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寺,北京著名古寺之一,座落于北京市西城區(qū)阜成門內大街25號,是北京的“內八剎”之一。歷史悠久,文物巨豐,在國內外佛教界享有崇高聲望和廣泛影響。
廣濟寺
廣濟寺創(chuàng)始于金代,位于中都城外的西劉村。1726年,忽必烈在中都東北興建新城,叫大都,從而將西劉村寺納入城內今址。后毀于戰(zhàn)火。明成化年間在遺址上重建,并賜額曰“弘慈廣濟寺。清朝以后,廣濟寺屢蒙皇恩而達于鼎盛。民國時期,廣濟寺再次毀于大火, 1935年再度重建。
廣濟寺
廣濟寺坐北朝南,紅墻黃瓦,遠遠望去,頗有皇家氣勢,整個建筑群格局莊嚴有序,沿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圓通殿、多寶殿、藏經閣等。
此外還有東西跨院,建有配殿、廊廡,御賜石碑,知客寮、講經堂、圖書室、迎客廳。西路有持梵律殿、戒臺、凈業(yè)堂和云水堂,東路有法器庫、延壽堂等。寺院很多地方不開放。尤其在寺院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用漢白玉砌成的戒壇,真可謂雕欄玉砌,十分精美。戒壇今稱三學堂,這是北京市內唯一一座清初戒壇,至今保存完好。
整個寺院布局嚴謹,整齊對稱,寺中有院,錯落有序,庭院深深,曲徑通幽,古樸素雅,莊嚴寂靜,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官式佛寺建筑。
山門、殿堂、樓閣等不同類型建筑合成庭院。把建筑分解成最小的基本單元——間,間與前面的空間——院,組合成院——間的建筑模式,這虛實的空間有水墨畫計白當黑的審美理念,而在佛教中體現(xiàn)了“空與無”的思想內涵。寺中重要的殿堂一般都排列在中軸線上。
山門至后殿共5層。
寺院山門坐北朝南,由三個石砌的拱形券門組成,每座門之間有墻相連,中為黃琉璃瓦歇山頂、石券拱門,匾額書“敕建弘慈廣濟寺”。
“敕建弘慈廣濟寺”
東西旁門為綠琉璃瓦黃剪邊歇山頂石券拱門,東門額書“毗廬性?!保鏖T額書“華藏玄門,兩側有八字墻。
門后原有巨大的護法神力士彩繪泥塑像,現(xiàn)已無存。山門內是一片開闊的場院,四周有古槐蔽蔭,靜寂清幽。院的東西兩側聳立著鐘鼓樓。
鼓樓
鐘樓
正面為天王殿(彌勒殿),面闊3間,灰筒瓦歇山頂,石券門。殿內正中供奉一尊明代制作的彌勒佛銅像。
天王殿
天王殿。這里有明代仿唐三彩的四大天王,象征著“風調雨順”。中間為明代銅彌勒像,與各地寺院看到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布袋和尚像不同。布袋和尚只是傳說中彌勒佛的化身形象,廣濟寺天王殿中所供奉的是——天冠彌勒。
彌勒佛銅像背后隔木屏育一手執(zhí)大柞,威風凜然的韋馱像,此也為明代銅造像。
穿過彌勒殿,便是寺中主要的院落。
院中有一個2米多高的青銅寶鼎,置于石雕蓮花座上。寶鼎是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所造,鼎身鑄有輪螺傘蓋花瓶魚結八供(輪、螺、傘、蓋、花、瓶、魚、結)裝飾花紋,造型古樸大方,工藝精湛,是珍貴的藝術珍品。
青銅寶鼎
大雄寶殿釋迦牟尼像前分別豎立著高4米和3米的長明燭臺是明代遺物,由整根檀香木雕成,上面通體盤刻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如此形制的長明燭臺國內罕見。
大雄殿
在大雄殿前有明成化、萬歷、清康熙、乾隆石碑5塊,表示該寺與當時上層的關系。其中康熙皇帝所賜的文字碑與無字碑相對屹立殿前,成為“空有碑”,這表示佛法的真空妙有,極具深意。
