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
年輕的時候,喪失父親,會讓人缺少堅強的依靠;中年的時候,沒有了伴侶,也許我們的后半生就孤獨了;老年的時候,沒有了兒子,那生活就慘了。
尤其是對于中老年人來說,缺少了老伴和兒女的晚年,終究是不幸的。
如果老伴還在,那我們可以過點“二人世界”的小日子,簡簡單單,樸樸素素地過完這一生。陪伴,才是人間最溫暖的幸福。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老伴和兒女,到底誰跟我們的關系比較親呢?
50歲之前,絕對是兒女比較親。而在50歲,甚至60歲之后,絕對是老伴比較親。因為老伴跟我們的利益是一致的,都想晚年的時候能夠過得好一點。
生活,并非是一場獨角戲。你我都登臨在人生的舞臺上,共同演繹著這后半段的人生。缺少了任意一個人,這生活,仿佛都不怎么圓滿。
只能說,人老了,如果老伴先離開了,請逼自己做好這幾件事。
02
老伴先走了,“錢”就顯得更重要了。
老伴還在的時候,資產(chǎn)錢財什么的,都沒有老伴重要。最幸運的,莫過于兩個人攜手度過后半生,抵御生活的風險,這比什么都重要。
可一旦老伴離開了,我們就成為了“孤家寡人” ,未來毫無希望,一片渾濁。這個時候,晚年的風險就特別大了。
有一句話很難聽,但很有道理,如果兒女也不管我們,而我們手中也沒有剩下幾個錢,那我們的后半生不就悲慘了嗎?
沒有人陪伴在我們的身邊了,那“錢財”就成為了我們最后的底牌。
為什么農(nóng)村的孤寡老人,后半生活得如此凄慘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手中沒有錢財,也就沒有選擇晚年生活的底氣。
為什么有錢人家的老一輩,會如此受到兒孫的歡迎呢?原因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的手中有著讓后輩都渴望的資產(chǎn)。
人,不能離開錢財而生存,就像魚兒不能離開水而存活一般。
03
老伴走了,就不能太“委屈”自己了。
小時候,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這么一句話:“懂事的孩子最委屈,愛哭的孩子有糖吃?!?/p>
你太懂事了,總是習慣于為別人著想,永遠都沒有想到自己,那你只能越活越委屈。就像一個受氣包,沒有人疼,也沒有人愛,狼狽不已。
但是,你轉(zhuǎn)變一下思路,不再委屈自己,而是選擇成為“愛哭”的孩子,那別人就會更加關注你,重視你,反而對你特別好。
這種做法,對于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來說,也是適用的。
試想,你凡事都替兒女著想,就是不想想自己,如果你的兒女還忽視你的存在,那你該怎么辦呢?
試想,你永遠都不懂得向兒女“要糖”,那兒女又怎么會懂得你的想法呢?
所以說,不要做過分“刻板懂事”的老人,而是要為了自己而活,多跟兒女提出自己的訴求和想法。我想,這開門見山的行為,會讓家庭關系更融洽。
04
老伴走了,就需要給自己“打一把傘”了。
生活,就像是一次旅程,跟自己心愛的人一起走,你給我打著傘,而我也給你打著傘,哪怕前方襲來狂風暴雨,也毫不在乎。
可是,當愛人離開之后,那我們就只能自己給自己打傘了。不論前方襲來什么風險,我們都只能自己“硬扛”下去。
靠兒女,真的靠得住嗎?靠不住??坑H戚,真的靠得住嗎?連兒女都靠不住,又何談是疏遠的親戚呢?
有句話說得很現(xiàn)實,靠人人會跑,靠樹樹會倒,靠水水會流。
“依靠”這兩個字,永遠都是最為虛假的。也許別人這一刻對你特別好,而下一刻,就翻臉不認人。這樣的事兒,其實在生活中屢見不鮮。
我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自己給自己點一盞燈,自己給自己打一把傘,給點希望自己,也給點希望未來。
05
老伴走了,就只能以“身心”為主了。
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最為重要,一樣是錢,一樣是愛,另一樣則是身體和心理。
有錢有老伴,生活每天都滋潤無比。有錢,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生活每天都安安穩(wěn)穩(wěn)。當然,如果能夠同時擁有這三個條件,就證明我們福氣滿滿了。
但是,能夠同時擁有這三個條件的人,太少了,基本算是鳳毛麟角了。
楊絳先生說過,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愿以償。
所以說,人活一世,如果其他的一切都離我們而去,那我們不妨保重好自己的身體,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想,身體好,心理好,一切的寒冬都會消散,一切的希望都會如期而至。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