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部分照片由環(huán)游世界旅行者【天嬌】提供
厲害了,我的阿三哥!
懸浮術,誰能告訴我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對于這個神秘而不遙遠的國度,你肯定有許多想要知道的,我們似乎對這個國家有某種刻板印象,那么,駐外老司機是如何看待印度的呢?
一、在印度工作便是“艷福不淺”?
@天嬌 印度
以我很多朋友為例,他們聽說我在印度工作,一直狂呼“艷福不淺”。那種暗含的意味,好像我簡直身處瑤池,是男人之極大幸福。
第一次看到印度的女人(機場地勤),還真有一點泄氣。不僅因為很多mm膚色黝黑(不是種族歧視),而且大部分都沒法和“美女”扯上關系。失望之余不禁自我安慰:畢竟是地勤人員,可以理解。
但當真正踏上機艙,看到傳說中的“美女空姐”時,那心情簡直是瞬間回到冰川時代——拔涼拔涼的。
這哪是什么空姐,簡直是“空嫂”嘛!
“空嫂”也就罷了,她們身型如桶,穿著頗具民族特色的腰部無縫合的制服,漏出一大圈哆哆嗦嗦、晃晃蕩蕩的肥肉,行動中盡顯“大嫂風范”。
我甚至拒絕了兩位“大嫂”提供的免費早餐,在內心暗暗飲泣中昏睡過去。
后來在印度時間長了,也就慢慢明白:
那些在國內從電視或網絡上看到的印度美女們,即使是在印度,也只能同樣從電視上或其他媒體上見到。
講真,路上見不到這種款式的…
印度女人拋頭露面的機會少,職業(yè)婦女的比例也不高。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印度中南部的人膚色都是黝黑黝黑的。而且印度女性在結婚、生育后,腰身就像吹了氣一樣迅速膨脹,臃腫不堪,找不到一點美女的痕跡。
《詩》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嗚呼,我置身印度,身負“艷福深重”之名,而滿目蒼涼,無美可賞,個中甘苦,蒼天可鑒。長此以往,情何以堪?
二、印度到處都是和尚?
@天嬌 印度苦行僧
佛教發(fā)源于印度,很多國人因此認為印度肯定是個傳統(tǒng)的佛教國家,僧侶遍地,寺院叢生。來到印度之后,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如此。
印度信仰佛教的人口比例只占到總人口的1%。而真正在印度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其實是印度教,信眾超過總人口的80%。
@天嬌 印度
即使在現(xiàn)代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印度社會仍按“婆羅門、剎地利、吠舍和首陀羅”來對階級進行嚴格區(qū)分,大家各得其所,社會秩序也得以有序維持。
種姓制度是世襲的,也就是說,出身決定命運。
出生于大富大貴之家,錦衣玉食天經地義;若不幸出身貧寒,那就很可能沒有出路。據(jù)根教義,不同種族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食。
PS:
婆羅門即僧侶: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
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
吠舍即商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yè)貿易。
首陀羅即農民: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yè)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yè)勞動等。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印度教是一種制度化的宗教,教徒從生到死都伴隨著一系列的儀式。共同的信仰、風俗習慣和道德準則使印度教文化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同化力,也使它數(shù)千年來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
可以沒有錢,但不能沒有信仰!
三、英語說得那叫一個溜!
印度曾被英國殖民多年,就我接觸的人來看,講英語的人群大多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幾乎個個都能熟練使用英語交流、寫作。
從事商業(yè)活動和政府部門的人,英語水平明顯高于其他行業(yè)。但除此之外,會講英語的其實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即便在德里、孟買等大城市,很多人的英語也不甚了了。
事實上,印度語言情況和中國有許多相似之處:印地語是印度的國語,地位和中國的普通話差不多;但是在各個邦(相當于我們的省一級行政單位),又有各種不同的地方方言。
剛到這里時,大家都用蹩腳的英語試圖和當?shù)厝舜虺梢黄?,但很快大家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民大部分英語水平還比不上我們。
于是大家信心倍增,講起英語來也不羞澀;一些悟性較高的同志甚至可以對著印度人一本正經地吆三喝四、高談闊論,全無語法、時態(tài)、發(fā)音的顧忌,不求準確,只求雙方明白對方的意思,竟也能口若懸河。
輔以合適的肢體語言,其“氣焰囂張”之勢,讓不了解底細的人還以為他是混跡印度多年的老司機。
@天嬌 印度
只是大家擔心,以當前的這種狀態(tài),應付工作問題不大,但將來離開印度,自己的混搭式英語究竟還能支撐多久?
四、一言不合就尬舞?