殿前的4棵大槐印證了廣濟寺的風雨歷程。佛寺是信徒、香客心中頂禮膜拜的神圣場所,希冀于佛菩薩的加持,而縷縷的香煙,也承載了多少人的愿望。
北京廣濟寺大雄寶殿前的庭院西側,有 一方“千佛”巨硯?!肚Х鸪帯肥菫榧o念趙樸初誕辰100周年而制作的一方巨型洮硯,選用洮河綠石中的上等石材雕制而成。長166厘米,寬142厘米。高36厘米,重量約3噸。《千佛硯》硯蓋上雕刻的是“西方三圣”,中為阿彌陀佛,右為觀世音菩薩,左為大勢至菩薩。硯臺左下方雕刻的第三位是唐代舍身求法的玄奘大師。他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千佛硯
在硯臺左下方雕刻的第一位是被譽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師,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chuàng)立者。
硯蓋的兩側是四大天王,或稱為四大金剛的護法神
,四大天王的上方是“顯宗派”十八羅漢,下方是“密宗派”十八羅漢。
在硯臺上方兩側和下方第一排左數(shù)第二位和第十位的分別是:紅、黃、黑、白四大財神。紅財神是薩迦派密法中的一位功德無比的財神。黃財神藏名藏拉色波,是密教之護法神祗,諸財神之首。黑財神藏名(臧哈納玻),乃是五方佛里面的東方金剛不動佛。白財神藏名(臧哈嘎玻),又名白寶藏王,乃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化身。
硯臺第一排左數(shù)第二位是歡喜佛。歡喜佛又稱雙身佛,音譯為“難提計濕婆羅”,是男女面對面性交的佛像。歡喜佛唯有藏傳佛教(喇嘛教)寺廟中才有供奉。
十八羅漢下方是佛教的“八大吉祥”的吉祥物,從左至右依次為:金魚、法輪、勝利幢、白海螺、蓮花、吉祥結,寶瓶,寶傘。硯臺周圍雕刻著中國著名寺廟:甘丹寺、塔爾寺、拉卜楞寺和雍和宮、布達拉宮,敦煌千佛洞;佛教四大菩薩道場:五臺山、九華山、菩提樹、峨嵋山。
廣濟寺“中韓日佛教友誼樹”
拾級踏上月臺便可進入正殿——大雄殿,此殿是寺內最大的殿堂。廣濟寺大雄寶殿的橫匾上所寫的是“大雄殿”,并無“寶”字。有一種解釋是說,殿宇內有很多珍寶,因此在橫匾上隱去了“寶”字,因為“寶”在殿內。
廣濟寺大雄殿是帝王所敕建,故為黃琉璃瓦筒瓦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三開門式格局,殿前月臺環(huán)以石護攔,宏偉寬暢,金碧輝煌。
香水海((網絡圖片)
殿脊正中有華藏世界海,俗稱香水海,整體呈山形,由下往上依次為琉璃磚燒制的水紋、蓮花、梵文等,象征永恒世界,不生不滅,此種殿脊為北京其它寺廟所無。
殿內正面供奉三世佛,這三尊佛像出自康熙年間的雕塑名師焦萬里之手。即西側過去世迦葉佛,中間是現(xiàn)在世釋迦牟尼佛,東側是未來世的彌勒佛。這樣的組合供奉方式與常見寺院所供奉的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東方世界藥師佛組合完全不同。佛是智慧之身,法性平等,所表達的合掌皈依仰慈悲,舉頭見佛生歡喜的精神完全相同。
讀妙品清供在三世佛前供奉有香、燈、瓶、爐等供具。這里堪稱國寶級文物的是整棵檀木明代所雕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長明燈燭。
東西兩側供置于佛龕之內的明代銅制十八羅漢。殿前有月臺,帶漢白玉護欄,臺前三出陛。
