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建筑師和作品可以同樣出名。許多人去巴黎盧浮宮、眺望香港中銀大廈,就會談起貝聿銘;許多人也會跟著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的風格裝修房子;但當我們在故宮、圓明園、頤和園游覽的時候,人們會說這代表了中國古建的最高水平,卻很少有人去追問它們背后的建筑師是誰。
實際上,包括故宮、頤和園在內,中國世界遺產中六分之一的古建筑,其背后的設計、建造與修繕,都有著同一個家族的烙印——樣式雷。在清代二百多年間,雷氏家族共有八代、十余人主持皇家的各類建筑工程,負責建筑設計和圖樣繪制等工作。
在建筑師被認為是藝術家的時代,樣式雷家族卻像一張表情模糊的臉龐。所幸的是,1.5萬件樣式雷圖檔藏于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經修復后,成為今人了解樣式雷的重要線索。
過去一年,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字節(jié)跳動古籍保護專項基金,資助國圖修復70件珍貴古籍,現(xiàn)已完成修復50件,其中25件為樣式雷圖檔,成為頤和園、圓明園等皇家園林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起死回生”
古籍修復室位于國圖一樓,進門后的第一感覺是比室外涼爽。夏天室外高溫炎熱,修復室內20多度的溫度、50%的濕度,這都是適合文物保存的狀態(tài)。過去的幾十年里,以“敦煌遺書”、《永樂大典》為代表的珍貴古籍,都在國圖古籍修復師的妙手下“起死回生”。而今天的主角,是一張樣式雷圖樣。
雷氏家族供職于皇家建筑機構“樣式房”,故被稱為“樣式雷”?,F(xiàn)存的樣式雷圖檔分為燙樣、圖樣、文字檔三類。圖樣,類似當代的建筑圖紙。在國圖現(xiàn)存的1.5萬件樣式雷圖檔中,圖樣占1.1萬件。
國圖古籍修復室中,修復師們正在修復一份古代畫作
42年工齡的古籍修復師劉建明洗凈手,緩緩打開這張樣式雷圖樣,快速地判斷這件文物的“病情”:和大部分的樣式雷圖樣一樣,關鍵是修復折口的斷裂。他拿起噴壺,對著圖樣的背面噴了幾下,停了下來。
過了一會兒,劉建明伏低身子,觀察紙張上面的水珠。“樣式雷圖紙用的是熟宣,它不吃水,水珠是在上面飄著的。我想修的時候要噴水,它才會變平。噴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水不能大,不然會把顏色弄掉。我只能一點點噴,等它慢慢滲進去?!蓖诵莘灯傅膭⒔鳎W角有一絲絲白發(fā),談起古籍修復,思路清晰,目光有神。
如果是幅面更大的圖檔,劉建明就得用到一臺特殊的古籍修復臺。這是國圖獨一無二的古籍修復設備,尺寸遠比一般的古籍修復工作臺要大。利用這一修復臺,劉建明不僅可以展開鋪平大尺寸的圖檔,還可以把圖檔影像投射到電視上,更方便拼接折縫。
古籍修復師劉建明在工作中
在國圖的文獻修復室里,可以感受到傳統(tǒng)手藝與現(xiàn)代科技的錯位重合。這里既有棕刷、排筆、大理石板之類的古樸修復工具,也有電子顯微鏡、離心機等現(xiàn)代科學儀器。傳統(tǒng)的工藝加上現(xiàn)代的技術,成為古籍修復師拯救古籍的雙重保險。
把紙張噴水、展平后,劉建明接下來要挑選顏色相近、紋理一致的補紙,裁成長度合適、寬度不足1厘米的細條,補在圖檔的背面,起到連接破損紙張,加固折縫的作用。
由于年份較晚,修復樣式雷圖檔所用的紙張相對好找。借助電子顯微鏡,只需取圖檔一點纖維,便可判斷它的用紙類型,“基本上國圖庫房里面都有”。
古籍修復講究“修舊如舊”,為了保存樣式雷圖檔的原貌,常常要把修復用的紙張染到和圖檔一致的顏色,這就異常考驗修復者對顏色的敏感度以及染紙的經驗。劉建明說,不同厚度的紙張要采用不同的染紙方法,都有講究。
國圖古籍修復師工作中會使用到的修復工具
就連用來修補圖檔的漿子,也有講究?!拔覀円郧坝脦娼畹睦匣{,它對書籍有損害?,F(xiàn)在用小麥粉,它做的漿糊是最好的,弄上水以后還能揭起來。”劉建明說。古籍修復追求“可逆”,為了盡可能延長古籍的壽命,古籍修復不能僅僅追求當下修復的效果,更要考慮修復措施是否會對古籍造成傷害。每一個看似微小的步驟,背后都有原則和規(guī)范制約。
