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這是最后一個漢王朝。
有人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偽裝成國家。
歷史很長一段時間是停滯不前的,在沒有工業(yè)革命前。100多年前,歐美首先完成蒸汽機織,然后煤電等等。
工具的利用,帶來便利,效率的提高。
國與國,人與人之間彼此交往更密。
彼時中國還是一個農(nóng)業(yè)國家,盡管我們有商賈和工匠。
主流以建功立業(yè),稱王拜相,才算正派和成功人士。
時代不同了,現(xiàn)在的社會高度文明,以經(jīng)驗和技巧還有思維和可支配的資源取勝。
不是寒門難出貴子,堵住的是一扇又一扇門。
歷朝歷代,開國幾個皇帝通常比較有作為,一代是不如一代,這是鐵定的規(guī)律。
主席說下鄉(xiāng),下到基層中去不是沒有道理。廟堂之高,讓人智昏。
磨難和挫折鍛煉人不同的眼界和運籌能力。
我時常有諸葛亮取而代之劉禪,會不會成功地疑問?
是的,張居正也是這么一個人物。
經(jīng)過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皇帝的韜略和偉績。
又經(jīng)過幾個皇帝的翻來倒去。
又有嚴嵩,劉謹這樣的大貪官。
到張居正從高拱手里接手首輔這個王朝的2把手。
公務員已經(jīng)開不出工資。
幼主的年少也是張居正變法能成功的一部分原因。
對官員的考核,重新丈量土地。讓國庫又充盈起來。
為大明又續(xù)命50年。
后來萬歷皇帝大婚以后,開始反抗張的資料,李太后的支持又加深皇帝的反抗。
在以孝至天下的年代,官員要守孝三年。
那個年代車馬慢,效率也是低下。
最后落了個抄家的下場。
我有時候有個反向看法。
但凡那些忠肝義膽的都沒有好的下場。
不知道是功高蓋主,還是居功自傲。
當然誰也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步伐。
我覺得可取的是張居正做官的那種心思,觀察入微,那種話中帶話,那種縱橫各種勢力中,游刃有余的魄力和心態(tài)。
讀者你可以看看,這本以對話見長的書。
歷史中絕對是以才華和人事取勝。
這是我們當下人所或缺。
愿共勉,晚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