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竭盡全力的。
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因愛而表現出來的一些教育方式和行為。
你以為是在愛孩子,其實卻是在不知不覺中害了孩子。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6歲前斗勇,12歲以后斗智”,6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6歲,這個階段的培養(yǎng)和教育非常關鍵。
不僅要科學喂養(yǎng),親子陪伴,還包括習慣培養(yǎng),行為塑造等方方面面;
這個階段的工作做到位,后面的路會省心很多。
我們愿意為孩子付出辛苦汗水,愿意為孩子付出精力財力,甚至愿意為了孩子付出生命。
但是,父母付出的再多,就能教育好孩子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教給孩子的所有東西,孩子都會以另一種形式,體現在生活的點滴之中。
6歲前,父母千萬別代替孩子做這4件事,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能做的事,
別替他做
我們自認為是愛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私的、最完美的,其實卻在深深地傷害孩子。
因為,越界的教育有可能比缺失的教育,所帶來的后果更嚴重。
替代孩子做事情,不僅剝奪了孩子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也讓他失去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白了,其實就是父母沒有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就是在暗示我們比孩子做的好、比孩子有經驗、不信任孩子的能力。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過一個“60分媽媽”的概念,很有指導意義。
根據溫尼科特的理論,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經歷了絕對依賴、相對依賴和朝向獨立三個階段。
絕對依賴階段,是0-6個月;
相對依賴階段,是6-24個月,可能會延長一些;
朝向獨立,是2歲之后,從相對依賴到朝向獨立是個持續(xù)的過程,并不是一個絕對的時期,不同的兒童顯現出不同的差異。
從孩子成長發(fā)育階段性特點來看,孩子2歲之后,可以獨立行走,學會了抓握和運用自己的雙手,獨立意識也越來越強。
孩子2歲之后,母親就要逐漸減少對孩子的照顧,做一個“60分媽媽”而不是繼續(xù)做一個凡事替代孩子做的“完美媽媽”。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學會適當放手,把空間留給孩子去探索。
正如蒙臺梭利博士所說:
“我們習慣服侍小孩,這對他們不僅是一種奴化,而且也是危險的。
因為這很容易窒息他們自發(fā)的活動和獨立自主意識,扼殺他們十分有益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p>
“請幫我獨立完成”是每一個孩子天性的內在要求,所以,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別替他做。
孩子該犯的錯,
別替他避免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犯錯是常有的事情,別怕孩子犯錯,那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
孩子從出生就開始用感官在認識周圍的世界,對周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
蒙臺梭利博士指出,兒童是天生的感官探索者和學習者,這個探索活動的高發(fā)期是在0-6歲。
這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是孩子成長的過程。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所做的事情只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我們對孩子犯的錯誤要有一定的包容心和耐心。
我們可以在合理的范圍內,放手讓孩子去做,鼓勵孩子獨立完成。
即使成果可能并不完美,但在他們的犯錯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增長生活經驗。
比如2-3歲的孩子,讓他嘗試自己穿衣服、穿襪子;
4歲的小朋友讓他幫著擺碗筷、刷刷碗,能夠很好的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
生活中,當孩子在嘗試有挑戰(zhàn)、有難度的事情時,家長不要第一時間就想著阻止他,這是他對外探索的寶貴歷程。
即便孩子犯了錯,也不要苛責,重要是教孩子如何認識錯誤,從中汲取經驗。
不斷地試錯、收獲經驗,孩子也會更快速地成長。
孩子該發(fā)泄的情緒,
別替他壓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而作為弱小的那一個,孩子的情緒常常被忽視和壓制,有的甚至被嘲笑。
心理學家魯道夫表示:父母回應兒童表現情緒的方式,對兒童今后的發(fā)展起決定性的作用。
反觀現實生活中的成人,可以說絕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掉進情緒的“陷阱”。
帶著情緒教育孩子,不能客觀地看到孩子問題的本質,也找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那些被壓制情緒的孩子,如果沒有及時釋放出去,對孩子來說是一場恒久的劫難。
弗洛伊德曾說過: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
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丑惡的方式爆發(fā)出來。”
世界心理衛(wèi)生組織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統(tǒng)計,根據統(tǒng)計顯示:
我們70%以上的情緒,都會以“攻擊”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身的情緒困擾。
情緒不是洪水猛獸,它是孩子情緒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管是好或是壞,作為父母,都要接受孩子的情緒。
并從正面去引導孩子發(fā)泄情緒,讓孩子情緒軟著陸。
孩子該吃的苦,
別替他攔下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不是刻意為孩子遮風擋雨,而是讓他們學會吃苦。
在小小的年紀,就培養(yǎng)獨自面對風雨的勇氣和闖蕩世界的能力。
讓孩子吃苦,目的在于通過讓孩子經受一些“苦”,啟迪他的心智、改變他的思維方式,讓其性格變得更加成熟穩(wěn)定。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能獨立,而是家長不敢、也舍不得讓孩子獨立,更舍不得讓孩子吃苦。
家長要明白,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雨的洗禮,生長在我們羽翼下的孩子反而會因為翅膀羸弱,在社會上吃很多苦。
所以,有遠見的父母,會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吃苦,尤其是獨立、自理、自律的苦。
楊絳先生說: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于普通人。
不同程度的放縱,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不同程度的鍛煉,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績。
這個世上,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一定要讓孩子吃自律的“苦”,這是孩子未來自我成長的基石。
舍不得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一輩子的苦。
為人父母,不僅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和無條件地愛,更要有為之計深遠的智慧。
人生海海,浮浮沉沉,孩子終歸要自己闖蕩人生的江湖,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無法再挽回。
愿你我都能在行動上給予孩子信任和放手,看到自己的問題,然后慢慢修正。
盡早發(fā)現問題所在,盡早改進,與孩子同行,讓教育不留遺憾。
*每日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成長交流平臺,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