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歷仕三朝,開疆拓土,死后卻被開棺戮尸,絕戶滅族;
他戰(zhàn)功卓著,配享廟庭,孫子卻發(fā)動叛亂,兵敗身死;
他義薄云天,備受榮寵,傳統(tǒng)史學家卻對他評價“奸臣”二字。
他就是唐朝名將,李勣。
李勣的一生征戰(zhàn)如數(shù),為唐朝的邊疆穩(wěn)定立下漢馬功勞,為何在臨終前囑咐后人,要對子孫“嚴加管教”?
究竟是何等的豐功偉績,不世之功,使得唐高祖李淵賜姓李氏?
又是何等的桀驁不馴,放蕩不羈,讓唐太宗李世民都有所忌憚,囑咐太子李治,今后此人不順服就殺?
臨終戒言,最終靈驗
總章二年,此時的李勣已是七十六高齡。
因常年征戰(zhàn)沙場,身心交病,生死彌留之際,家人想叫來巫醫(yī)坐診,可李勣卻吩咐舉辦宴席。
面對眾人的不解,李勣說道:“我一介山東大漢,農民布衣,憑借自己的本事穩(wěn)坐三公的位置,早已死而無憾。
何況現(xiàn)在已年近八十,生死大權早就要看老天爺?shù)囊馑剂?,還能指望醫(yī)生來救我嗎?”
面對李勣的遺愿,家人只好妥協(xié),便請來各路親戚,奏樂宴飲。
酒宴結束后,李勣對弟弟李弼交待了自己的臨終遺言。
李勣語重心長地說:“我早知道自己要死,不想看見你們哭哭啼啼的模樣,所以請你們吃飯喝酒,就算咱們就此訣別了。
弟弟李弼早已泣不成聲,還是強打精神,仔細聆聽哥哥的叮囑。
在那個皇權專制的時代,李勣的后人應該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吃喝不愁,高枕無憂,安安心心地做一個“官二代”就好,可李勣對子孫后代的前途十分擔心。
李勣擔心地說:“我看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櫛風沐雨,建立家業(yè),就是想為后人鋪路,沒曾想辛苦攢下的老本都被這些不肖子孫給敗光了。
我的子孫后代就托付給你了,如果也有如此劣跡斑斑的 ,你無需猶豫立即“榜殺”,不要讓后人嘲笑我,落得像杜如晦、高季輔那樣?!?/p>
“榜殺”是什么意思?為何要對自己的后人下此毒手?
所謂的“榜殺”,就是用鞭子抽打犯人,直致喪命。
這句話雖說簡短,但不僅令人毛骨悚然,有點嚴厲過頭了。
誰曾想,數(shù)年后,李勣的“心狠手辣”的遺言竟“預言”成真?
李敬業(yè),李勣的孫子,天資聰穎,對軍事頗有天賦和見解。李勣因材施教,帶著孫子從小就體驗部隊生活,四處征伐。
可能看多了權力的追逐,李敬業(yè)的心中也有一顆種子悄悄地萌發(fā)。
李勣去世后,李敬業(yè)襲爵英國公,歷官太仆少卿、眉州刺史。本想大好前程由此開啟,沒想到因事被武則天降職。
李敬業(yè)由此心懷不滿,于是便密謀叛亂。
他先是假傳圣旨,制造混亂,發(fā)兵討伐;到處散播武則天的謠言,說她出身低賤,穢亂后宮,弒君殺母,人神共憤;又謊稱太子沒死,在城中逃亡,命令他起兵。
一番造作下來可謂是行云流水。
雖說起兵叛變中,李敬業(yè)已經受到了懲罰, 被部將斬首。
可光是他死了不解氣,武則天把罪名“連坐”到了李勣的頭上。
武則天不僅削去了李敬業(yè)祖父和父親的官職封爵,掘墓砍棺,還把唐高祖李淵御賜的姓氏“李”給收回了,恢復了他們的本姓徐氏。
這不正是李勣的臨終“預言”成真了嗎?
