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guān)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2021年的清明節(jié),云南省文山的麻粟坡烈士陵園迎來了一位特殊的拜訪者。
為首的是一位名為李東連的老人,她已經(jīng)106歲了,此行是為了來看看自己早已犧牲多年的兒子李加友。
麻粟坡烈士陵園
或許是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看望兒子成為了李東連最后一個心愿。
烈士陵園里面肅穆且無言,人們也都注意到了這位年邁的老人。
兩個來看望昔日戰(zhàn)友的軍人注意到了李東連,雖然彼此并不相識,但是烈士親屬都有著心靈上的共鳴。
看到老人行動不便,一位名為蔡朝東的退伍軍人將李東連背了起來,帶到了李加友的墓碑前。
“兒啊,媽媽這些年就來看過你三次,這估計也是最后一次了,媽媽想你啊……”
看著墓碑上面兒子年輕帥氣的照片,李東連觸景生情,流下了思念的淚水,并在墓碑上親吻著兒子的照片。
李東連老人
這件事情經(jīng)過媒體報道廣為流傳,有許多退伍老兵在看到這件事情后都被這位偉大的母親所感動,紛紛上門拜訪老人。
“大娘,您要是不嫌棄,我們就是您的兒子!”
今天,筆者就帶領(lǐng)大家來走近這個感人的故事。
紅色的火焰
李東連出生于1915年,老家在嵩明縣牛欄山鎮(zhèn)阿里塘村。
李東連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堪的年代,那時候的中國內(nèi)憂外患,百姓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李東連的家庭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她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孩子。
雖然家里貧窮,但是李東連卻從未放棄過學習知識。
李東連老人
她經(jīng)常從其他渠道搞來書籍或者文具,一個人偷偷地學習。
隨著腦海中知識的逐漸充盈,李東連也有了獨立的思考能力。
李東連很清楚,正在興起的共產(chǎn)黨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黨派,她決心跟隨著黨的腳步,與舊勢力做個斗爭。
因為一些原因,李東連當年并沒有成為軍隊的一員,但她沒有氣餒。
所謂有一份光發(fā)一份熱,李東連來到了生產(chǎn)崗位上,成為了婦女生產(chǎn)小組隊長,在自己的崗位上做著貢獻。
1955年,李東連生下長子李加友。
李加友聰明好學,李東連也很是開心,經(jīng)常教育孩子要愛黨愛國。
彼時總體上是和平年代,但是當時的年輕人們都向往從戎。
李加友
李東連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機會可以加入軍隊,于是便天天給李加友講軍隊英雄模范的故事。
紅色的火焰在年幼的李加友腦海中生根發(fā)芽。
到了初中,李加友終于等到了參軍的機會。
李東連十分鼓勵李加友去參軍:“我在黃土地上生活了一輩子,雖然沒怎么讀過書,但是也明白,人總是要向上看的,他應該走出去,去見見外面的世界?!?/p>
李加友順利地通過了征兵體檢,之后,21歲的李加友背起行囊,離開了家鄉(xiāng)。
這是李加友第一次出遠門,臨行的那天,李加友含著眼淚跟母親告別。
雖然不舍,但是李東連也只能跟兒子分開,因為她知道,參軍是偉大的,也是她一直希望的。
1976年3月,李加友跟隨著部隊到達了南疆地區(qū),上級要求他們所在的部隊在該地區(qū)駐守。
70年代,人民解放軍正在進行操練。
南疆的氣候和地形都比較惡劣,但好在部隊里面的條件還是不錯的。
再加上部隊里面有很多年輕的戰(zhàn)士,整體的斗志還是十分高漲。
在這里,李加友完成了新兵訓練。
最后的告別
訓練結(jié)束后,按照訓練成績,李加友被分配到了德宏瑞麗邊防團連隊里面。
初來乍到的李加友沒被分配去參與軍事訓練,而是從基層做起,幫助部隊的戰(zhàn)友們修建營房。
該邊防團的條件不是很好,營房都是很簡陋的,大都是用樹枝這樣的材料圍起來。
南方氣候多變,偶爾來個大風大雨,這樣的簡易房就會“受傷”。
李東連老人
李加友曾經(jīng)在村子里干過類似的工作,因此也算得上半個老手,干起活來也不是特別地吃力,于是便主動承擔起來這個工作。
但是工作還是太繁忙了,李加友在一次工作中不小心傷著了腰,不得不躺在床上休息。
李加友這樣“拼命三郎”的精神也深受部隊領(lǐng)導的賞識,在第三年的時候便被提拔為了副班長。
李加友屬于義務兵,按理來說是有服役期限的,一旦服役期滿,李加友就不得不離開軍隊回到家鄉(xiāng)。
但是部隊領(lǐng)導很器重李加友,甚至親自跟李加友談話,希望他能夠留在部隊繼續(xù)做貢獻。
李東連老人
李加友本就熱愛軍隊生活,有這樣的機會,他自然是不能拒絕的。
當兵期間,李東連也一直操心著兒子的人生大事——婚姻。
知道兒子在軍營沒有時間找對象,李東連便在村子里面不停地幫兒子物色合適的人選。
待到找到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女孩之后,李東連便聯(lián)系兒子回來看看。
如果可以的話,后面雙方就可以張羅著把婚禮辦了。
李加友請了假回了家,看到母親給自己介紹的對象,李加友和女方都十分滿意,于是雙方便開始正式交往了起來。
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戰(zhàn)前動員
看到這樣的情景,雙方家長都很欣喜,于是便促成雙方訂了親,準備等李加友退伍回來后便舉辦婚禮。
李加友的探親假很快便結(jié)束了,臨行的那天,李加友坐在火車上,看著漸行漸遠的故鄉(xiāng)和親人,憧憬著未來退伍后的日子。
但是誰都沒想到,這竟是李加友跟家人們的最后一別。
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爆發(fā)了!
