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一項強大的社交平臺,很多人喜歡在上面分享生活,發(fā)表觀點,和朋友熟人積極互動聊天,有想法的人還把朋友圈發(fā)展成為營銷自己、做生意的有效途徑。
然而,朋友圈的人情往來和熱鬧,還是無法掩蓋人性的復雜和冷漠。
了解朋友圈越久,越會發(fā)現,生活的真相總是浮在繁華的表面之下,殘酷的事實經常猝不及防地傷到我們渴望真情的心;
朋友圈里的真假是非,我們能清楚地了解多少,人際交往的目的和想想法,我們又能把握幾分呢?
特蕾莎修女說:
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饑餓、 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 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 沒有愛和不被關心。
如果你經常不發(fā)朋友圈,就會明白這3個殘酷的真相,別不信。
朋友圈里,沒有幾個在乎你的人
網上有個問題:
為什么有些人表現得很虛偽,不說真話?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因為虛偽可以保護你。
深以為然。
曾經我也是個極度討厭虛偽的人,天真地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基本和表面上看到的相差不大,但細想就會明白,所謂“虛偽”,其實有另一層含義。
那就是,當你不同意朋友的觀點,或是對領導同事有意見,和親戚同學發(fā)生矛盾時,為了維系基本的人情往來,對外做好“印象管理”,一個有情商的成年人,不可能會直接告訴對方,自己很討厭他,或是通過發(fā)脾氣耍威風來解決問題。
所以,適當地“虛偽”其實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人際交往的必需。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給人留下一個寬容善良和氣的印象,也便于日后與人展開合作,畢竟,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只要沒有公開地撕破臉皮,大家就可以冰釋前嫌,愉快來往。
但這樣做的一大弊端是,你永遠無法得知,你在他人心中真正的印象,是品德貴重,還是人品堪憂,你的能力,是被人高度認可,還是被人嗤之以鼻。
如果你很久不發(fā)朋友圈,也不會有幾個人來問候你,甚至有些關心的聊天就是走個形式,根本不走心,所以孤獨是一種常態(tài),朋友圈里的情誼不必介懷。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用心維系,就真的沒有了
日本作家中村恒子在《人間值得》中寫道:
“人與人之間可能因為一些小事而結緣,也會因一些小事而分離。人會快速地向著有利的方向前行,由于時間或距離的原因不能見面,緣分也會不斷變淺?!?/p>
如今人與人之間的地理聯系,其實非常薄弱,大家都可以比較自由地流動 ,可能一個朋友上大學時在北方,嫁人后就定居在了南方;
于是距離遠了,情誼自然就淡了,能夠與我們常常聊天聯系的人,要么是在學生時代,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步入社會后能夠彼此珍惜,要么就是與我們生活有交集的人;
當朋友圈里的人散落在天涯,與自己的生活圈子沒什么共同話題時,人與人就會感情淡漠,想聊天,也不知從何說起了;
甚至你很久不發(fā)朋友圈,不與人互動,會發(fā)現打開對方的個人主頁,只留下一條冰冷的橫線,或是你自以為很熟悉的人,結婚生子飛去了其他城市,你也不得而知。
感情就是這回事,當你不能保持比較高的頻次,用心去維系人際關系時,它就真的沒有了。
朋友圈里的點贊和評論,代表不了什么
人的一大心理,就是渴望自己被關注,被喜歡,被接納,被看見。
所以,每當自己精心編制了一條朋友圈,發(fā)布在網上后,會在意到底有多少人給自己點贊,與自己互動評論,并以此來判斷,自己到底人緣好不好。
其實,朋友圈里的點贊和評論,代表不了什么。
當你擁有名望和財富時,人們出于慕強的心理,或者因為有求于你,而紛紛給你點贊,對你大加贊賞;
你是領導,你的下屬會為了討好你而為你點贊,你是凡夫俗子,那注定就要被“無視”。
當別人在你身上得不到他們想要的價值時,你就是發(fā)再精彩的朋友圈,也沒什么人會點贊,因為大家并不關心你的一舉一動,也不指望你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好處;
可以說是鐵打的朋友圈,流水的“朋友”,多數人,只是泛泛之交,沒什么可在意的。
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的編者薦言中說:
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
現實生活就是如此,如果和別人沒了話,沒磕嘮,那么孤獨就會如影隨形;
每個人都必須要學會與孤獨交朋友,對抗自己人生的無力感和無助感;
一個成熟的人,不會過多糾結朋友圈里的來去和虛假的熟絡,而會在意自己能把控的生活,和平凡溫暖的日常。因為這些,才是你人生最真實的全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