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令遼人聞風喪膽,保宋人一方太平的“楊家將”!在北宋滅亡時為何又銷聲匿跡了呢?
在中國,楊家將保家衛(wèi)國、滿門忠烈的故事,相信所有人都有耳聞,老太公楊業(yè)、太君佘賽花、楊家七子、楊門女將、世孫楊宗保、孫媳穆桂英……他們每一位都是鼎鼎大名,每個人都擁有一段非凡的傳奇,多少與楊門相關的故事和傳說,從這些經典人物開始講起,成就了后世子孫對楊家將無限的緬懷與憧憬。
然而,很多人不知,以上這些人物中,其實大半都是文學作品虛構的,他們出自明代著名小說《北宋至傳》及《楊家府演義》,文學被改編為戲劇,戲劇再經過藝術加工,從此眼口相傳,最終鑄就了楊家的傳奇!那么歷史上真正的“楊家”究竟如何?當不當得起“滿門忠烈”的稱號?在北宋滅亡時楊家后人又去哪里了呢?
首先,“楊業(yè)”此人是真!他出生于并州太原,也就是今天的陜西省太原市,其父乃五代十國時期割據一方的梟雄楊信。因戰(zhàn)亂,楊業(yè)從小就隨父從軍,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成人后,他投奔了以劉崇為首的后漢政權,在此期間楊業(yè)戰(zhàn)功赫赫,甚至被人冠以 “后漢邊境最后一道有力防線”的美譽。
公元979年,天下歸宋,太宗趙光義早就看中了楊業(yè)戎邊數載的豐富經驗,及令人震驚的作戰(zhàn)實力,繼而將其收入麾下并重用,任命為“佐領軍衛(wèi)大將軍”及“鄭州防御使”,于次年三月發(fā)兵前往雁門,抵御遼軍。楊業(yè)果然不負眾望,雁門關一戰(zhàn),他大敗遼國,從此楊家美名聲名遠播,楊業(yè)在遼軍中也聲威大震,令遼人惶惶不安。
楊業(yè)作為“楊家將”傳奇的伊始,抗擊遼軍,奠定累累功績,那后來怎樣了呢?為何他的后人沒有繼續(xù)保衛(wèi)北宋呢?
自此之后,楊業(yè)與遼國相持多年,成為了邊境地帶遼軍永遠無法逾越的屏障,直到公元986年,楊業(yè)在受命北伐抗遼,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戰(zhàn)役中,因為大將潘美的錯誤判斷和配合失誤,最終不幸于遼軍的四面圍剿里絕食而死,從此“楊家將”更是成為了宋人心目中“忠烈”二字的代名詞!那么楊業(yè)死后,楊家后人們又遭遇了怎樣的命運呢?
歷史上真實的楊業(yè)確實擁有7個兒子,但除了同父親一起在抗遼時戰(zhàn)死沙場的楊延玉之外,真正為后人所銘記、立下累累戰(zhàn)功的其實只有繼承了父親衣缽,繼續(xù)同遼人抗衡的楊六郎“楊延昭”。
而他“六郎”的稱號也并不是說他是楊業(yè)的第六子,而是遼人對他萬分膽寒,才以北斗七星中鎮(zhèn)守北方的第六星為其命名,稱楊延昭為“揚六郎”,也取“遼國克星”之意,可想而知當時子承父業(yè)的楊延昭,在外擊敗遼軍之時,定然與他父親一樣,一夫當關、勇猛非常,當得起“忠烈”之名,直到此時,“楊家將”仍然活躍在歷史舞臺的最頂端,為北宋效力,保家國安寧。
然而遺憾的是,在楊延昭之后,楊家逐漸開始人丁凋零,所謂的楊門女將及楊宗保、穆桂英不過為文學杜撰,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雖也有軍事之才,卻已不足祖父及父親那般聲名遠揚,只身處范仲淹麾下,做了一名小有名氣的副將,最終遺憾暴斃、英年早逝,功績寥寥。
三代之后,楊家再無出挑之輩,史書里有關“楊家將”的記載也越來越少,到了北宋末年,“靖康之恥”發(fā)生,金人浩浩蕩蕩而來,兵臨城下,昔日保家衛(wèi)國的楊門卻早已名存實亡,又如何有能力助北宋脫困,改寫屈辱歷史呢?!
“楊家將”歷經三代,最終人丁凋零,難成氣候,無法助劫難中的北宋逆天改命,那如果楊門彼時依然興盛,北宋就能逃脫覆滅的命運了嗎?
那可不一定!在北宋末年,雖然沒有英勇善戰(zhàn)的楊家將加持,可大名鼎鼎的“種家軍”,也有不輸楊門虎將們的實力,為北宋政府鞠躬盡瘁,甚至在金軍兵臨城下之時仍然頑強抵抗,那為何北宋最終還會如此屈辱地走向滅亡,造成了慘烈的“靖康之恥”呢?
所謂 “種家軍”,顧名思義,就是以宋末名將種師道為首的將門軍隊,其在北宋期間所立戰(zhàn)功甚至比楊家將還要出彩,而“種家軍”的將領種師道更是鞠躬精粹,受萬人敬仰,就連《水滸傳》中的魯智深都常常將他掛在嘴邊,是為“老種經略相公”,說的就是種師道本人無疑!只不過相比之下,楊家將的故事經過后世文學渲染,聲名遠揚,更為百姓熟知罷了。
早在宋朝計劃聯合金國一同抗遼時,種師道就敏銳地嗅到了金人的野心,向宋徽宗提議,放棄同金國合作的舉措,認為如此三國抗衡,才能維持眼下鼎立局面,否則一方失勢,必將打破平衡,為大宋帶來不可估量的風險。
以種師道在宋廷和三軍之中的地位,他的建議本應極受重視,可奈何宋廷本質上太過重文輕武,徽宗最終仍然采納了多數文官請求“聯金抗遼”的提議,最終,金人果然背信棄義,在覆滅遼國之后,轉而對準北宋,迎面重擊,才導致了最終金軍兵臨城下的焦灼局面。
然而即便如此,種師道仍然領兵奔赴百里,馳援汴京宋廷,并主張與金兵抗衡到底,還向彼時在位的宋欽宗保證,自己有信心破如今之局,可愚蠢如欽宗,仍然選擇相信文官們的建議,同金國議和,最終才導致了兩帝被俘,宗室受盡屈辱的慘烈結局。
由此可見,在一向重文輕武,對武將一直及不待見的宋朝,就算楊家將仍然活躍,實力不俗,甚至老太公健在,也許都無法挽回北宋走向滅亡,遭遇屈辱的唏噓結局,因為“靖康之恥”的發(fā)生,實乃君政之過,絕非將之失??!