始的時候工作人員為了防止養(yǎng)心殿內的木質建筑被空調吹得干燥開裂,還會定期補充濕。
但后來發(fā)現(xiàn)里面的木質建筑因為潮濕而略有損害后,便停止了補濕。
可即便如此,養(yǎng)心殿內的陰冷潮濕之感仍舊沒有消失。就連負責故宮文物修繕的專家,也給不出專業(yè)的解釋,直到故宮“百年大修”的來臨。
在本世紀初,為了完整地保存好故宮古建筑,黨和國家便制定了一個大工程——故宮古建筑整體維修工程。
因為這是自封建時代結束以來,修繕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宏大的一次整體修繕,因此也將該工程稱為故宮的“百年大修”。
根據整體規(guī)劃大綱,從2003年開始,一直到2020年,故宮古建筑修繕工程共分為三期進行。
而作為故宮博物院重要組成部分的養(yǎng)心殿,自然也成為了故宮修繕的重中之重。
為了能夠將養(yǎng)心殿修繕一新,將此前開放參觀而露出的問題一一解決,于2015年12月18日正式啟動“研究型保護項目”并做“閉門”。
但直到“閉門”將近3年后,養(yǎng)心殿才正式開啟了修繕工作。
許多人不解其緣由,甚至紛紛猜測是不是養(yǎng)心殿內的“某些東西”已然無法掌控,才會提前進行“閉門處理”。
其實,在這2年零8個月的時間里,故宮對開展修繕的人員進行了八大技藝、上百項傳統(tǒng)工藝的系統(tǒng)培訓,直到2018年9月全部人員通過考核后才開啟了養(yǎng)心殿的修繕工作。
2018年9月3日,以“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為理念,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宣布養(yǎng)心殿修繕工程正式啟動,并將其作為故宮“百年大修”的收官之作。
也正是在這次修繕工程中,專家們發(fā)現(xiàn)了困惑多年的“養(yǎng)心殿陰冷”之謎。
在修繕養(yǎng)心殿地板時,專家們將原有地板小心翼翼地一一掀開,檢查各塊地板的受損情況。
然而,當他們將地板掀開后,映入眼簾的不是想象中的泥沙,反而是一排排由磚瓦砌成的管道。
當看到這些管道時,專家們立刻便明白了養(yǎng)心殿為何常年都陰冷潮濕了,并不由得佩服古人的智慧與技藝。
原來,因為北京地處我國北部,氣候干燥且冬季寒冷、夏季炎熱,而古代又沒有如現(xiàn)代這般發(fā)達的取暖、降溫措施,所以工匠們想到了一件奇特的方式,用來解決皇帝的取暖、降溫事宜。
他們在整個養(yǎng)心殿的地下,都鋪設了這種管道。經過修繕專家的考核與分析,覺得這些管道應該分為兩種,一種是地下水管道,一種是地坑煙管道。
顧名思義,地下水管道,主要是用來夏季的降溫。因為地下水清涼無比,通過那些管道注滿整個養(yǎng)心殿,這樣便可以起到吸熱降溫的作用。
而地坑煙管道,就是在冬季的時候,通過燃燒木材,使熱氣流入預設好的管道內為整個養(yǎng)心殿提供保暖,與北方農村的土炕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是一項大工程,因為無論是地下水還是燃燒木材所產生的熱煙,都不是可以永久供能的。
甚至可能存在的功效很短,畢竟經過數(shù)次的修繕與擴建,清朝時的養(yǎng)心殿早已不是嘉靖時期只為煉丹而建的規(guī)??杀取?/p>
所以,這項工作應該是有著皇宮內專門的人來負責此事。而隨著綿延了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倒塌,那座曾經戒備森嚴的紫禁城,已經成為了億萬中國人民的文化瑰寶。
可隨著曾經皇權的倒塌,那曾經為皇帝享受而日夜操勞的工人也早已人去樓空。
但他們卻忘了,在他們離去前,養(yǎng)心殿內注入的降溫地下水還留存于管道中。
直到百年以后,引起了無數(shù)人精怪離奇的猜測后,才最終由修繕專家找到了這背后的緣由。
養(yǎng)心殿背后的秘密
這次養(yǎng)心殿的全面修繕,專家們可不是只針對地磚,養(yǎng)心殿從里到外、從上到下都進行了全面修繕。
其中,最令人誠服的還是房頂?shù)男蘅槨W鳛檫@項“百年大修”的收官之作,第一項屋頂瓦片的修繕就非常耗費時間與精力。
工作人員將屋頂?shù)牧鹆咂黄亟议_,并為其逐一賦予編號,以便日后的修繕工作更好展開。
據統(tǒng)計,整個養(yǎng)心殿的屋頂琉璃瓦,總數(shù)高達71萬多片。
在這71萬多片的琉璃瓦中,有距今幾百年的雍正、乾隆等年間的,還有進入新世紀后現(xiàn)代琉璃廠所鑄造的瓦片,總共共有110多種不同款式。
而成為這些專業(yè)人員在高強度與專注力的修繕工作之余的笑談,莫過于養(yǎng)心殿修建時,那些古代匠人們所采用的“小技巧”。
在修繕養(yǎng)心殿后殿的臥室時,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后殿頂棚的卷棚式硬山頂結構,與當時所采用的木質結構有著很大差別。
說白了就是為了省時省力,那些匠人們將修建的方法大大簡化,只是做了一個看上去一樣的外形。
不得不說,這可不僅僅是藝高人膽大了,要知道在古代這種“欺君”的做法可是要株連家族的。
養(yǎng)心殿修繕過程中的細致與專業(yè),以及所遇到的趣事,都是本世紀故宮“百年大修”的冰山一角。
600百年的滄桑巨變,沒能讓這座恢弘的建筑改變摸樣,未來的600年也將同樣如此。
希望下一個600年、下下個600年,故宮仍能以完整的姿態(tài),將一代代中華民族的故事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