想當年立下了多少豐功偉績,才得唐高祖賜姓如此榮耀,只因自己的“敗家”孫子,一切努力回到了原點。
武能上馬定乾坤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wèi)國公李靖并稱。
李勣早年投身瓦崗軍,后跟隨李密,歸順唐朝。他出將入相,一生戎馬,歷任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功高而不震主,深受朝廷的信任與重用,曾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隨唐太宗,平定四方
在李世民還是太子的時候,李勣就跟隨他征戰(zhàn)沙場了。
武德三年,唐高宗派李世民督導軍隊進攻王世充,李勣首當其沖,以一敵百,擊退了敵軍;
武德四年,李勣又設謀生擒了王世充的侄子,使王世充被迫投降。
這兩次戰(zhàn)爭中,李勣所顯現(xiàn)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在論功行賞時,也得到了證實。
著名的“二十四史”之一《舊唐書》曾有記載:“論功行賞,太宗為上將,李為次將,與太宗俱服金甲,乘戎輅,告捷于太廟。”
由此可見,李勣在戰(zhàn)爭中有勇有謀,做出的貢獻僅次于太宗李世民。
也許正是李勣優(yōu)秀的軍事才華,讓李世民“羨慕嫉妒恨”,并且有所忌憚。
武德六年初,李勣早已戰(zhàn)功累累、名聲大震,同年更是憑借著平定兗州等突出貢獻,成為了李靖最得力的部下。
可以說李勣在唐朝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
開疆拓土、戰(zhàn)功卓著
貞觀元年,唐太宗任命李勣為并州都督,負責防范北方的突厥。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崩顒夼R危受命,率領十萬大軍防范邊疆,突厥頡利可汗的軍隊仿佛籠中之鳥,兵敗陰山。
此卓著戰(zhàn)功,在司馬光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有所記載:“其大酋長皆率眾降,世勣虜五萬馀口而還。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露布以聞。”
可見李勣對鞏固唐朝邊疆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
李勣的作戰(zhàn)能力絕對是天賦過人,年近古稀,還被派往高麗前線,負責全盤的軍事指揮。
乾封元年,年已74歲的老將重拾戎裝,被任命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進攻高麗。
他布陣降敵,持重有謀,高麗的殘兵敗將只好手持白旗,以示投降。
最終,李勣攻下了平壤城,戎馬生涯中又記功一件,可謂戰(zhàn)無不勝。
李勣的一生征戰(zhàn)如數(shù),為穩(wěn)定唐朝立下漢馬功勞,曾被評價為僅次李靖的帥才。
唐高宗曾發(fā)自肺腑地感嘆道:“自李勣亡,遂無善將。”
文能提筆安天下
李勣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長期擔任宰相一職。
李勣曾奉旨監(jiān)修了著名的醫(yī)書《唐本草》。
此書內容豐富,取材精要,是中國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對中國藥物學的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在世界醫(yī)學領域中也有一席之地。
作為一名戎馬帥將,李勣似乎對“文科”更好的賢才比較感興趣。
早在并州工作的時候,李勣就十分重視舉薦賢才。
有兄弟二人的才華難分伯仲,都想?yún)⒓舆M士考試,可考官卻“死腦筋”辦事,卡著一個名額招生。
李勣知道了此事后,便給兄弟倆“開綠燈”,對負責考試的官員說:“士求才行者也。既能讓,何嫌皆取乎?”
李勣求賢若渴的精神打動了這位官員,于是破例讓兩兄弟一起參加考試。
李勣精選賢良可能是為了造福百姓吧!在并州工作的時候,還有一件事使百姓贊口不絕。
貞觀元年,李勣在并州當都督一職,一干就是15年。
他體恤民情,了解到太原城中井水是苦的,老百姓飲水很成問題,就組織軍隊去挖水渠,讓老百姓喝上了安全的水。
此事過后,老百姓對李勣評價很高,紛紛贊譽他是“父母官”,他下令挖的那條水渠也被命名為“晉渠”。
崇尚節(jié)儉、躬行實踐
除了“榜殺”不肖子孫,李勣還有一句遺言。
李勣臨死前告誡弟弟和家人,自己的喪禮一切從簡。
“我死后,只許用普通的靈車送我。入殮就穿尋常的衣服,再帶上一套朝服,倘若死后有知,我就穿上它拜見先帝。陪葬的東西也不準走奢靡之風,放幾個木偶就行了,如果違背我的話,就是在殺戮我的尸體!”
一代名將的臨終遺言都好似行軍打仗的“號令”一般。
李勣對后事交代完畢,隨即撒手人寰。
由此可以看出,李勣十分崇尚節(jié)儉,有一種“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禪意。
據(jù)說李勣當宰相時,有一次老鄉(xiāng)來探望他,于是李勣在家設宴款待老鄉(xiāng)。
宴席上,老鄉(xiāng)把餅邊撕下來扔掉(可能類似今天的吐司邊),李勣看著十分心疼,給這位老鄉(xiāng)狠狠的上了一課:“你知道這小小的一塊餅,從耕地、下種、收割,再到磨成面粉做成了餅,要多少個步驟嗎!