英雄不朽
1979年,在達到了初步的戰(zhàn)斗目的之后,我黨命令戰(zhàn)斗隊伍先暫時撤回國內(nèi)進行休整。
吃了敗仗的越南軍隊顯然對我們還不是很服氣,看到我軍戰(zhàn)術(shù)性撤退,便打算對我軍展開一次伏擊。
越軍
他們在老山地區(qū)修建了各種軍事工事,隨后派兵遣將,安排了詳細的戰(zhàn)術(shù),準備在這里對我軍展開攻擊。
越南軍隊對老山一帶極為熟悉,依靠著這一優(yōu)勢,他們在戰(zhàn)斗初期確實占到了一些便宜。
我軍本來并不打算繼續(xù)和越南軍隊糾纏,但是既然對方如此不依不饒,那也不要怪我們不客氣了!
戰(zhàn)斗打響了,李加友所在的部隊接到了通知,要求其馬上做好上陣戰(zhàn)斗的準備。
彼時的李加友戰(zhàn)斗經(jīng)驗還不是很豐富,接到了命令之后,他既緊張又興奮。
興奮是因為“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現(xiàn)在他終于有了建功立業(yè)、報效祖國的機會了。
緊張則是因為李加友從未面對過這樣的大場面。
李加友的老班長張發(fā)祥后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說到:
“那時我們整個班都是年輕的小戰(zhàn)士,要說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當時大家的戰(zhàn)斗熱情都很高,我也給大家做了戰(zhàn)斗動員。”
話雖是這么說,但是真正到了麻粟坡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小戰(zhàn)士慌了神。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發(fā)祥馬上幫助小戰(zhàn)士們進行戰(zhàn)術(shù)躲避和隱藏。
與敵人的第一次交火是在一次反偵察過程中,當時敵軍有一小隊人馬到這邊來搜查地形,恰好碰到了正在附近埋伏的李加友等人。
待到敵軍進入到了射擊范圍內(nèi),沖突馬上便爆發(fā)了。
好在敵人人少,意識到情況不對之后,馬上便四處逃竄了。
“當時最難熬的時間應該是晚上,因為在正面交鋒中,敵人基本上是打不過我們的,所以每當?shù)搅送砩?,敵人總會派出幾人成組的小隊對我們進行偷襲。”
每天晚上,張發(fā)祥總會安排戰(zhàn)友們躲在戰(zhàn)壕里,他則會帶上幾個人到外面?zhèn)刹榍闆r。
每當?shù)搅诉@個時候,李加友總會搶著要跟張發(fā)祥一同出去偵察。
因此,張發(fā)祥對這個勇敢的小戰(zhàn)士印象十分深刻。
據(jù)張發(fā)祥回憶說,當時李加友總是自告奮勇地打頭陣,他會帶上一個軍用望遠鏡,拿著一根竹竿幫助戰(zhàn)友們開路。
“我對他的印象很深刻,因為他是我們中間最勇敢的那個人,但是后來有一次,我聽說他在戰(zhàn)斗中受傷了,被從前線抬到了后方,再聽到加友的消息,便是他已經(jīng)去世了。”
1980年1月,25歲的李加友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沉重打擊
李加友去世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老家,彼時的李東連還沒收到這個消息。
因為年事較大,妹妹李加英不敢將這個消息告訴母親,害怕母親因此受刺激,所以便打算暫時拖延一下。
但是紙畢竟包不住火,鎮(zhèn)上還是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李東連,并將李加友的遺物帶了回來。
面對既定的結(jié)局,李東連無論如何也不愿接受這個事實。
看著李加友的衣服,李東連甚至有些自責,她后悔將自己的兒子送去參軍:“如果你沒有去參軍,那么就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了……”
但是,李加友從未后悔過參軍,在他的遺物里,有著很多從部隊寫給家里的信件,每一封信件都能透露出李加友對軍隊生涯的熱愛。
隨著時間的流逝,李東連也慢慢地接受了這個事實,她也從兒子的犧牲中走了出來。
每當有記者前去采訪她的時候,她總是堅定地說到:“從前我還為兒子參軍感到后悔過,現(xiàn)在我想清楚了,我從來不后悔,我也是從戰(zhàn)爭年代中走過來的,我知道,戰(zhàn)爭總有人要站出來,我的兒子便是這么一個勇敢的人,他的犧牲是偉大的,是光榮的!”