大雄寶殿后影壁的背面,裱貼著的幅高6米、寬11.3米的《勝果妙音圖》,這是清代著名畫師傅雯奉乾隆皇帝諭旨為皇太后祝壽所繪,于乾隆甲子九年(公元1744年)而創(chuàng)作完成。內容為釋迦牟尼靈山說法的場景,完全用手指代筆所繪。距今已有276年,是國內保存幅面最大的國畫,亦為海內外手指畫之最,堪稱國寶。
《勝果妙因圖》描繪了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巨幅圖畫,畫面的中央是本師釋迦佛,佛的左右分別為騎獅的文殊菩薩和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另外有四大天王和眾多的菩薩、羅漢等。在佛蓮花座前還有善財童子以及大鵬、迦陵頻伽鳥鳴和雅音,歡喜諦聽佛說,隨喜奉持佛陀所說真理。這幅畫概括簡潔,運筆粗中求細,畫中的釋迎牟尼、天土、羅漢“約百余等,備極神彩?!?,畫家用姻熟的技法,突出刻畫了諸多人物面部的不同表情,反映每一個人對佛怯不同的內心領語,上下呼應,畫面主動傳神,成為保存至今的一幅中外聞名的捐畫珍品。
大雄殿后的圓通殿,也稱觀音殿。據(jù)記載,圓通殿的匾額為康熙皇帝墨跡。
圓通殿面闊5間,殿內正面供奉一尊十一面觀音銅像,像的上面懸佳錦慢,有“佛光普照”四個隸書大字匾額。因觀音菩薩廣大圓滿,聞聲救苦、救難,耳根圓通,故曰:圓通。殿中正座是大悲圣觀音菩薩像。
西側一尊是元代銅觀自在菩薩;東邊一尊是明代多羅菩薩,即藏傳佛教所稱的度母。這個殿東邊墻上有延生普佛紅色牌位,為信眾消災解厄、普佛祈求;西邊墻上有黃色往生牌位,是專為亡故之人超度往生設立。
最后為2層建筑,上為舍利閣,綠琉璃瓦頂,下為多寶殿,黃琉璃瓦檐,陳列國際佛教友人所贈珍品。
幽深的第三進院落有一座建筑在高臺上的兩層樓閣。因為上世紀50年代曾經從北京靈光寺出土有釋迦牟尼佛真身”佛牙舍利”暫存廣濟寺藏經樓,故稱“舍利閣”?,F(xiàn)為藏經閣,珍藏佛教經書10萬余冊,其中以清代康熙、雍正年間(1721一1735雕版印刷的藏文《大藏經》最為珍貴。它連同青銅寶鼎和《勝果妙因圖》壁畫,合為廣濟寺的三件珍寶。并藏有房山云居寺石經拓片,西院有持律殿、凈業(yè)堂和云水堂。
下層為多寶殿,也稱藥師殿,多寶殿內供奉著明代鑄造的三尊銅佛像,這三尊佛像較大雄殿中的塑像更為精美、細膩。樓閣前有回廊,兩邊是五開間的東西廂房,建筑渾然一體,玲瓏精巧。
在后院中還保存著廣濟寺中的另外三寶,那便是種植在高臺上的一株七葉槐;擺放在院中央的長滿睡蓬的明代陶制方缸,缸前所置紋理清晰的木化石。這三件寶物年代久遠,更可證明廣濟寺歷史的悠長。
寺廟的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殿,內有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漢白玉砌成的戒壇。戒壇,高3層,是廣濟寺保存最完好和最古老的一座古建筑物,也是北京城區(qū)唯一一座清代漢白玉戒臺。戒臺是傳授比丘戒的地方,有承擔薪火相傳續(xù)佛慧命的作用。
今稱“三學堂”。寺內西路四合院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各部門的辦公場所。三學堂后為《法音》編輯部。
濟寺珍藏的佛教經典十分浩繁,僅圖書室就有23種文字、17萬多部佛教經典,僅收藏的《大藏經》就有12種版本。寺內還有1721-1753年甘肅臨潭縣卓尼寺雕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經》,共231包,是佛教典藏中的珍貴文本。尤其是宋、明血寫佛經更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