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玄武門之變的真正起因是李世民軍功蓋世,手下人才云集,勢力風(fēng)頭碾壓太子李建成,但李世民只是嫡次子,而李建成才是嫡長子。
古代傳統(tǒng)觀念皇帝通常會立嫡長子為太子,所以李世民無法名正言順承繼大統(tǒng),無論他如何功蓋于天,如何得人心,手下良相名將如云,這些通通無法改變這個客觀事實,所以他才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后來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
那問題來了,假如李世民是以嫡長子的身份順利繼承皇位,貞觀之治還會出現(xiàn)嗎?
以我的拙見,不但貞觀之治不會出現(xiàn),搞不好第二個屠戮功臣的劉邦和朱元璋就會出現(xiàn)。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覺得只有而且唯有出現(xiàn)玄武門之變,才會有貞觀之治。
這還要從李世民殺兄屠弟后的正常人心理談起,人皆有羞恥之心,殺兄屠弟的惡名聲必然會流傳百世,恐怕李世民自己早已心知肚明。
如果做了皇帝之后,李世民還要繼續(xù)屠戮功臣,驕奢淫逸或者勞民傷財,連年征伐,導(dǎo)致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又或者學(xué)隋煬帝大興土木,征用大量黎民百姓去建造無數(shù)奢華宮殿,那么在后世的記載里,他只是一個暴君昏君,以前的蓋世軍功偉業(yè)皆成水中月,無用功。
這從李世民破了歷代帝王的先例,親自查閱本朝史書可見一斑,就是正常人的羞恥心在作怪,畢竟是丑事家丑,不知這些史官會如何講述自己殺兄屠弟的故事,流傳到后世又會如何影響到對自己的評價。
所以為了后世的正確評價,為了自己的名聲,李世民的羞恥之心促使他沒有動殺心,而是廣納諫言,勤儉治國,才有魏征之流的出現(xiàn),才有名垂青史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才有不二出的貞觀之治。
回到我文章開頭的假設(shè),如果李世民是嫡長子,又有無敵軍功加持,順利繼承皇位,那么面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威脅,依然會拿起屠刀,把他們殺掉,或者被他們殺掉。
這時候的李世民想必殺紅了眼,從心理學(xué)上說,就是破罐破摔,你想想那些失足婦女難道天生就是出來賣的嗎?總是有第一次第二次,然后自我放棄,破罐破摔,最終淪為失足人。
而殺了兩位兄弟之后,李世民也是同樣心態(tài),我是皇帝我做主,是他們逼我殺人的,既然兄弟都?xì)ⅲ切┕Τ剂枷嗖宦犜捑屯ㄍ?,然后魏征之流在朝堂上,可能一句諫言還沒發(fā)表就被拉下去斬首了。
一個人的心理就是這樣,既有羞恥之心,也有破罐破摔之心,此二心有多強(qiáng)烈只是環(huán)境使然。
在順境之下,大多數(shù)人無從談多大的羞恥之心 ,有是有羞恥心,但普遍不強(qiáng),所以李世民如果身為嫡長子,貞觀之治絕不會出現(xiàn)。像“我爸是李剛”的主角就是太順了,根本木有羞恥之心,還有李天一之流,數(shù)不勝數(shù),都是太順的緣故。
比如劉邦和朱元璋多順啊,生涯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大,后期基本沒有羞恥之心,殺起功臣來跟砍瓜切菜般,跟李世民相似的是朱棣,不知道是嫡幾子了,最后逆襲當(dāng)了皇帝,開創(chuàng)永樂盛世。
在逆境之下,被迫奮起而成功的人才會有最強(qiáng)烈的羞恥之心,李世民就是其中之一,當(dāng)今很多成功人士也是其中之一,不勝枚舉。
評價觀察一個人的功過,不但要多方面考量,還要從心理學(xué)去著眼,李世民是 一代明君,也是一個普通人,擁有普通人的心理,希望后世人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苛責(zé),畢竟中華五千年歷史就出現(xiàn)過一次貞觀之治,道不拾遺,夜不閉戶是每個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