劉建明修好的這張樣式雷圖樣,是清定東陵的建筑設計圖。他小心翼翼地將圖樣平鋪好,并拍照留存,修復階段就此告一段落。
重現(xiàn)榮光
圖文互參的圖檔往往能為古建筑的復原和修復提供可靠的歷史依據。最近的例子是,國圖修復了五張頤和園樣式雷圖樣,其所繪建筑涉及昆明湖大墻、連橋、東宮門外,不僅有助于未來頤和園東宮門外的復建,對修復清代獨特的虎皮石墻也有很大的幫助。
這并非個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郭黛姮及其團隊,也曾基于大量的樣式雷圖檔,利用當代3D技術復原出乾隆年間的“圓明園四十景”,使得人們得以一覽“萬園之園”的昔日盛景。
郭黛姮教授還參與了2003年恭王府修復工程。為了真實還原同治光緒年間恭王府的原貌,她在國家圖書館找到了當年恭王府的樣式雷圖檔,這幾張樣式雷圖檔因此成為恭王府修復的重要依據。
頤和園東宮門外樣式雷圖樣
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歌手王菲擔任樣式雷國寶守護人,引發(fā)了公眾好奇。在節(jié)目舞臺上,樣式雷資深研究者王其亨教授,結合大量的樣式雷圖樣、燙樣,向觀眾介紹樣式雷圖檔背后的東方美學與設計巧思:頤和園玉泉山“塔隨人走”的景觀效果是如何產生的?樣式雷家族如何用一張紙描繪出精確的三維立體地形?王其亨認為,這些選址布局、結構都是設計,樣式雷圖檔打破了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建筑的偏見,破除了中國古建筑影響力低下的“失語癥”。
如果說生動的樣式雷圖樣、燙樣有助于揭開中國古建筑設計背后的結構奧秘與美學原則,那么以隨工日記、雷氏家信為代表的樣式雷文字檔,則為今人呈現(xiàn)出樣式雷家族鮮活的人物形象和真實生活。
白鴻葉是國圖輿圖組組長,她在此工作了18年。她的日常工作之一,是負責樣式雷圖檔的保存、整理、歸檔與結集出版,是離樣式雷原圖檔最近的少數(shù)人之一。因出版了《大國工匠 樣式雷》一書,談起樣式雷家族的故事時,她如數(shù)家珍。
從尚未結集出版的雷氏家信中,她既能看到向母親、祖母請安問好的家風家訓,也能看到遠房親戚請求接濟的家長里短,有時甚至能看到同欠債不還者打官司的風波戲劇。一位位樣式雷的人物形象不再抽象模糊,而變得有血有肉。
國圖輿圖組組長白鴻葉
“樣式雷的隨工日記中,寫滿了‘小心謹慎,要細細寫’,甚至日記封面上都有寫。我們最近整理雷思起(第六代)和雷廷昌(第七代)的家信,發(fā)現(xiàn)雷思起會不停地叮囑,哪個大人來了你要聽他什么話,哪個大人叫你去看宅子能不能去,什么事情一定要等我回來等等?!卑坐櫲~說,樣式房掌案一職充滿競爭,樣式雷家族常年與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打交道,卻能連續(xù)八代屹立不倒,除了過硬的專業(yè)能力,更重要的或許是平日里高度嚴謹細致的處事作風。
從隨工日記、雷氏家信中,白鴻葉也能直觀感受到樣式雷工作的繁忙。她說,咸豐、同治兩朝,皇帝在位都不過十余年,為帝后修建陵寢的任務變得更重了。雷思起在修陵的過程中勞累過度,彼時又遇上慈禧重修圓明園和三海(北海、中海、南海),雷思起積勞成疾,病死在工作中。
相比起能彰顯古建筑價值的圖樣,以雷氏家信為代表的文字檔迄今還未整體修復。白鴻葉有一個愿望:待雷氏家族600多封家信全部修復之后,通過家信資料解讀樣式雷家族和各種人物的關系,將雷氏家族構建的小社會復原出來。在它們被修復、整理出版之前,樣式雷家族身上的神秘感不會消失。
傳奇仍待挖掘
關于樣式雷是如何發(fā)達的,有一則流傳甚廣的“太和殿上梁”傳說。
坊間傳聞,康熙年間重修紫禁城太和殿,康熙皇帝親臨上梁儀式。然而,因榫卯不合,儀式遲遲無法完成,惶恐失措的工部官員讓一個名叫雷發(fā)達的南方工匠披上官服,揣著斧頭上房操作。誰知,咔嚓幾斧,梁便楔實了??滴醍敿词谟枥装l(fā)達工部營造所章班的職務。
