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懶得做飯了,想到外面去吃個飯,女兒說,今天是瘋狂的星期四啊,何嘗又不是一個黑色的星期四呢?
好吧,的確是有段時候沒到外面去吃飯了。但是,以我過去的經(jīng)驗,孩子是肯定吃不了多少東西的。所以煲了粥再出去??辞闆r吧,如果吃得少,打算回來,得讓他再吃點兒東西才行。
這是內(nèi)外兼煮啊。我們不像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喜歡吃東西,好喂養(yǎng)。他們奉行少吃,不吃就最好。真是省錢了,仔細想想也不對。他們沒有吃飯,就到處想要找東西吃,吃其他的吃零食啊,這錢花得比吃飯的還要多。
這個時候,我想起了,一喬桑哇的極簡生活,她自從辭職之后,非必要,是從來都不到外面去吃飯的,我從她那里得知一個新的名詞——新窮人,低消費不消費,這奉行著盡量少消費的極簡生活。
她的那一種境界,讓好多人所追捧。都說是很向往,也許只不過是向往著她不工作吧,向往著自己所想達到她那種境界的某一種狀態(tài),而不是全部。因為如果是全部,你也可以放下一切,走她那條路線。一個人,極低物欲生存了,一個人生活,看書,領(lǐng)悟,再看書,然后做博主,記錄日常,讀書感悟,生活感悟,會去窮游。其實這些,我們都可以做得到嗎?
先別回答得太急。
你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你能清空嗎?你會放下嗎?不會; 你能放得下嗎?也不能。
誠然,我做不到,不到外面吃飯,不購物,不來往,不聚會,沒朋友,天天一個人靜靜地看著書。煮著三餐,喝著咖啡,或茶。我不知道,如果自己真的是過成這樣一種生活的時候,到底是自己喜歡的?還是會是恐懼的,因為人是群居動物。他們需要交流,需要認可。
需要認可?這個我想一想。自己活著是真的很需要別人的一個認可嗎?如果不需要,那么他是達到了一種怎樣的境界?這或者是內(nèi)求知足了圣者,又或者是另外一種境界——目中無人。我是可以這樣去解釋嗎?至少當前我,以我的知識面,我是這樣的理解的,這樣子寫下的,不知道日后會不會發(fā)現(xiàn)有誤。
其實,在滿足個人生存的基本前提之下,其它,很多的消費,人都是可有可無的?;蛟S都是攀比消費,所有無用的攀比,可能都變成了被資本家收割的韭菜。但是如果都鼓勵不消費,低消費,又拉動不了生產(chǎn),活躍不了市場,那么這個社會可能就沒有進步。要是如此,那還是卷吧。畢竟卷起來,社會才能進步,這才是健康正常的常態(tài)。但是,在追求的路上,你幸福嗎?
可是大家不都是這樣子活著的嗎。
作者 | 風起葉舞 堅持原創(chuàng),記世事蒼茫,寫人間清歡,經(jīng)風雨,走人生過場。
圖片 | 圖源網(wǎng)絡(luò)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