如果讓皇帝知道了你的作為,將會找來殺身之禍!”
如此“恐嚇”可謂有些夸大了,但可以看出李勣的節(jié)儉。
重情重義、割肉送友
李勣十分重視君臣之義。
舊主李密歸唐時,李勣堅持以李密的名義獻上土地。
李密謀反被殺后,李勣掛念主仆一場,在唐高祖的同意下為舊主安葬守喪。
這件事一直被唐高祖看作忠義的典范,曾評價他:“徐世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p>
李勣十分重視朋友之義。
正史上沒有秦瓊為朋友兩肋插刀的記載,卻有李勣為朋友割肉的故事。
單雄信,曾與李勣一起為瓦崗軍效力,兩人關系很好,后結為兄弟。
李密敗亡后,兩人的志向出現(xiàn)了偏差,跟隨了不同的勢力:李歸順唐朝,單雄信追隨了王世充。
雖說不再一起共事,但兩人的關系一如既往。
誰曾想,王世充勢力覆滅,大將單雄信被唐軍俘獲,罪應處死。
面對同為好兄弟的敵軍被處死,李勣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不顧自己的前程,跟皇帝上表陳情。
李勣的陳情書里寫道:單雄信驍勇善戰(zhàn),武藝絕倫,如果皇帝開恩赦免,他肯定會感激涕零,為國捐軀。
面對這塊“燙手山芋”,朝廷官員恨不得避之不及,而李勣念在兄弟之義,用官爵為其擔保,替單雄信求情。
如此兄弟,單雄信應該死而無憾了。
唐高祖沒有答應李勣的請求,單雄信臨刑時,李勣前去探望,在大牢里嚎啕大哭:“我與兄長結拜時已發(fā)誓,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只是我現(xiàn)在以身許國,身不由己,絕對不是貪生怕死之人!”
說罷,割下大腿上的肉給單雄信,讓這塊肉代替自己與單雄信同歸塵土。
單雄信死后,李勣收養(yǎng)了他的孩子,也算對這段兄弟情有所交代。
太宗寵遇、生死考驗
李勣曾患急病,尋遍醫(yī)生無果,最后只能病急亂投醫(yī),找到一個迷信的偏方,用胡須燒的灰來根治此病。
雖說毫無科學依據(jù),唐太宗愿意為卿一試,毫不猶豫的剪下了自己的胡須,給他治病。
在古代,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可況是一介天子的胡須。
李勣嚇得跪在地上磕頭謝恩,腦袋都磕出了血,可以看出太宗有多寵他了吧。
太宗寵愛不僅于此,還曾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李勣。
唐太宗曾經對李勣說過:“朕想將幼兒太子托付于人,思來想去只有交給你可以放心。
你過去對李密如此忠心,我相信也不會辜負于我?!?/p>
如此重任,可見太宗對李勣的信賴與重用。
李勣感激涕零,咬破了手指以此發(fā)誓,喝得酩酊大醉,太宗見此,解下了自己的御服為他披上。
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對李勣是很欣賞的,甚至到了寵愛的地步,為何在臨終前交代太子,貶黜李勣,不服就殺呢?
這是一道生死考驗題。
《唐紀十五–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曾有記載。唐太宗臨死前對太子李治說:“李勣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你從未對他有過恩典,怕他難以順從。今天我貶黜他的官,如果他口無怨言,只是遵旨照辦,那你登基后就可以重用他,他定會感激涕零,對你死心塌地的。反之,如果他對罷免之事憤憤不平,滿腹牢騷,那必定是心懷異心,干脆殺了算了?!?/p>
幸好李勣早已看破官場門道,更懂得“盈滿則虧”的處世哲學。
接到被貶的詔令后,李勣連家都沒回,只身一人就職去了。
唐太宗去世后,太子李治繼位,李勣重返長安,并被提拔為宰相。
回顧唐代軍事史,李勣在唐朝的穩(wěn)定及統(tǒng)一上做出了卓著的貢獻;任職宰相時,也能夠舉薦賢才、忠于職守,是一個精忠報國的政治家。
李勣的個人品德也有很多值得后人贊揚及學習的地方。
他充分體現(xiàn)了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
參考文獻:
1. 《李勣墓志銘》的有關問題_牛致功
2. 《三國史記》李勣奏報的真?zhèn)螁栴}_姜維公
3. 李勣為何支持武則天登上皇后寶座_賀潤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