這則傳說,最早由營造學社創(chuàng)始人、樣式雷早期研究者朱啟鈐先生在30年代記述,可能來源于當時的雷氏后人或清末的匠師工吏。這則“故老傳聞”,經由許多建筑史家的引述后廣為流傳,讓雷發(fā)達蜚聲遐邇。
傳說雷發(fā)達在康熙年間登太和殿上梁,這是雷氏家族發(fā)家的起點
然而,后來的學術研究發(fā)現(xiàn),這則傳說的主人公應當是雷發(fā)達的兒子雷金玉,而且上梁地點是暢春園而非太和殿。近年來,這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也正是從雷金玉這一代起,雷氏家族開始擔任樣式房掌案的職務。
在一定程度上,從樣式雷家族身上,可以看到清王朝盛衰的縮影。歷經前三代的積累,雷氏家族終于在乾隆年間,迎來了屬于自己家族的巔峰時刻。雷氏家族第四代雷家璽在乾隆大興土木、修建皇宮別苑的各項工程中大展拳腳。他作為樣式房掌案,先后參與到乾隆時期清漪園(即頤和園前身)、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皇家園林的設計和修建工作中。
不過,自嘉慶以后,清王朝由盛轉衰。到了雷家璽之子雷景修這一代,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侵華,不僅使圓明園被付之一炬,更連帶燒毀了雷家的海淀故宅。此后,樣式房園林相關的工程被迫中止,深受刺激的雷景修將更多的精力用來搜集祖上積攢的眾多建筑圖檔資料,甚至專門修建了三間房屋加以收藏。
樣式雷家族鼎盛時期,先后參與到頤和園、圓明園、避暑山莊等皇家園林的設計和修建工作中
清王朝瓦解后,雷氏家族也隨之逐漸沒落。此后樣式雷家境破敗,也沒有人再從事建筑行業(yè),但雷氏后人都將保存先輩相關文獻史料視為己任。直到20世紀30年代,窮困潦倒的雷氏后人迫于生計,開始出售所藏圖檔。
幸運的是,在朱啟鈐先生的牽頭下,中華教育基金會撥款給北平圖書館(即今國家圖書館)購回圖檔。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這批文物得以免受戰(zhàn)亂之苦。新中國成立后,樣式雷圖檔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其研究空間也被一步步打開。
2007年,“中國清代樣式雷建筑圖檔”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成為其中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代建筑設計圖像資源。自此,樣式雷圖檔中塵封的那段歷史,又開始活躍在今人的視野中。
如今,樣式雷遺產的挖掘仍在繼續(xù)。國圖所藏的樣式雷圖檔中,有約2000張圖檔破損嚴重,但囿于資金和人力,仍躺在故紙堆中,亟待修復。
如今,國圖仍有約2000張樣式雷圖檔待修復,它們因長期折疊保存而有所破損
“現(xiàn)在國圖要修復的古籍、善本、輿圖數(shù)量眾多,樣式雷圖檔根本就修不過來。”白鴻葉如是說,可喜的是,正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古籍保護的進程之中。
去年6月,字節(jié)跳動聯(lián)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成立古籍保護專項基金,與國圖合作開展古籍修復、人才培養(yǎng)、古籍活化等項目。上文提及的樣式雷圖檔,便是該項目最新成果之一。
字節(jié)跳動與北京大學合作的古籍數(shù)字化平臺也即將上線。在古籍修復之外,字節(jié)跳動還充分利用自身科技能力,加快古籍數(shù)字化的整理、研究與利用,讓古籍在數(shù)字時代重新鮮活起來。
#95后女孩成國圖最年輕古籍修復師#
策劃丨三聯(lián).CREATIVE
監(jiān)制丨路瑞海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丨袁昌佑
作者丨邱蕪
圖片來源丨 國家圖書館 受訪者 字節(jié)跳動 視覺中國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