我們看印度的影視作品,總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些情節(jié):主人公開始心理活動的時候來一段插曲,或者拋開劇情,直接來一段歌伴舞。
在印度工作的這段時間,盡管時時留心,也很少發(fā)現(xiàn)平民百姓興之所至就載歌載舞的現(xiàn)象,只在部分節(jié)日期間,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群眾狂歡。
印度有專門播放MV的電視臺,播放的主要節(jié)目就是歌舞。除媒體之外,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發(fā)現(xiàn)應該有的歌舞盛會。
生活是現(xiàn)實的,不可能大家都依靠唱歌跳舞過日子;生活是波瀾不驚的,人們不可能每時每刻都需要歌舞這種相對熱烈的形式。
印度處處歌舞升平,其實是在全世界面前的孔雀開屏,而美麗的“屏”后面光禿禿的屁股,才是真實的現(xiàn)狀。
五、印度男人到底能娶幾個老婆?
每次回國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是不是印度男人可以娶幾個老婆?
來到印度后,我也專門找當?shù)嘏笥颜埥踢@個問題,結果總是遭遇白眼。
慢慢知道,在印度,婚姻制度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也確實存在一夫多妻,但僅限于某些宗教的信仰者,例如伊斯蘭教徒可以最多娶四個老婆,但這并非只在印度存在。印度人口80%以上還是“一夫一妻”的忠實實踐者。
印度的婚姻風俗,和中國的“父母之命”有很多相似之處。男方“此處有帥哥”的廣告一打,就會有“擇機待嫁”的美女(美女父母)留意,從此雙方老人展開聯(lián)系,從信仰、種性、文化等方面一一對號,最后找到最中意的一個,頗有互相面試的意思。
在印度,結婚嫁妝由女方提供,嫁妝越多,女方婚后在男方家中地位越高;而那些家境不好的,則不得不看著女兒在婆家備受冷落也不敢吭聲。
06年以前,印度一直實行自愿婚姻登記制度,此舉導致印度童婚現(xiàn)象嚴重。1998年在印度中央邦進行的調查顯示:當?shù)赜?4%的女孩結婚年齡在10到14歲之間。
直到2006年,政府才頒布法令,新娘新郎必須經過申報年齡和登記,婚姻才有效。
有些女子生來身體不好,眾人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女子的父母會逼迫她們在嫁人之前,先與狗通婚。父母之命不可違,盡管心里再不情愿,也不得不遵照父母的吩咐。
但當?shù)刂鼗?、童婚等現(xiàn)象依然存在。一方面,男人可以靠重婚“創(chuàng)收”;另一方面,把幼小的女童嫁出去,提前“占下名額”,也可以節(jié)省一些禮錢??磥矶际墙疱X惹的禍。
六、“圣雄”家族掌握印度政權?
“甘地”,相信大家都如雷貫耳。那位被尊稱為“印度國父”、“圣雄”的民族解放斗士。
于是就有了一個自以為是的推論:印度的領導人中叫“甘地”的不少,他們一定就是甘地的后人。有我這種思路的中國人,絕不止一個。
但通過查閱資料并與印度朋友溝通,才知道此甘地非彼甘地,根本不是一回事。
印度國父甘地和此后活躍于政壇的“甘地”們,其實沒有血緣關系。按照中國的說法,他們“五百年前是一家”,但卻不是一家人;就像住在不同地區(qū)的王姓中國人。
@天嬌 印度
“圣雄”甘地全名為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說明在種姓制度中,他們家族的層級不高。他一生致力于“非暴力”運動,歷經千辛萬苦,帶領印度人民獲得獨立。
@天嬌 印度
甘地選擇的繼任者是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印度獨立后的第一任總理。可以說,尼赫魯家族淵源頗深。賈瓦哈拉?尼赫魯?shù)呐畠河⒌侠杂资茏娓负透赣H影響參加獨立運動,1942年她打破傳統(tǒng)習慣與出身低下的費羅茲·甘地結婚,婚后改隨夫姓,被稱為甘地夫人。
這個叫做費羅茲·甘地的年輕人與圣雄沒有任何關系。1967年,他那浸淫政壇多年的夫人當選為印度總理。至此,“甘地”這個名字開始與現(xiàn)代印度的發(fā)展真正對接,并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
有人說,費羅茲?甘地本人與圣雄甘地亦非親非故,不過他與英迪拉的結合為本就顯赫一時的家族增添了新的政治資本—-讓不少人誤將甘地家族同圣雄甘地的后人等同起來。英迪拉被暗殺后,他們的兒子拉吉夫?甘地又出任了印度總理。
可以看出,當代印度政壇的“甘地”家族其實應該叫做“尼赫魯”家族才更合理,不過在這個普遍敬重圣雄的國家,用“甘地家族”來稱呼這個強大的政治家族,似乎也無傷大雅,只是不知道真正的“甘地”家族的后人是不是會有些許微詞。
甘地,這個在印度響亮而偉大的名字,還能帶領印度繼續(xù)前行多遠?
@天嬌 印度
作者簡介:山羊在我心,駐外老司機,駐外經歷超過十年,現(xiàn)派駐工作于香港,看樣子還要繼續(xù)駐下去。
小編語
“
印度這個神秘的國度令人向往,因為全民信教帶來的社會風氣是世界各國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出身決定等級”的社會階層制度在21世紀的今天也依舊長盛不衰,信仰的強大使這個民族被我們打上了“開掛”的標簽。
駐外的你是否在印度呢?你又有什么關于印度的特別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