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村
說起不久前去過的織金洞,不由得就想到了唐代劉克莊“洛陽三月花似錦,多少功夫織得成”這兩句詩來。
織金洞位于貴州省畢節(jié)市織金縣城東北20多公里處的官寨鄉(xiāng),景區(qū)屬于喀斯特地貌,若從外部并不巍峨的饅頭狀或條狀山體看,卻是其貌不揚。
但是,山不在高,有洞則名。
自打世人發(fā)現(xiàn)了這被專家稱之為“巖溶博物館”的大溶洞,那可了不得,任你中國人外國人,男人女人,老叟幼童,當領(lǐng)導(dǎo)的還是普通群眾,凡是到此一游的,無不發(fā)出贊美、驚嘆或感慨。為啥呢?因為大家都遇到了舉世無雙的溶洞奇觀。
也難怪《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曾對織金洞作出這樣的評價:如果你一生只想去一個洞穴,那非織金洞莫屬了。
想起了“黃山歸來不看山”的感嘆,若是用到游覽洞穴上,竊以為,也真是“織金洞外無洞天”了。
織金洞據(jù)說發(fā)現(xiàn)于1980年代初,因當?shù)厣矫褶r(nóng)閑斗雞時一只斗雞飛逃,村民在山中追趕這只斗雞才發(fā)現(xiàn)這個特大溶洞,以此取名為“打雞洞”。
許是原初村民俗稱的“打雞洞”有點不雅,這溶洞又恰在織金縣境內(nèi),就有肚子里有點墨水的官員繡口一開,在六年后此洞開放時干脆就用了織金縣的大名給它命了名。由此,“打雞洞”便成了“織金洞”?!翱椊稹币蚺c“織錦”同音,若將織金洞誤念為“織錦洞”,那其實倒也歪打正著,名副其實。
織金洞給人最突出的特征是三個字:“大、奇、全”。
“大”,是指織金洞的空間及景觀規(guī)模宏大,壯闊浩蕩。目前開發(fā)出來可供瀏覽的洞腔為6.6公里、面積達35萬平方米,僅為織金洞的三分之一。
“奇”,是指洞內(nèi)景觀千姿百態(tài),超乎想象。
“全”,是指洞內(nèi)景觀形態(tài)豐富,汪洋恣肆。
從一個生滿藤蘿的狹窄石縫走入織金洞的入口處,眼前便有一空闊有四五十米長,深約三四十米的洞穴敞開著迎接游客。雖是夏季,洞外艷陽高掛,熱潮襲人,但導(dǎo)游卻笑言,若不備上外套,到了洞中人還會冷得發(fā)抖呢。
信步走在已開拓平展的人為游覽小道中,入洞尚不足百米,眼前便呈現(xiàn)一高達百米、縱深約兩百余米的洞穴來,那寬闊的穹頂上,有人工設(shè)置的微弱光亮照著,顯出無數(shù)倒掛的石筍,大小不一,形態(tài)不一,而底下則是造型各異的鐘乳石雜亂地突兀著,讓人震撼,隨手拿著的手機便成了拍照工具。導(dǎo)游這就提醒大家,洞內(nèi)要走兩個多小時,還是不要在入口處多耽誤工夫,要拍照也有的是美景。
游客就緊跟了導(dǎo)游往溶洞的深處走,一會就走進了四周或錐形、或彎形、或矩形、或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各類造型兼?zhèn)涞钠媸斓?,那大小不等的石筍、石樹、石人、石仙、石妖、石獸、石禽、石河、石瀑、石山、石藤、石幔、石幃、石鼓、石塔、石柱、石花、石畫等等組成的這方洞穴大觀,讓人忍不住連連發(fā)出贊美和驚嘆。
如果說廬山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話,此處那真叫挪眼換景,移步易趣。
據(jù)導(dǎo)游講,這織金洞形成距今至少有兩億五千萬年之遙,大自然這個匠心獨運的魔法師,怪不得能將其雕琢得時而深邃幽遠,時而簡潔明快,時而長空浩渺,時而手可及頂,時而寬如蒼茫大野,時而窄如深谷幽徑,時而如蒼穹罩頂,時而如寶蓋護首,時而如戈矛林立,時而如修竹疏林,時而如攀絕崖,時而如步中庭,時而如臨三清福地,時而如坐四空禪院,時而如潑墨寫意,時而如工筆細描,時而豪放如大江東去,時而婉約如小橋流水……
而織金洞更多的場景,則宛如一首宏大的交響曲,五音交匯,抑揚頓挫,激越與舒緩,流暢與凝滯,隨心所欲,難分伯仲。
若要用人間的形容詞來贊譽她的奇幻美妙,浩大宏闊,萬千氣象,那還真不好找出一個準確的詞語來。倒是此時變?yōu)椤鞍 迸稍娙?,還多少能表達出那種面對大美的景物一時難以言表的心境來。
如果非要形容一番織金洞給人的感覺,走著看著品味著,就像閱讀金大俠締造的武俠世界,可謂一個情節(jié)精彩過一個情節(jié),任你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到頭來更有武林高手勝過他一籌。這些,尚且是在導(dǎo)游催促下,走馬觀花留下的感觸。
走著,看著,手機和相機的閃光燈不斷地閃爍著,一隊人馬就這樣在浩大而變化萬端的織金洞里散散漫漫而又大飽著眼福,大聲地驚嘆,就走過了“壽星宮”“望山湖”“南天門”“廣寒宮”“瑤池”“宴會大廳”,走過了“玉皇大帝”“華表”“仙鶴”“玉龍”“神女輿蛇”“掌中明珠”“擎天一柱”“三仙獻瑞”等數(shù)十個滴石群落。
不覺間,有絲絲熱氣漫過來,方知已到了織金洞僅有一扇門大小的出口。
在一眾人依舊不絕于耳的驚嘆聲中,導(dǎo)游笑言:“歡迎諸位再次光臨織金洞,大家都看見了,洞里的滴水還在不斷塑造新的景觀呢?!?/p>
一游客趣答:“那就再等兩億五千萬年再會吧!”
聽此言,倒是給人以啟示,大美特美如織金洞,其美就美在億萬斯年不急不躁地自我塑造中,盡管它已美得令人無法用語言描繪,可它依舊沒有滿足,而是一如既往地往更美的境界追求著,一如一位精益求精的工匠,對它而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最真實的寫照。
而我們?nèi)祟惸?,在織金洞飽享了一頓奇美的饕餮盛宴后,能從它億萬斯年的自我美化中,讀出點什么呢?
(聲明:圖片選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