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是基督教流派之一天主教的教堂,是一座哥特式的基督教堂建筑,位于法國首都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央的西堤島上,與盧浮宮隔河相望,是法國和首都巴黎最悠久最有象意義的建筑物之一。
天主教的全名叫作羅馬天主教會,也稱作羅馬公教,與東正教、新教并列為基督教三大流派。天主教源自希臘文,意思是全世界的、普遍的。天主教信奉基督耶穌和天主上帝,把耶穌的生母尊為圣母。并圍繞圣母院舉行各種敬禮儀式和修建圣母院的教堂,巴黎圣母院就是其中之一。
巴黎圣母院的全名叫作巴黎圣母主教座堂,長約127米,寬約48米,高度達到96米,占地面積大約6000平方米,是一個長形馬蹄哥特式拉丁十字形的建筑。巴黎圣母院全部采用石材建造,整個建筑高聳提拔、莊嚴和諧。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偉大的建筑,它將歷史、文化、宗教、藝術等融為一體,同時見證了許多歷史事件。英皇在這舉行過加冕,圣女貞德在這得以昭雪,拿破侖也在此加冕為皇,戴高樂在這舉行了國葬等等。
法國國王克洛維496年時將巴黎定位首都,并且皈依了天主教,在西堤島上原本有一座基督教堂,6世紀的時候又建了一座圣埃蒂安基督大教堂,12世紀初的時候倒塌,巴黎主教決定重新建設一座教堂。
1163年在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主持下,巴黎圣母院舉行了開工儀式,多位教皇為其奠基,整個建造過程達到了180多年,一直到1345年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才正式竣工,此后又經過了多次的翻修和改建,一直到1789年的11月2日,巴黎圣母院歸屬權離開教廷被法國國有。
1793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天主教被禁止,巴黎圣母院也遭到了破壞,教堂內的大多財寶以及收藏品都被掠奪。1801年才被協(xié)約國恢復天主教的信仰,不過此時的巴黎圣母院已經是一片狼藉,1804年拿破侖用木板、硬紙板、絲綢、天鵝絨等材料修復了巴黎圣母院,此時的巴黎圣母院歸屬教會。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爆發(fā),巴黎圣母院又一次遭到了破壞,大主教區(qū)都被燒毀,巴黎當時計劃拆除巴黎圣母院,1831年維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風靡一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也讓拆除的計劃被擱置了下來。1842年法國司法以及宗教部長決定重修巴黎圣母院,1844年建筑學家兼歷史學家奧萊·勒·迪克主持了重修巴黎圣母院的工作。
1845年法國政府撥了500萬法郎作為經費,并找了建筑師拉素斯和維優(yōu)雷·勒·杜克負責教堂的全面整修,將其恢復成13世紀風格的建筑。
2008年翻修了巴黎圣母院的風琴以及燈光系統(tǒng)。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失火,整座建筑物嚴重損毀,主體結構的材料為石料得以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