國家沒有忘記李加友在戰(zhàn)場上做出的貢獻,他的事跡被各大媒體相繼報道,也被授以“烈士”的稱號,甚至在當?shù)叵破鹆恕皩W習李加友戰(zhàn)士精神”的活動。
每每看到這樣的場面,李東連總是會無比思念自己的兒子。
失去了兒子之后,李東連并沒有萎靡不振,她很快就振作了起來,她還有三個兒女,這一大家子都還需要她。
后來,李東連仍是過著簡單的日子,為了給子女們賺夠?qū)W費,李東連還會在務農(nóng)間隙做點小生意。
就這樣,李東連保障孩子們都順利地完成了學業(yè)。
孩子們都慢慢地長大了,但是李東連卻還是一如既往地忙碌。
她告訴孩子們:“我不是缺錢,我是閑不住,我雖然七十歲了,但是身體還硬朗,還能再掙點錢,給孫子孫女們用,你們也別太擔心了?!?/p>
話雖這么說,但是兒女們都知道,李東連這么做其實是因為害怕清閑。
因為一旦閑下來,李東連便會想起李加友。
按照規(guī)定,李加友被葬在了烈士陵園。
一生的思念
李東連很想去看看自己的兒子,但是因為路途遙遠,山路崎嶇,再加上沒有高速公路,李東連直到2000年才終于實現(xiàn)了這個愿望。
2008年,93歲的李東連再次去看望了自己的兒子。
回憶起那兩次的場景,女兒李加英總是默默地流下眼淚。
“母親的年齡很大了,我們一方面是害怕她這么遠的路程熬不住,一方面是害怕她觸景生情,過度悲傷,所以每次出發(fā)前我們都要做好十足的準備。”
2021年清明節(jié)前夕,106歲的李東連告訴女兒,自己想再去烈士陵園看看自己的兒子。
“我已經(jīng)106歲了,估計沒多少時間了,這也是我最后的愿望了?!?/p>
看到母親這個樣子,李加英很是心疼,她能夠理解母親思念兒子的心情,所以便答應了下來。
但是,為了母親的身體考慮,李加英告訴母親,去之前一定要養(yǎng)好身體,每天按時吃飯按時休息。
為了能夠去看望兒子,已經(jīng)106歲的李東連表現(xiàn)得像個為了獎品十分聽話的小孩子一樣,每天都會在女兒的監(jiān)督下吃飯睡覺。
甚至還會時不時地鍛煉下自己的身體,以此來為看望兒子做準備。
看到母親這個樣子,李加英不由地為之動容,她聯(lián)系了幾個家人,決定在清明節(jié)這天帶母親去烈士陵園。
當天去烈士陵園看望烈士的人并不少,但是李東連一行十六人算得上是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了。
在了解了李東連和李加友的故事之后,周圍的人都紛紛上前幫忙,有位退伍老兵更是直接將李東連背到了李加友的墓碑前。
在這里,李東連將自己對孩子的思念化作一個吻,印在了兒子的墓碑上。
李東連的故事很快便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傳播開來,其中李東連在兒子墓碑前失聲痛哭的畫面更是感動了無數(shù)的網(wǎng)友。
許多退伍老兵在看到了這個新聞之后直言:“這個畫面勾起了我心中的許多回憶,也讓我想起了我的戰(zhàn)友們?!?/p>
之后,在一位老兵的號召下,許多退伍軍人集結(jié)起來,他們決定一起去探望這位“英雄母親”。
老兵們的年齡也不小了,雖然他們白發(fā)蒼蒼,但是眉宇間還是透露著軍人的威嚴氣勢。
在到達了李東連的家中之后,他們都跟老人講述著當年部隊里面的有趣故事。
除此之外,老兵們還會詢問李東連有沒有什么需要的,他們都會盡可能地幫助她。
其實,到了這個年齡,李東連什么都不需要了,她唯一需要的便是親人們的陪伴。
似乎是猜到了李東連的想法,老兵們都站在一起,向李東連敬了個標準的軍禮。
“老媽媽,您的兒子是國家的兒子,如果您不嫌棄,我們也都是您的兒子!”
看到家中如此熱鬧,李東連也很開心,話也變得多了起來,一幫人坐在一起,嘮著家常,好不快活。
正是因為有許多像李加友一樣的戰(zhàn)士,才換來了我們今日的美好生活。
雖然他們有的人已經(jīng)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不會磨滅,必將引導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向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